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常,是隋朝的著名音乐家,他自行编撰了多达六十四卷的《乐谱》,发明了通过水尺来确定音律,并以此来调整乐器声音的工作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万宝常提出了著名的八十四调,并推理提出了一百四十四律的说法,为今后音乐史上的众多理论与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解析。
本文将通过解析万宝常的身世背景,来解读万宝常在中国音乐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万宝常一般被认定为隋朝音乐家,出生地在长江以南的地区,生卒年不详,历史上也没有较为统一的定论。
万宝常一生经历了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是当时乱世中百姓悲惨命运的一个映射。
万宝常的父亲万大通是梁朝大将,在梁朝灭亡之后,逃亡北齐。尽管如此,万大通仍然有复兴梁朝的远大志向,在复兴计划的图谋被发现之后,万大通逃到了江南地区,并被北齐官府诛杀。
按照当时北齐的法规,不满十岁的万宝常被牵连变成了乐户,成为了当时社会地位较为低贱的乐工。
万宝场幼年时曾经在著名的音乐家祖诞那里学习音乐,祖诞出生自音乐世家,在教授万宝常时也格外用心,因此万宝场也学到了很多祖家传承下来的优秀技艺。
万宝场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音乐才华,年纪轻轻就已经精通乐理,和别人交谈时也能不落下风,能够演奏多种乐器。
再加上他的天生听觉比较灵敏,即使没有乐器在手边,他也能通过筷子敲击杯碗瓢盆等东西将曲调演出,被众人一致评为“知音”。
万宝常在音乐机构“太常”中,不断积累创作经验,并进行实践,琢磨自己的技艺,积累灵感,最终成为了—个擅长演奏多种乐器并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音乐大家。
历经北齐、北周、隋朝的历史变迁,万宝常依旧在乐府中担任乐工。
也正是在乱世之后统一的隋朝,万宝常撰《乐谱》六十四卷,提出了有名的八十四调,发明了用水尺来定音律以调整乐器声音的办法,推断出了一百四十四律。
虽然有些纯粹只是理论,但是实际上确实促进了我国古代音乐事业的发展,为此后音乐史上的众多理论的完善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但是与在历史上的巨大成就不同,万宝常在当时的现实中却显得有些生不逢时。
他一生才华横溢,却终身不受重用,至死都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乐工,生活贫困,妻子也弃他而去。
晚年凄惨孤独,在悲愤之下曾经将著作都扔进火里,幸亏有人出手抢救,才没有让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毁于一旦。
万宝常虽然一生郁郁寡欢,但是不可否认他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对于后世学习音乐的人来说,他是历史上公认的音乐大家,为后世所称颂。
音乐学家们一般认为,万宝常的音乐创作在隋朝时期达到顶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万宝常写出了他人生中的煌煌巨著——《乐谱》。
虽然他历经数朝,身世坎坷,极度经历国破人亡的悲剧,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此放弃在音乐上的追求和探索。
隋朝开皇初年,隋文帝召集一大批官员和乐工,准备为新生的国家着手准备宫廷音乐,用新的乐律来适应大一统的格局。
因为这必然是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许多当时的重臣都积极参与其中,但是人一多心思就显得驳杂,大人物之间竞争激烈,产生了多个相互敌对的派系,互不相让,导致研究了很长时间却没有一个结果。
万宝常身为一个地位低下的乐工,只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提建议的作用,尽管能够参与讨论,却没有决策的权力,提出的许多意见都没有被采用,一身的音乐才能丝毫没有用武之地。
最终,经过不断地互相周旋、利益交换,郑译和何妥最终将声音洪亮的黄钟调确立为最终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万宝常虽然经常被叫来讨论,但是建议却被忽视。
好在最终乐曲被上奏给隋文帝之后,隋文帝特别召见万宝常来询问他的意见。冒着激怒隋文帝的风险,万宝常直言不讳地说:
这些声调中蕴含了众多淫邪、哀怨以及放肆的情绪,并不庄重,也不能称之为雅音,请求皇帝能够允许使用水尺为准,来调正乐器的声调。隋文帝同意了万宝常的想法,这也为万宝常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得到了皇帝的首肯,万宝常开始展现他在音乐方面的独有天赋,他制作、调正各种乐器并调整乐音。
万宝常不仅制成了各种乐器,还撰写了《乐谱》六十四卷,提出了有名的八十四调。
但是可惜的是,这个成就并未被隋朝重视,既未在宫廷乐制中采纳他的意见,其乐工的卑微地位也没有被改善,同行的排挤和嫉妒最终使他抑郁成疾。
隋朝的太子洗马苏夔认为自己在音律方面颇有才能,仗着父亲的权势,对声名在外的万宝常非常不屑。
一次,有个和尚对万宝常说,皇帝喜欢具有祥瑞征兆的音乐,但凡涉及这些,皇帝都很高兴。因此,可以对皇帝说这些乐律来自于外族僧侣,并且是佛门菩萨亲身所传,想必能够讨得皇帝欢心,对于推广他的音乐理论十分有好处。
但是这种言论被苏夔听到之后,苏夔怒斥万宝常的音乐是蛮夷的音乐,上不得大雅之堂,于是禁止万宝常在中原地区传播和推广他的音乐理论。
这件事情最终被搁置,终其一生,万宝常都没能再得到传播自己音乐理论的机会。尽管历史上关于万宝常音乐行为的记载并不太多,但是他的才华却是被众人所公认的。
一次万宝常在研究音律的过程中,注意到八十四调和龟兹琵琶的传入有密切关系,于是加以深入研究,对琵琶的探索有了突破性的发现,提出了一百四十四律的推论。
这种对七声音阶的解读在唐朝时期被发扬光大,并明确应用到了音乐的创作中,而万宝常所提出的水尺定音律也在唐朝时期被延续下来,并广传后世。
还有一次众人在一起吃饭,谈论到有关音乐的事情,但是身边并没有乐器,于是万宝常随手拿起筷子在杯碟瓢盆上敲打起来,声音非常婉转动听,受到他人称赞。
更有传说,万宝常对音乐的体会和敏感超出常人许多,有一次他光只是听人奏乐,就忍不住潸然泪下。
认为乐声如此尖利悲伤,怕是天下人会自相残杀导致国家灭亡。虽然给万宝常带上了一层神话的气息,但是也可以说明他的才华是被众人所承认的。
终其一生,万宝常都郁郁不得志,不仅受到权贵们的嫉妒,自身的音乐理论也被诬蔑为西域蛮荒之乐,不仅没有传播和推广的机会,自己还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妻离子散,孤独而终。
但好在他的成就并没有湮没在历史中,今天我们能够给予他真正客观的评价。
万宝常作为隋朝时期著名的音乐家,生平坎坷,但是凭借着对音乐的热忱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值得称颂的伟大音乐家。
参考书目
王志芳《浅议“开皇乐议”》
杨善武《中国音乐史学创新:观念的更新》
葛恩专《隋代音乐家郑译及其音乐思想》
郑祖襄《<隋书·经籍志>音乐书述略》
左汉林《唐代梨园法曲性质考论》
郑祖襄《<唐会要>“天宝十三栽改诸乐名”史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