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朱元璋按惯例审问一名死囚,却在得知死囚的姓氏后,大喜,不仅赦其死罪,还特赐这名死囚5次免死的机会。这名死囚的姓氏中有何玄机?
这名死囚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12代子孙—范从文。
沈从文自小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另有一点很像他的先祖范仲淹,那便是敢于直言进谏。而他此次的牢狱之灾也就来自他的直言不讳。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原本是一名乞丐,经历了世态炎凉,在他登上皇位之后,虽大肆斩杀有功之臣,却也时刻将百姓放在心中,誓要还给百姓一个清平的天下,由此他很痛恨贪图钱财的官员。
朱元璋当政时期,对贪财渎职的官员重罪处置,其中十分惨烈刑法当属”剥皮实草“,并朱元璋还曾下令允许百姓监督官员,在官员出现严重贪渎的情节后,百姓可自行捉拿官员送到都城责处。
据史书的记载,当年驸马欧阳仑凭借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目中无人,私售茶叶,几乎垄断当时的茶叶市场。
朱元璋得知此事火冒三丈,狠狠一拍桌,命人速速调查此事,在收集足够的证据后,朱元璋不顾自己亲闺女的跪求,将驸马处死,以正国法。
因此次事件后,官员们也就愈加战战兢兢起来,不敢有一点逾越。
靠着这样的严罚,朱元璋执政时期共处死贪渎官员15万人,明初也成为我国历史上贪渎官员非常少的一个时段。
不过,在这样人人自危的时段,时任御史专门负责审理贪渎官员案件的范从文却屡次进谏,言明一些涉案官员虽略有贪腐,但为官也是尽心尽力,罪不至死。
因为谏言迟迟得不到回应,范从文看着官员们的惨状,动了恻隐之心,悄悄的给一些贪渎官员减轻刑罚,甚至释放一部分官员。
这可捅了马蜂窝,一些他的政敌,即刻将他包庇贪渎官员,忤逆国法的事报告给了朱元璋。这还了得,朱元璋勃然大怒:“小小御史,挑战国法,简直胆大妄为!”
于是大手一挥下令捉拿范从文入狱,判处其死罪。
日子一晃而过,这天朱元璋照常查看判处死罪的官员名单,在看到范从文的姓氏与籍贯时,心里咯噔一下,如此巧合,这名死囚可与北宋名臣范仲淹有何联系?
为证心中猜想,朱元璋将范从文叫来问道:“范文正公与汝有何关系?”
范从文从容回复道:“吾乃范文正公第十二代孙。”范文正公正是一代名臣范仲淹!
朱元璋得到准确消息,龙颜大悦,范仲淹是一代儒学巨匠,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正是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现在的话来说,朱元璋妥妥的是范仲淹的小迷弟,如今偶像的子孙在自己的朝堂为官,这简直太令人激动了。
朱元璋大喜之下,立刻下令放人,并在布帛上亲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赠与范从文。
后下令范从文可凭此获得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5次免死机会。范从文也就这样逃过一劫。
为什么能痛杀开国功臣的朱元璋,却独独对范仲淹另眼相待呢?
首先,范仲淹的一生都在为了贫苦百姓四处奔走,他力主反贪倡廉,与朱元璋的政策不谋而合,从底层上位的朱元璋自然对这样爱护百姓之人心存好感。
其次,作为帝王,谁不想要范仲淹这样为国殚精竭虑,奉献一生的忠臣呢。
哪怕朱元璋性格多疑,心狠手辣,听不得臣子谏言,也不妨碍他的艳羡之情,他羡慕北宋有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忠臣范仲淹。
末了,因范仲淹也自小家境贫寒,父亲在他幼时就早早离世,母亲带他改嫁,继父也姓”朱“,范仲淹在中举之前,一直以”朱说“的名字面世。经历的相似与姓氏上的缘分,也让朱元璋对范仲淹更多一份亲切。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也就不难理解朱元璋为何会对范仲淹情有独钟,甚至爱屋及乌的将这份喜爱折射到他的子孙范从文身上。
而获救的范从文,也并没有堕先祖的名头,他并非有意包容贪腐之人,而是事出有因。
因为明朝反腐力度的罕见,官员们如果反腐不给力,也要受上司的严惩。因此官员们审查贪渎的案件时不惜滥施刑罚,造成不少冤假错案。所以在遇到量刑远超罪行的案件,范从文才会动恻隐之心,法外容情。
此事之后的范从文,依然活跃在谏言一线,他劝诫朱元璋法要大于权、不徇私枉法,不滥施刑罚,合理量刑等,一生勤勤恳恳的为大明的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有先祖遗风。
朱元璋虽性情多疑,滥杀功臣,心狠手辣,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位大力发展农业,治腐治贪,任用范从文这样的贤臣,执政期间,尽己所能还给百姓一个清平的盛世。
朱元璋能因疑心他人功绩高过自己,毫不留情的斩杀功臣,也能因欣赏范仲淹忧国忧民之心,而免除其子孙抗旨的死罪。他真就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残暴不堪,杀人如麻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你心中的朱元璋是什么样子呢?
作者: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