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南北朝谁是正统之争,各执一词,纷纷扰扰。故有言道,“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故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拥立具有汉室血统的刘备为主,故有南明唐王桂王之争。
为什么要争当“正统”?只有做了正统才能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才能获得民心。古时深受“皇权至上”影响,对于血脉、文化传承相当看重,甚至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而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更是将汉制理国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因此在北宋受辱南宋偏安时,依然被史家奉为正统。即使当时的邻居辽、金武力国势远超宋,依然跳不出蛮夷的名号。
**我们将“正统”的界定大概归纳为几个要素:
一、前朝的主体继承者。
二、以汉制理国。
三、政权需控制华夏中心——中原地区。
*再来看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当时由于五胡乱华导致北方大乱,迁移到长江以南的东晋政权,是西晋的主体继承者,推行汉制。对应的北方政权是前秦的苻坚,推行汉制,占据中原。各占两条,但第二条应以东晋更为占优,本就是汉人主导建立的国家,当然更为纯粹,而且又在淝水之战中大胜,此阶段正统应该是东晋。
*第二阶段是北方的北魏(386~534年)和东晋亡后,汉人相继建立的四个政权(420~589年)。此阶段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是前秦的主体继承者,而南方四个政权是东晋的主体继承者。从实力上,依然是北强于南,北魏时期弘扬佛法,并在490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但阻力极大,而且过程较为短暂,其推行汉制没有自然承袭的南朝那样彻底。因此在这个阶段,南朝虽然屡屡更迭,偏居羸弱,仍然是正统。
南北朝阶段跟南宋于金朝是非常相似的,如南宋被认为是正统,南北朝是南朝当然也是正统,这没什么好争的。
倒是蒙元时期正统是谁,这个问题更有意思。虽然仅仅八十余年,其时正统南宋已灭,蒙元也是一方面汉化,一方面抵制汉化,其立朝甚短,并未完全汉化,这一点与后来的满清有所区别。但可以看出,无论北魏蒙清,汉文化、汉制对于稳定统治的优势是一目了然的,对其的诱惑也是无法抵挡的,因此不约而同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汉化制国。
当然,在这些时期,也是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统一的过程,才形成了如今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