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厉害人物几乎都站在太子身边,为何是李世民赢了?
古往今来,众多历史研究者对“玄武门之变”抱以浓厚的探索热情。虽然也有人对李建成的遭遇表达质疑与同情的态度,但是大多数人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行为表示理解和赞赏。“玄武门之变”震撼了整个唐王朝,这场政变是典型地用鲜血换政权范例,也是众多夺嫡事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之一。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几乎所有厉害的人物都现在太子的身边,那么最后为何是李世民赢了呢?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下。
李建成的优势
李建成是高祖与窦皇后所生嫡长子,立为太子名正言顺,他曾为大唐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掌握着东宫独立的武装长林兵,并且获得手握兵权的四弟齐王元吉的支持。高祖最为信任的宰相裴寂,也是建成的坚定支持者,高祖宠爱的张婕妤、尹德妃等人经常说建成的好话。
显然,建成的“接班人”地位十分稳固,完全没有搞阴谋诡计的必要。
而世民身为次子,正常情况下绝无做皇帝的可能,除非发生意外,或釆取政变夺权,可见他才有背着高祖与建成暗中活动的必要。
李世民的野心
李世民确实早有夺取皇位的野心,据《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世民平定长安后,秦王府很多文武官员被调赴外地,使得他颇感不安。
谋士房玄龄告诉世民,这些人调走得再多,也用不着可惜,但是杜如晦就不同了,此人是辅佐帝王之才,如果你只想当一个藩王,杜如晦这样的人也没什么用,但是如果要“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属。
世民听闻大惊,“你要不说,我差点就失掉这个人才了!”急忙将已外调为陕西管府长史的杜如晦调回。
当年收录此事无非是为了突出世民重视人才,却无意中暴露了早在建唐之初,他就在积极筹备“经营四方”,蓄谋夺取皇位。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归结于他“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从《资治通鉴》的描述中看不出这一点。
其一,“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世民马逸林下,为木枝所銈,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可见,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成功有极大的偶然性,只要李元吉当时不慌张,以他的武艺是应该能射死李世民的。
假如这样,胜利者就是李建成,那是不是可以说“得民心者”是李建成呢?
其二,确实,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一些举措还是比较得民心的,但后来的“得民心”不可能作成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原因。
有人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在于他主动出击,掌握了主动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应该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当时李世民的实力要比李建成略逊一筹,但李世民成功了,而李建成、李元吉不仅没有夺到权,连命也送掉了。
与人心无关,与正义无关,与实力无关,只与谁先动手有关。假如李建成先动手,成功的可能是李建成。假如李世民再迟疑,失败的就可能是李世民。
由于唐太宗与贞观史臣的合谋,要复原“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已不可能了,但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这是唐太宗蓄谋已久的一场政变,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却毫无戒备,以至在获得明确情报后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遭伏击后才夺命而逃,自然必死无疑,被胁迫的唐高祖只能就范。
在完成了宣布儿子建成、元吉的罪状,死了十个年幼的孙子,改立太子,转移权力的手续后,老老实实做太上皇了。
结语: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用道德标准,而要根据他的全部功过。尤其是对帝王和政治领袖,主要要看他对当时的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而不必过于注重他的个人品质或私生活。尽管李世民是以残酷、卑劣的手段成为唐太宗的。但唐太宗的历史贡献还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应该完全相信他一手炮制出来的史书,让“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永远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