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艺雀艺术史论欣赏十大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艺雀艺术史论欣赏十大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1101年—1124年,张择端在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当时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以此为背景创作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为绢本,原画纵24.8厘米,横528厘米,区别于后世仇英的版本,没有明显的着色,但是隐约能辨认出一些赭石和花青的淡彩。是张择端仅存的传世精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

在古代,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恰逢初春,万物生长,适合踏青郊游。古代历法中,清明之前是“寒食节”,祭祖冷食,后来连带着清明,一起成为了一个节日,所以这一天大家烧纸祭祖,也踏青郊游

卖纸扎供品的小店《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作品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似乎就是描绘汴京人民清明时节的各项活动的风俗画。市郊阡陌到汴河两岸,再到繁华街市,完美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生活全貌。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北宋末年著名的画家。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资料只有85个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第一个题跋者,金代人张著的跋文。

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金人张著用行楷在《清明上河图》后面写下的这85个字的跋文,距北宋灭亡仅五十八年,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世上唯一的记载(可称为孤证)。

后世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依据皆源于这71个字。提供的信息虽少,但是可窥一斑,第一、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岔道口村)人;第二、自幼读书,上京或求学或赶考(游学,指远游异地,从师求学;以所学游说诸侯,求取官职的人。),后来改学绘画。

寒窗苦读多年之后,张择端和当时的大部分人一样来到了北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他不能适应当时科举考试的变化,所以他并没有在考场上取得什么太好的名次,因此,他才半路出家开始学习起了画

为什么学画?因为当时是宋徽宗喜欢画画,还设立了画学,画画好的人给予官职,所以一时间读书人人人习画,争相献画,以求在天子面前露脸。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从表面上看,这幅画所描绘的景象极为丰富的,画作里画了800多个人、170多棵树、30多栋房子以及100多匹牲畜。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人民生活状态,表现的是大宋王朝蓬勃的经济,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可是就在张择端完成这幅旷世巨作之后不久,宋朝就发生了靖康之耻,东京汴梁被金军所破,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成为了金人手中的俘虏,北宋于顷刻间灭亡了。

所以后人再回过头来看这幅《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又给他起了另外一个名字“盛世危图”,那清明上河图究竟揭示了什么?它危在哪里呢?

大家初看这幅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幅画画得非常热闹。但是我们仔细探究一下这幅画,就会发现作者所要展现的不仅是北宋的强盛富有,更是这繁华背后的危机

第一,无人耕种的田地

清明除了祭祖也是耕种时节,地里却无人在忙,画中的耕牛要么在悠闲的休息,要么就在拉车,并不在田里耕种,这很奇怪。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农业不但是历代王朝的立国只本,也是维系国脉民生的基业。国家一旦有难,由于农民的土地是不动产,既不可以移动,也不可能变换,为了保家,必然卫国,一定会与国家共生死;商人就不同了,由于商人的经营行为以流动性为主,并非固定在一地,且商业盈利获得的多为金银细软,一旦国家面临危机,包裹细软即可逃离战火是非,于国于民均无利。

站在国家利益上产生出,农为本,商为末,崇本抑末的思想。但是画中出现了在春天让田地闲置,用耕牛去运输经商这种本末倒置的画面。春无种,秋无收,一年就没有收成,如果其他地区出现些灾害,这在靠天吃饭的古代,极可能引起灾荒,而且外地运粮也会提高粮价。而人民却在一年最宝贵的时间里,用耕牛赚钱,只重视眼前利益,目光短视。

第二、桥上桥下的冲突

城内主街道有条拱桥,拱桥附近的景象也是非常精彩的。桥的下面横亘着一艘大大的客船,客船上满载着客人。

按理来说,客船到岸之后,岸上应该会有值班的人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的,可是不知道是谁忽于值守,船已经快到桥下了,桅杆却没有放下来,等到船上的人发现的时候,他们已经快要撞到桥帮上了。桥上的人慌慌张张的示意,船上的人赶紧示意桥下另外一艘船,这艘船后部的船员紧急的抛锚后撤。

河道上冲突跌宕,桥上的行人也很精彩,先是桥两边被小摊贩占道经营,以至于中间留给行人的路不够宽敞,一顶轿子和一队人马迎面相遇,双方的仆人各不相让。张择端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把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有人说这处表现了文官(轿子)和武将(骑马人)的冲突,这幅画不仅反映了北宋末年官僚系统瘫痪、官员尸位素餐的情况,而且还把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出来。

虹桥《清明上河图》局部

第二、无人看守的城门

更加讽刺的是,就在前方不远处,张择端画了一个城门,可是看守松懈, 除了楼上一人,楼下一个看文书的官员,连2个像样的站岗士兵都没有看到,说明守备空虚,更没有什么兵力驻守。也许在金兵打来以前 ,在他们心中,永远也不会想到汴京城有朝一日会成为战火纷飞之地。

城门《清明上河图》局部

当然,还有更多的细节等待我们去发现。

作为一个从小接受儒家入世思想教育的人,张择端也是想凭借这幅《清明上河图》,以画谏的方式提醒当朝皇帝,多注意一下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张择端费了那么大力气,把《清明上河图》画了出来,并送到皇帝面前的初衷,就是想让宋徽宗看到这幅画背后的寓意。但是比起王希孟传说中的《千里饿殍图》这幅画可能过于含蓄,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宋徽宗的太大注意,也许他看懂了,也许他不在意,宋徽宗在上面盖了章、提了字,就直接赏给大臣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史论,国家,名画,古代,艺术,张择端,耕牛,清明上河图,人民,景象,宋徽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史论,国家,名画,古代,艺术,张择端,耕牛,清明上河图,人民,景象,宋徽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史论,国家,名画,古代,艺术,张择端,耕牛,清明上河图,人民,景象,宋徽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