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三箭定天山,大破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的大唐猛将薛仁贵

三箭定天山,大破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的大唐猛将薛仁贵

大唐对高句丽最后的灭国之战谁最出彩?这个人不仅盖过了主帅的李勣的光芒,更是在千百年后成为了一个传说中的神奇人物,这个人是谁?

666年,唐高宗再次组织人马东征高句丽,由73岁的大唐军神李勣担任主帅。这年,苏定方已经75岁了,刘仁轨最年轻也已经65岁了,难道大唐没有年轻人当主帅了吗?

有,辽东前线主帅李勣又见到了这个年轻人,在李勣的眼中这个人与苏定方,刘仁轨不同,他并非一个能够运筹帷幄的将领,但却是唐军中最适合充当前锋,最能直接予以敌人重创的猛将,他就是曾因辽东之役而迅速崛起的将星,太宗皇帝东征的最大成果——薛仁贵。

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那么20余年后的这次正式重逢,绝对可以让李勣去做几组眼保健操。在寒暄了几句并简单交流了一下战况之后,李勣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个薛仁贵已经不是昔日那个左冲右突,威猛无俦的白袍小将(终生喜穿白袍),他已然成长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合格将军。

当年征辽归来,李世民按照对待勇将型人才的标准将薛仁贵留在宫内担任保镖,其具体任务是承担守门员的工作,镇守那道有着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宫门——玄武门,一干20多年。

虽然从小兵一跃成为领兵的,而且在皇城工作时不时能和天子打个照面,混个脸熟,但是实话实说,玄武门镇将说破天也只不过是个看大门的。留给薛仁贵成长和锻炼的空间也不大,而且根本就没有。照这样下去,薛仁贵只能在巡哨查岗等毫无新意的工作中逐渐被磨平锐气,变得平庸下去,进而了此残生。

这对薛仁贵这种天生向往披肩直锐,冲锋在前的人而言都无疑是最大的苦难。

终于,薛仁贵迎来了一次人生的转机,而和其他人的转机一样,这个宝贵的机会也是披着麻烦的外衣到来的。

永徽五年闰五月初三夜,皇城暴雨,李治正在万年宫的卧榻上安睡,此时此刻,他全然不知由于雨水的强力冲刷,近旁山上的土石已经是摇摇欲坠,片刻之间山崩,由于大雨倾盆,山洪爆发的又很突然,谁都没有想到做好防洪措施,因此滚滚洪流,顺山势而下,直扑低处的万年宫。

水势湍急,波涛汹涌,禁卫军的兵将们无不惊慌失措,有些人甚至公然跑路,把睡的正香皇帝丢在了身后。

看着四散逃命的士兵,薛仁贵当时就怒了。身为禁卫军将士,哪有天子遇险,却怕死先逃的道理?

生气归生气,薛仁贵却并未阻拦的那些擅离职守的士兵,因为他着更要紧的事办,那就是向宫内的皇帝通报险恶情,让领导立刻转移。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薛仁贵一个纵身,跃上了玄武门的横梁,然后运足中气,气沉丹田,朝着宫内连声大吼:宫外发大水了,请陛下速速起身回避。

数声呼喊之下,居然真的把李治从睡梦之中给惊醒了,从而成功帮助皇帝转移到了高处,而李治前脚刚撤,大水后脚就拥入了寝宫,而且据有关部门统计,这夜山洪灾害造成当地居民和禁军士兵高达3000多人罹难,堪称一场重大的自然灾害。

皇帝躲过了一劫,多亏薛仁贵的机智应变与洪亮嗓门,事后,李治无比感激,连连称赞薛仁贵是国之忠臣。就这样薛仁贵被李治视作自己人,开始得到了出外勤随同作战的机会。

显庆三年(658年),薛仁贵作为东夷都护程名振的副手,出击高句丽,击破敌人,攻拔其赤烽镇,斩首三千余级,俘虏百余人。

次年,他又跟随契必何力等人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大战于横山。

此役,薛仁贵大显神威,手持弓箭单枪匹马率先冲入敌军,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连杀数名敌兵并生擒对方神箭手而还。

不久,薛仁贵又与辛文陵搭档,在黑山大破契丹人,擒获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押送回东都洛阳治罪。

薛仁贵出征以来的表现让李治十分欣赏,皇帝由此有意让他直接指挥一路军队前往西北平叛。不过在此之前,李治打算亲眼认证一下薛仁贵的实力,好吧,今天就来一次现场考试吧。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出自唐代的《薛将军歌》,歌颂的就是大唐将军薛仁贵。

薛仁贵真有这么厉害?唐高宗李治也有一样的疑问,那么如何证明呢?

在远征西北临行之前,李治在内殿赐宴给平叛部队的将领们送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皇帝陛下突然开口了:朕听闻,古时候善射者能一箭射穿七层铠甲。说着,他看向埋头干饭的薛仁贵,问道:爱卿,你能试着射穿五层铠甲吗?

薛仁贵点头,领弓,搭箭,扣弦,引满,射出。羽箭是洞甲而出,李治目瞪口呆,太厉害了,皇帝陛下带头大声喝彩,下令取肩胛一副赏给薛仁贵穿戴,并放心大胆地将偏师交由薛仁贵指挥。

龙朔二年的春天,李治诏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薛仁贵统领的先头部队进入了天山山麓,他所要面对的对手是拥有十余万部众的九姓铁勒。

铁勒是世代居住于天山北麓,至黑海的草原地带,到唐高宗时期,主要分为九大部落,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必、阿布思,骨仑屋骨。

契必部落是唐军大将契必何力的老家本部;思结则一直比较穷,整天忙于吃饭生计,打个劫都没什么力气,因此这两部相对老实,基本可以视做围观群众,重在凑数。

最不让人省心的是回纥,当时回纥首领叫比粟,他自继位以来就一改前任与唐友好的政策,热衷于搞边境摩擦,建立区域霸权,在他的暗中支持和煽动之下,连原本老实的思结部都起来闹事。虽说思结能量有限,很快被赶来的唐军搞定,但经过那次较量,比粟充分吸取了各种经验教训,胆儿也越来越肥了,终于在时隔两年之后,他拉上了同罗、仆固挑起了九部的联合叛乱。

平心而论,铁勒人是一个很强悍的族群,这些人不读兵书却很狡猾,不练武术却很彪悍。多年后安史之乱的时候,横行两京的叛军便是被这帮人打的是四处乱跑,哭爹喊娘。

得知唐军进入天山,比粟立即派出了一队精壮勇士前去挑战,准备给对手来个惊喜。万万没想到,最后吃惊的却是他本人。

见到来敌后,薛仁贵拈弓搭箭,瞄准为首一人就射出去。

少数民族,特别是族中的勇士向来有赤裸上身打仗的习惯,哪怕个别有副铠甲,囿于民族的冶铁技术的局限,质量远远不及中原王朝。

因此薛仁贵一箭射去,那勇士箭倒人亡,不等在场众人做出反应,薛仁贵的第二箭,第三箭,紧跟着飞出,又有两名铁勒大汉坠马倒毙。

薛仁贵行云流水般的连射动作,加上箭箭致命的威猛霸道,一下子震慑住了全场。

在愣了半分钟后,原来是要给唐军下马威的那几十名铁勒勇士,立刻纷纷下马,向薛仁贵请降。就这样,薛仁贵凭借着高妙的箭法,给了爱挑事儿的比粟一记响亮的耳光。

之后,薛仁贵率军继续深入,度过了沙漠,击破铁勒部落联军残余部众,并生擒铁勒三名叶护而还。

史载: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

而这,就是日后家喻户晓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但是薛仁贵削弱九姓铁勒的方法那是相当反人道的,他的方法是杀降,统统坑杀。活埋铁勒军13万,使薛仁贵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屠俘将领。

虽然这一政策是当时的平叛军统帅郑仁泰要求执行的,可是从这个事件中也可以看出薛仁贵这个人的性格缺陷,即:遇事变通不足,过于残忍,政治敏感不够。

从某个角度来讲,薛仁贵这辈子就是因此止步于猛将的层级,而他后来的大败(兵败大非川:咸亨元年即670年,唐朝为了打击吐蕃和光复吐谷浑,出动五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薛仁贵率军先行,至河口遭逢吐蕃军。薛仁贵击破吐蕃,斩获略尽,收获其牛羊等万余头,回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郭待封傲慢,不听从薛仁贵之命,领着粮草辎重等缓缓前行。等郭待封军进至乌海时,吐蕃20余万大军来救乌海,进击郭待封军,郭待封军惨败,军粮及辎重都被吐蕃军掳掠而去,唐军大败,56岁的薛仁贵为革职为平民)也与这一缺陷有着莫大的关系,性格决定命运,果然,郑仁泰,薛仁贵一回朝,马上就有人弹劾他们,诛杀降众,军纪败坏,请求朝廷予以严惩。

而被裹挟参与叛乱的思结等部落更是人心惶惶,唯恐唐军对其开展更大规模的军事打击。

经过高层讨论决定,与铁勒有着天然联系的契必何力被任命为铁勒道安抚使,前往擦屁股,安抚其同胞,至于郑仁泰,薛仁贵这两位肇事者,李治认为人才难得,为了弥补一个错误再犯另一个错误,实在是得不偿失,因而特地网开一面,允许他们将功补过。

在关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把这两个人都放了,所以当李勣再会薛仁贵的时候,正是薛仁贵在坑降事件之后第一次出征,也是薛猛人最亟待证明自己的时候,薛仁贵能否翻身?就在此一役。

大唐名将薛仁贵在东征高句丽的灭国之战中,能够一战成名,他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主帅李勣。因坑杀九姓铁勒而犯错的薛仁贵,现在急需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李勣当然明白薛仁贵的心理,因此他当即交给了薛仁贵一个重要任务——驰援。

当时的战局是这样的:李勣来到辽东之后,先出兵拿下了高句丽西边的要害之地新城(抚顺市北),然后领军深入进击,接连攻克周边的16座城池,由契必何力驻守新城,庞同善和高侃沿线驻防拱卫。

就在李勣率领大军围攻第17座敌城时,狡猾的高句丽人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抄小路偷袭唐军设在新城的大本营。

由于主力部队被主帅带去攻城,新城的兵力比较空虚,仅有副大总管庞同善和营州都督高侃所部,而一旦新城有失,身在前方的唐军军心,将受动摇不说,还很有可能面临被敌人包抄合围的危险,所以,弛援新城的人不但要能打,还要能跑。在李勣看来,麾下众将之中,唯有薛仁贵堪当此任。

薛仁贵没有让老领导失望,他率军马不停蹄奔袭数百里,到了城下连口水都没喝,直接就杀进了敌阵,一顿猛打,不过一柱香的工夫高句丽军就丢下数百尸体,败退回平壤去了。薛猛人的第一次发威就此结束,接下来是第二次。

行军总管高侃率部推进至金山一带的时候,与大股高句丽军相遇,双方随即开战,估计是之前跑得快了,士兵们体力还没完全恢复,战场上的唐军渐渐落于下风,开始动摇后撤。高句丽军则乘胜进逼,意图歼灭此路唐军。

就在高侃军即将败退被歼之际,薛仁贵到了,赶到战场的薛仁贵观察了一下形势,明白了,带着部队从高句丽军的侧面直冲过去,这招是极其要命,因为但凡打仗,军队的侧翼都是最为薄弱的,一旦被敌人偷袭得手,部队会迅速陷入混乱,继而同时丧失指挥与作战的能力。

毫无防备的高句丽军几乎是在一瞬间便被拦腰截断,然后大乱。

意识到援兵到来,主将高侃带头身先士卒杀入敌阵,战场形势就此逆转。

在唐军的前后夹击之下,高句丽军大败,一次性损失了五万余人。唐军是乘胜扩大战果,接连攻拔南苏(辽宁西丰县)、木底(辽宁新宾县)、苍岩(辽宁恒仁县)三座城池,同驻扎在国内城的泉男生(高句丽权臣,苏文长子,因兄弟生隙,遭到驱逐而投靠唐朝)军胜利会师。

薛仁贵的出色表现不逊当年,这让李勣很是欣慰。

总章元年(668年)正月,李治任命已担任右相的刘仁轨为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兼浿江道总管,辅佐司空李勣讨平高句丽。

这一任命意味着经过多年经营,刘仁轨终于完成了东征的第二基地,百济的战争准备工作。高句丽即将被拖入两线作战的境地,直至被彻底拖垮。至此,高句丽之役真正进入到了最后的决胜的阶段。

新年新气象,唐军的新春第一战自然要确保告捷,博个好彩头。于是这个光荣便交给了军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将领薛仁贵。

而上级交代下来的目标是高句丽人的又一军事重镇扶余城,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农安县,也有说法是今天吉林省四平市。

薛仁贵接到任务回来了,但他手下将领们却不是很激动,因为薛仁贵的兵力就两千人,你没有看错,这就是薛仁贵所有且仅有的兵力。

很明显兵力那是微薄的,任务也是艰巨的,于是,诸将纷纷前来劝阻薛仁贵,希望能够暂缓进攻,等来几路友军咱们一块儿上。薛仁贵说:兵不在多,关键只在主将是否善于用兵。

就这样,薛仁贵军同高句丽军在扶余城外相遇,高句丽人的兵力到底是薛仁贵的几倍?至少五倍以上,因为在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记载:

遂先锋而行,贼众来拒,逆击大破之,杀获万余人。

薛仁贵实在太猛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凭借区区两千兵力拿下了扶余城。

战报传来,高句丽人都惊呆了,于是剩下的40余城居民很快达成共识——投降。

唐初名将之中围城打援这招,谁?用的最好?

毫无疑问,李勣。

在李勣的安排部署之下,薛仁贵一路唐军是非常长脸,不愧薛猛人的称号,拿下扶余城之后,吓得其余40余城是魂飞胆丧,纷纷开城投降,唐军是兵不血刃,一路凯歌与主帅李勣的大军相会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

之前,在薛仁贵领着所部在扶余砍人的时候,李勣正在静静地等着猎物上钩。

李勣的猎物是高句丽军的主力,说得透彻点,就是兵法里常用的一招——围点打援。

让薛仁贵统领小部队攻敌重镇,目的就是诱使高句丽人派出主力大军来援,以便集中兵力同敌决战,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彻底摧毁高句丽赖以抗衡的军事基础。

泉男建(高句丽盖苏文次子,掌高句丽军政大权)的智商果然没有让李勣失望,大军不仅来了,而且还是泉男建本人亲自带队,泉男建带来的是高句国内最为精锐的五万大军。

而他们与李勣相遇的地方叫薛贺水,当军事新人泉男建遭遇百战老将李勣,战斗的结局基本毫无悬念,高句丽被“大破之”,唐军斩获三万余人,进击大行城,克之。

至此,唐军各路部队已经基本上扫清了高句丽在辽东的主要军事据点,可以直接饮马鸭绿江。

从古至今,中国用兵朝鲜半岛只要主帅靠谱,国内没事,一旦军队雄赳赳气昂跨过鸭绿江,兵临平壤,那也就是个时间问题。对于这点,泉男建心知肚明,因此他慌忙派出弟弟泉男产坐镇江防部队督战。

客观地讲,找泉男产这样的国家要人镇守最前线部队,稳定军心,民心,这是个还算正确的决定,可是仅仅正确是不够的,要知道从李勣到下面的契必何力,薛仁贵,唐军的几个主要将领大多曾在鸭绿江走过几个来回。如果渊盖苏文(高句丽国末期,极具争议的铁腕军事独裁者,泉男生、泉男建,泉男产之父)本人还活着的话,估计还能挡一下,以泉男产的能力那是万万抵挡不住的,在李勣,契必何力等熟悉情况的指挥官带领下,唐军各部是避实击虚,英勇奋战,强行渡江,成功拿下了位于平壤西北的辱夷城,站稳了脚跟。

高句丽人的江上防线被突破之后,随着被唐军穷追猛打,赶出二百里开外的高句丽兵越来越多,对唐军英勇表现的描述也越来越生动丰富。

沿途众多城池的守将纷纷坐不住了,不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就是递交降书顺表,宣布归唐。

高句丽国都平壤就此暴露在了唐军的面前,最先到达平壤城下的是契必何力和他的骑兵的部队,围城转了一周后,契必何力下令停下脚步就地扎营。

契必何力的反常举动,高句丽人表示很纳闷。兵贵神速,你第一个来了怎么不动手呢?

鉴于契必何力在鸭绿江的机智与勇猛,高句丽人虽然一头雾水,却迟迟不敢轻举妄动主动出击,而是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等着,看契必何力会耍什么花招?

说来实在是冤枉契必何力了。契必何力当时转了一圈之后,感觉到平壤城真的很大,意识到仅凭自己带来的这点人不足以攻城或围城,所以,索性让部属放松下来,等待后续的主力跟上并力合围而已,而高句丽人的多疑,恰好让契必何力得尝所愿。

大唐总章元年八月,李勣统领的大部队赶到了平壤,随即完成了对城池的包围,此时城内的高句丽人方才如梦初醒,简直是悔青了肠子。

反正一切都晚了,平壤军民就此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被围观,偶尔也有围攻的生活。

孙子曾经曰过: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因为在攻城战中,作为防守的一方一般是占有优势的,其一兵一卒,一砖一瓦的高空抛物,往往能带给攻方比野战更大的杀伤,所以对攻方来说,围而不攻,切断城中所有补给,打消耗战才是费力最小的,伤亡最低的最优选择。

作为孙子大师的铁杆粉丝,李勣毫不犹豫地率领大军在平壤城下住了下来,每天除了上前线查看壕沟的挖掘情况,并检查拒马等设备的破损状况之外,就是在营帐里读读兵书,写写字,日子过得好不悠闲。

可在城内高句丽人就惨了,由于平壤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而且之前大家对此是毫无准备,城中的粮食和水源,很快就出现了供应困难,平壤军民的愤怒开始慢慢积攒起来,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最先爆发出来的竟然一向被认为草包的高句丽国王高藏,他为什么发火,又是跟谁发的火?

唐灭高句丽的时候,一直以来,高句丽这边出场的男主角都是老渊家爷们儿(泉男生、泉男建、泉男产),其实人家也有个高句丽国王——高藏。

目前兵临城下,高藏很火,他的确有大发雷霆的理由,这位国王就是被当作傀儡一样摆布,而且老子玩完了儿子玩,儿子用完了弟弟用,一点儿话语权都没有。

没有尊严感也就算了,但如今祖宗好不容易攒下的江山,被你们老渊家折腾成这样,连自己本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这就不能忍了,于是在未经过泉男建同意的情况下,高藏以高句丽国王的名义派出了以泉男产为首的98名朝臣,手举白旗出城投降。

唐军主帅李勣亲切地接待了请降团的全体成员,并耐心的为大家宣讲了大唐的相关政策,总而言之一句话:归顺从宽,抗拒从严。

泉男产很高兴,原来唐朝并不记恨自己的家族,没有赶尽杀绝的打算。李勣同样也很高兴,历时多年的东征大业成功在即,没有顽抗到底的麻烦。

唯一不高兴的是泉男建,在发现高藏居然敢撇开自己单独同唐军谈投降,泉男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受到了挑衅,于是,他下决心同李勣死磕到底。

不过,现实同理想往往是有差距的,对泉男建而言,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太大,接下来的几天里,泉男建频频派兵出城,但出去的人要么没回来,要么被抬回来,效果始终不理想。

尽管如此,泉男建依旧没有放弃希望,他的希望放在一个叫信诚的人身上,这是个和尚,而且是泉男建非常信任和倚重的人。

联系以前的和尚玄奘、福信和定惠来看,当时的和尚实在是个国际级的吃香行业,经常能接触到国家级领导人。时不时还会被大领导一下子相中,委以重任。

这次也不例外,泉男建将平壤防务与军中事务全权交给信诚处理。他希望这个僧人能以他的大智慧,给自己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事后的发展表明,信诚的确有大智慧,也的确做到了以一种泉男建未曾预料到方式。

信诚是个和尚,一个务实的和尚,具体表现在,他正确的意识到泉男建是在作死,顽抗是不行的,逃避是没用的,唯一保住性命和荣誉的方式那就是尽快投降。

于是,接受兵权之后不久,信诚便秘密派人出城同唐军联络,表示愿意充当内应,并约好五日后暗中打开城门,放唐军入城。

九月十二日,信诚如约打开平壤城的大门,早在门口守候的唐军战士一拥而入,冲进城内,率先控制城门,然后一边是鼓噪呐喊,一边烧毁城角的碉楼暗堡。一时间,城头变换大唐旗,城里的重要衙署也被唐军先后拿下,大势已去。

泉男建彻底绝望了,他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发展,懊悔不已之下,泉男建认定已然是无路可走,于是拔剑自杀。

可能是对自己下手不够狠,举剑自刺后居然没死成,经过唐军随军医生的全力抢救,居然缓过来了。

就这样,不可一世的泉男建最终还是成为了李勣的俘虏,平壤告破后,高句丽四境传檄而定,高句丽由此正式成为一段历史记忆。

高句丽悉平。

大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高句丽宣告灭亡,享国705年。

据史料记载:拿下平壤城后,李勣让士兵们登上城楼,放声呼喊,声势震天。

咸亨二年(671年),高句丽遗民叛乱,新罗予以支援,薛仁贵被起用为鸡林道总管,负责惩戒支援高句丽叛军并觊觎唐朝熊津都督府(百济故地)的新罗人,并致书问罪新罗王金法敏。

但到了上元(674年-676年)年间,却因事被流放象州。

关于薛仁贵被流放之因,中国史书并未记载。新罗方面则记载了薛仁贵在伎伐浦(今韩国锦江口)被新罗船兵打败(该战役发生时间有671年和676年两种说法),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薛仁贵被流放象州的原因。

开耀元年(681年),李治念及薛仁贵旧功,召见薛仁贵,对他说:“以前在万年宫,没有你,朕都变成鱼了。你还曾经替朕消灭过九姓突厥、高句丽,使漠北、辽东俯首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啊,朕怎么会忘记呢?但是,有人在朕跟前告你,说你在乌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敌人,以致失利,这件事让朕非常遗憾。现在西边不安宁,瓜州、沙州道路断绝,你怎么能安稳地睡在家里,不给朕指挥打仗去呢?”

于是,薛仁贵被重新起用,官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682年),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检校降户部落官阿史德元珍投奔自称突厥可汗的阿史那骨笃禄。

阿史德元珍进犯并州(今山西太原)与单于都护府北境,又入侵云州,薛仁贵奉命征讨。突厥人问:“唐朝的将领是谁?”

回答说:“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能复生?”

薛仁贵脱掉头盔去见他们,突厥人仔细一看大惊失色,都下马排队拜揖,渐渐逃走。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军,斩杀上万人,俘虏两万余人,夺取驼马牛羊三万余头,取得云州大捷。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去世,终年70岁。高宗册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由官府提供车马,护送灵柩返回故乡,另一说埋葬于山东省嘉祥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薛仁贵,大唐,天山,铁勒,猛将,李治正,皇帝,李勣,将军,九姓,观点评论,薛仁贵,唐军,李勣,泉男建,高句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薛仁贵,大唐,天山,铁勒,猛将,李治正,皇帝,李勣,将军,九姓,观点评论,薛仁贵,唐军,李勣,泉男建,高句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薛仁贵,大唐,天山,铁勒,猛将,李治正,皇帝,李勣,将军,九姓,观点评论,薛仁贵,唐军,李勣,泉男建,高句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