周易
“服妖”两字源于《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中:“貌之不恭,是为不肃,厥咎狂,厥罚常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
据《周易》所说,是一种“天垂象,见凶吉”上天警示灾祸的一种凶兆,会带来灾异和不幸。
“服妖现象”是指穿着怪异,身着装扮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性别或场合。“服之不中,身之灾也,是服妖也。”“服妖现象”最早出现在汉朝,而最流行最火热传播速度最快的时期则是在明末。
明末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财富逐渐累积到上层,官僚机构、政治风气逐渐腐化,法制也日益遭到破坏,社会管理日益松弛,所以社会风尚也渐趋奢侈、怪异、荒诞、僭越,最终导致了明末服饰风俗方面的巨变,“服妖”体现了明末的大众化穿着心理,流行于世。
明末经济发达
簪花的男人与爱穿男装的女人
1、标新立异
明朝自成化年间以来,在服饰方面的风格如颜色、花样等逐步趋向求异爱新,突破了原来的刻板礼制和单一格式。《云间据目抄》中:“绫罗绸缎……如今都用千钟粟、芙蓉锦、宋锦……皆称厌物矣。”
对于女子,越来越多地身着以前各个朝代的服饰,如汉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等,或是毯鞋、罗汉鞭、僧鞋等都偏向男性化,发型头饰也像男子一样“不用分发鬓髻”变化速度也极快,“在三十年前,犹十余年一变矣……以来,不及一岁”;而男子服饰样式流行于胡服、阳明衣等等。
成华年间服饰
这种现象有学者指出:“乃其心好异,非好古也。”面对这种时尚的翻新,《嘉靖六合县志》称“除士夫法服外,民间衣帽长短高卑,随时异制。”这种“异制”不仅掀起一股新型消费和生产的热潮,也带动了社会流行时尚审美的变革。
2、男女混装
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诞生,与之而来的都有一套不变的包含方方面面的规范化的服饰体系。这是一个朝代最基本的礼仪规范,也是区分阶级与等级的最好体现。中国古代讲究的是阴阳分明、男女有别,“服妖”这种阴阳不分的行为自然不被认同。伴随着奇装异服的“服妖”发展到高潮时期,明末出现了中国衣着发展史上的一大特点——男女混装。
男女混装
《坚集·吴下歌谣》中:“苏州三件好新闻:男儿着条红围领,女儿倒要包网巾,贫儿打扮富儿形。”如此看来,这种男女混装的情况,在明末已经相当流行。明嘉靖年间,甚至政府更改规定,放松了对朝堂大臣们的服饰管制。
《汉书·五行志》中:“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当一个男子穿着女性化,女子身穿男子衣物,或是身为商人却穿着士大夫的衣服,都属于古人所说的“服妖”。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两性反转,不如说是男女混装。
男子青睐女子款式的服饰,而女子喜欢扮成男子。这放到现在,大部分人们也不能接受一大老爷们穿着花裙子招摇过市。这种现象令当时很多人尤其是朝廷官员费解不屑,但一般他们不能管也不敢管,因为这些人大都是身有功名的士子,城镇乡村之中,穿女衣的大都是读书人。
女扮男装
3、礼制僭越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尊礼守法的士农工商,他们的衣食住行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也成为了几千年来人们公认的社会秩序。“服妖”不被士人学者所接受,最大的原因之一是其违背了传统的礼仪道德,对固定的礼制思想产生了冲击。尽管如此,士人阶级毕竟还是少数,“服妖”还是在民间“官员带头,百姓从之。”
明末嘉靖年间,一些民间人士竟会大胆地把象征帝王尊严权威、不敢冒犯的龙纹装饰在自己的身上,或是象征朝臣的禽鸟服饰,民间妇女们不仅会依男子规格改缝衣服式样,也会效仿皇后贵妃的服饰礼制。
隆庆万历年间,官府对服饰制度的管控愈来愈放松,人们的僭越行为也越来越放肆。《嘉靖吴江县志》中:“习俗奢靡,故多僭越。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不能顿革也。”
明嘉靖帝
所以说,民间流行的服饰的变化,其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不光是门户富裕的家庭,贫苦人家的胥吏、屠夫、优人等等也尚且如此。
明末百姓为什么会“服妖”?
1、朝廷无力管辖
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衣服饰品是儒家尊卑关系最直接的体现,是身份的象征。区分社会地位的方式之一就是衣服的身长和袖子宽窄,“服妖”期间,服饰混乱,这些也难以达到区分一个人的身份的目的。
“服妖”达到了下层阶级想要进入上层、地位低的人想得到地位高的人的特权的心理,所以庶民僭越,官员带头违制。另外,《万历野获编》中:“正德初年横赐,如武牟自参游以下,具得飞鱼服”。作为一国之表率的皇帝都违背了礼制,我们为什么不行?这也是臣民们“服妖”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万历皇帝二十多年都不上早朝,政治上党派斗争激烈,官僚机构腐化,法制松弛,“服妖”现象也“有机可乘”。
万历皇帝
2、商业的发展
商人阶级虽然说在中国古代一直不太受到认可和重视,但历朝历代商人的力量都是巨大的。明末商人的势力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服妖”这种“小事”,官员一般不愿得罪他们,大多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官商利益早已不可分割。
而且,明末的“服妖”现象,大多涌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工商业行内,这时,城市规模大而繁荣,城镇化速度加快,风气开放,信息交换速度上升,甚至开始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商业革命”。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往往会追求精神上的需求。“服妖”这种拉近阶级关系的方法,迅速吸引了众多的时尚追求者。
明末资本主义萌芽
3、审美喜好的推动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看到的男扮女装或是女扮男装,实际上就是一种“服妖”行为。如女扮男装是因为明末很多女性向往侠士风气,开始渴望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尊重,而且“服妖”也是符合女性的审美,这就是女子“服妖”的原因。
至于男子,除了士人,还有无所事事的富家贵公子,明末男子追求阴柔之美,《林居漫录》中:“男人以红紫为袴,盖自嘉靖之始,然惟市井轻薄而有之。近则诸生被皆效尤焉,而且有以此为衣裳者,殆所谓‘服妖’欤”。
阴柔之美
4、王阳明的“贡献”
明朝中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就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追求自我的内心世界,这在某方面上促进了人们个性的解放。“服妖”虽然离经叛道,但正符合“心学”的追求,尤其在明末“心学”极受士人的追捧,士人所热爱向往的,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
明末士子是朝廷的一大政治集团,如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把持着朝廷的政治,手握话语权与主动权。对于这些有地位又自视清高不羁的士人,朝廷惹不起,并不敢在明面上大规模地教训他们,以至“服妖”潮流一发不可收拾。
王阳明
例如,一般情况下,丧服、囚服、乞丐服都是某一种人在干某一种事或是某一种身份的情况下所穿的衣服,但在“服妖”行为的驱使下,不是这一身份的人却也穿上了他们的衣服。
如士人们穿这些衣服目的在于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希望引起世人的注意;文人身着丐服上街,是为了表达对自由随性的向往与自己不攀附权贵贪图富贵、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念。《恩遣戍滇纪行》中:“商秋凉风发,吹我出京华,赭衣裹病体,红尘蔽行车。”
乞丐服
总结
“服妖”是对几千年来固有的礼法的一种反抗,代表着人们对时尚与美的向往,也表现了人们向高层社会流动的心愿,是明朝服装史的一次变革,也是明末文化的一次改革。这一时期以市民阶层为主体以城市繁荣为基础的“服妖”现象,以标新立异、男女混装、僭越礼制为特点,体现了当时的普遍着装心理。
“服妖”的产生以经济发展为依托,使之可以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支持服饰的异化,以政治腐化为时机,使下层阶级有违背传统、僭越礼制的机会。“服妖”这种说法,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已十分陌生,并不在大部分人的认知范围之内,是因为在进步的多元化包容化的现代社会,穿着是每一个人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
2、《见闻杂记》
3、《云间据目抄》
4、《嘉靖六合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