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玄武门之变有三个策划人。事变中李元吉两次差点反杀李世民,李建成为何不反击

玄武门之变有三个策划人。事变中李元吉两次差点反杀李世民,李建成为何不反击

如果史书记载属实的话,玄武门之变时,李元吉有两次机会反杀李世民,第二次只要再多给他几秒钟,李世民就会命丧当场。

非常奇怪的是:在李元吉拼命反抗,甚至差一点就杀了李世民的情况下,李建成只顾逃跑,竟然完全没有配合李元吉共同反击。他没有能等到太子府的人赶来援救,就被李世民杀了。

但是李元吉在第一次试图反击时,效率显然不高。从史书记载来看,战斗似乎是他首先挑起。他首先射了李世民三箭,却没有碰到李世民分毫。

这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李元吉就算再射十箭,也不可能射死李世民。这是由当时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

以下文章所引用的资料主要取自于《旧唐书》,因为《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此之后,主要内容也大同小异,不再重复列举。

李元吉射李世民,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是力求自保。

据《旧唐书》:

(六月)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高祖前一天收到世民的举报:建成、元吉秽乱后宫,李渊非常震惊,同时也是将信将疑,下旨第二天审问建成、元吉。

这显然是李世民的一个圈套。

他事先早已在关键地点埋伏了兵马。准备杀李建成,李元吉一个措手不及。

李建成,李元吉被招入宫中对责,他们事先准备的,是如何进入宫中,当着唐高祖李渊的面,和李世民争辩一个是非曲直。

他们深信:道理在自己这一边,自己这一边占据主动权。

到了父亲那里,当面该说什么话,他们早已事先考虑好了。

今天无论如何要揭穿李世民的本来面目!彻底揭穿他的野心!

但当他们到达玄武门附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圈套。

他们突然发现陷入了埋伏,想溜已经来不及了。

李世民一边大声呼喊,一边率兵冲上前去。目的就是把这两人当场杀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寡不敌众,突然陷入包围。情况相当危险!

李建成,李元吉大惊。他们掉转马头,试图冲出重围。

这个时候,李元吉不甘束手待毙。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李元吉一边拼命策马逃跑,一边返身拉弓,向李世民追来的方向射了三箭。

战斗从这个时候才正式开始。

请注意!

李元吉是在慌慌张张逃跑的过程中,一边逃,一边返身射箭。

这是毫无准备的三箭。

李连吉射箭的姿势是:在逃跑过程中,返过身来,向后面乱射。在射击的同时,继续逃跑。

因此,这根本就不可能有准头。更何况李连吉的临场作战经验并不强,远远比不上李世民。

李元吉的三箭,与其说是想伤害李世民,不如说他只是想阻挡李世民率军追杀的速度,从而给自己逃跑,多争取一点时间。

李世民为什么一箭就能把李建成射死,而李建成居然没有反击?

李世民是有备而来,突然发难。

李世民通过告恶状的方式,向他的父亲举报了一个耸人听闻的信息:他的哥哥和弟弟,和他爸的两个小老婆,四个人在后宫集体聚众淫乱。

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把太子和齐王一同骗进宫。这样便于一网打尽。否则,就算除去了李建成,只要李元吉活着,太子的那一帮人,将迅速依附到李元吉麾下,李世民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李世民事先安排了一个关键人物敬君弘,作为内应。

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存在,李世民的斩首行动就不可能成功。

敬君弘曾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属于关陇贵族一脉,是李世民的心腹。他被封为云麾将军,当时在玄武门掌兵。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岗位。

李建成和李元吉终于陷入了李世民精心准备的圈套。

李世民看到李建成,李元吉陷入包围圈,迅速拍马上前追杀。

李建成,李元吉慌不择路,所以速度必然没有李世民快。

他们两人在逃跑过程中,把后背留给了李世民。

李元吉还知道一边逃一边反击,李建成却只想着赶快逃回去搬救兵。

李世民追近了之后,正面面对李建成的后背,瞄准射击。

李世民久经沙场,箭术还是比较准的。

在距离不算远的情况下,正面面对后背,这一箭的准确率就相当高了!

而李建成,当时只想着迅速逃走,脱离险境,再召集自己的人马,来剿灭叛乱的李世民。当时他的内心,应当是极度震惊,极度恐慌,又极度愤怒的。

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他们身边只有少量的随从。李建成根本没有来得及有效反抗,就被李世民一箭射死。

只有李元吉作了最后的挣扎。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从开始攻击到结束,时间是非常短的,估计最多就几分钟的时间。

在一方拼命逃跑、另一方快速追杀的过程中,李世民和李元吉同时坠马。

李元吉迅速冲上前,用弓弦死死勒住李世民的脖子,几乎快把李世民勒死。

关键时刻,尉迟敬德及时赶到,杀了李元吉。

事变发生后,太子府的薛万彻等人迅速赶到,对玄武门展开了疯狂进攻。

敬君弘拼死带领军队,阻挡住了进攻。最后全部战死。

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

当时双方鹿死谁手还未确定,敬君弘的手下劝他:先看看形势再说。敬君弘不听。

敬君弘是李世民安排负责打援的人选。

尉迟敬德负责率兵进攻,敬君弘负责打援。

史书记载可信度不高。

李世民作为一位功勋卓绝的帝王,却永远无法洗刷杀兄、屠弟和逼父,“得位不正”的污点。

但从古至今 ,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民间的演义,评书,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大多都是持一种赞赏的态度。认为李世民把他的哥哥和弟弟杀了,是正义之举,杀得好,杀得妙,杀得呱呱叫。

据《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

史臣曰:“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忧启圣。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旧唐书》讲:“建成残忍,元吉凶狂”,早已人神共愤!如果不是李世民顺天应人,把这两个坏人杀了,哪里能有后来的大唐盛世?如果让这两个坏人当了皇帝,恐怕大唐早就完了,还比不上秦二世和隋炀帝吧!

《旧唐书》又讲:幸亏李世民非常正义地杀了这两个人,这才使江山社稷稳定,老百姓过上了三百年的好日子,善恶得以分明,因此获得了全体老百姓的拥护!

《旧唐书》还讲:杀了两个坏人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入宫向高祖禀报情况,高祖非常赞同!李渊也将建成、元吉视为反贼。同时嘉奖李世民,还封他为太子。

又比如,明朝李贽甚至说:天下本来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然后由李世民献给了唐高祖李渊。因此,李世民当皇帝天经地义,不存在李渊传位给李世民的情况。李建成和李元吉本身就该死:

建成、元吉自家讨死。太宗杀之。不为过也。但待鞠问明白。以废立之柄归之太祖。更为无议。……盖此天下乃太宗上献之太祖。非太祖下传之太宗者也。岂与世及之常例乎。

但是,史书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一些明显的漏洞。

唐高祖李渊头一天听李世民告了一个恶状,他明知三个儿子要自相残杀,当天把他们喊到宫中来对质,按道理他应该是等候在朝堂上,等三个儿子入朝。

但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当天,唐高祖李渊居然有那种闲情雅致,优哉游哉地泛舟海池!并且直到尉迟敬德全副武装进宫之后,才知道出了大事。这根本就不符合逻辑!

据朱熹《朱子语类·历代》:

“高祖见三儿要相杀,如何尚去泛舟!”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又把这两个人的儿子全部杀死,族其二宗,而唐高祖李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孙子被屠杀,居然完全无能为力,无法保护!这说明李渊的生命安全,其实也非常危险了!

据赵翼《廿二史札记》:

“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

唐朝以前的史书,一般由私人编纂,而唐朝编撰的史书,都是由官方组织的写作团队进行集体创作,所以对当权者进行刻意美化,就不奇怪了。

从李世民开始,专门设置了修国史的机构 “史馆”,并形成制度化。唐朝的皇帝实录和国史,成为后来《旧唐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清朝学者赵翼曾经讲:“《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

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人。

李世民集团直接参与政变的人数,《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与其余诸人的相关传记不尽一致。《太宗本纪》上说,除了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敬德,还有房玄龄、程知节、秦叔宝等人参加。但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的记载,秦府武将一共有九个人参加:

“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根据这个记载,这九人都是秦王府的武将,比本纪的记载多少可信一点。但应当仍然不是事实。

其实,根据我结合其他资料分析,这件事的真正策划人,是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事先是高度机密的,绝不会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如果不成功,那就会掉脑袋。因此李世民绝不可能和很多人共同商议这件事。

这件事的真正策划人就三个人: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李世民主使,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一文一武,一个负责制定具体行动方案,一个负责率兵现场杀人。

所有计划都安排好之后,尉迟敬德带兵前往埋伏。其他除了极为靠得住的将领,都不会参加这个行动。而敬君弘。只是他们安插的一个打援的棋子。

史书中为什么要写有这么多人参加?这主要是为了体现这场事变的正义性,为了说明李世民的行动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所以把一些没有参加的人也罗列了进来,但却无法写他们在中间发挥了什么作用。

事实上,在大唐开国战争中,秦琼、程知节、李靖、李勣这些人,入伙都在尉迟敬德之前,论军功也要超过尉迟敬德。但尉迟敬德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在这些人之前,位置在非常靠前的第7位,就是因为他策划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据《旧唐书》描写,尉迟敬德在事前对李世民讲:如果你再不下定决心大义灭亲,把你哥哥和弟弟杀了,那我和长孙无忌就不陪你玩了,我们就要逃命去了。原文是这样写的:

敬德曰:“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祸至而不恐,将亡而自安,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以臣愚诚,请先诛之。王若不从,敬德言请奔逃亡命,不能交手受戮。且因败成功,明贤之高见;转祸为福,智士之先机。敬德今若逃亡,无忌亦欲同去。”

尉迟敬德是后期降唐的将领,他只认李世民说话,没有其他更多的顾忌,是他促使李世民下定了发动事变的最后决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时间,事变,后背,李世民,太宗,目的,反杀,李元吉,李建成,太子,观点评论,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元吉,尉迟敬德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时间,事变,后背,李世民,太宗,目的,反杀,李元吉,李建成,太子,观点评论,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元吉,尉迟敬德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时间,事变,后背,李世民,太宗,目的,反杀,李元吉,李建成,太子,观点评论,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元吉,尉迟敬德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