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说,“有一种知己,叫李白杜甫!”有道是,人生在世,年龄相仿,兴趣相投者,都很难得,因而才有“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
在知己难求的市场上,43岁的李白和32岁的杜甫初识相遇,遂成知己,11岁的年龄差不仅没给二人形成“代沟”,反而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实在是难得!
著名的闻一多先生,这样评论:
“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闻一多将其比喻为日月相会,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唯有孔子见老子可与之媲美。可见,这次相遇是有着多么重大的跨时代的意义啊!
这年,李白刚刚从备受玄宗赏识的翰林供奉,到得罪朝中权贵,再次仗剑远游。这时的杜甫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一心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不想科举考砸了,仕途已然无望,只得四处旅游。
就这样,李白和杜甫这对相差11岁的人相遇了,他们喝酒吟诗、借古评今,好不畅快。并约定下次在梁宋会面,共同求仙访道。可见,这初次畅聊有多惬意!
转眼到了同年秋天,他们相约来到梁宋,在这里遇到了见边塞诗人高适,他们三人“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在这次会面中,李白留下了唯一传世真迹。
相传,三人到王屋山上阳台观,拜访李白的道士朋友司马承祯,却不料,司马承祯早已驾鹤西去。李白得知友人已天人永隔,怅然若失,请道童取来司马承祯所作山水画观赏。看到画中山涧丘壑,高耸峻拔的壮观景象,李白不禁思绪万千,乘醉写下25字草书: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这幅作品,正是李白唯一的传世墨宝《上阳台帖》。这是李白留给后世的“国宝”级遗产,也是李、杜、高三人旅行的一个见证。
至此之后,他们又各自为前程奔波。李杜二人再次分手。
直到第二年,天宝四年,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相见。两人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寻访隐士高人,好不畅快。为此,杜甫还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诗句。
这年冬天,两人分手,从此,再也没能相见。李白、杜甫两人只能在诗歌中相互寄托情思,并留下了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诗篇。
真正的友情从来不是以时间长短为论断的,即使只见了短短3次面,但因思想和才华的高度契合,李白杜甫仍是彼此生命中的知己。而这段共同的游历时光,更是让两人久久怀念,成为日后永远珍藏的回忆。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
读者们,关于李杜二人的知己情,你有哪些想法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