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洪武六年,朱元璋下令,在京师钦天山之南修建历代开国帝王庙。在此之前都是谁的祖先谁祭祀,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修建历代帝王庙祭祀之,开创了中国帝王祭祀之先河。按照他的说法,历代帝王开创基业,有功于民,应当一同祭祀,如此既表现出“一统”,又表现出“德行”。
朱元璋是个极为认真的皇帝,他逐一过目这些开国之君,以及陪祀这些君主的臣子,最终将祭祀名单确定为16位帝王,并在《明实录》中留下了大量的点评之语。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历代帝王的?是否与我们想象中的一样?
一、三皇五帝
朱元璋最佩服的是三皇五帝。他在给各代帝王们排序的时候,是仿造了太庙“同堂异室”的制度,顺序是先祖要在中间,“左昭右穆”。比如帝王庙正殿五室,中一室祭祀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东一室祭祀五帝:帝金天氏(少昊)、帝高阳氏(颛顼)、帝高辛氏(帝喾)、帝陶唐氏(尧)、帝有虞氏(舜)。西一室祭祀三王: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然后其他的按每个朝代帝王顺序排队下去。
二、武成王姜子牙
如果说谁是朱元璋最讨厌的帝王,非武成王姜子牙莫属。《明实录》记载,朱元璋在审阅陪祀帝王的功臣名单时,发现周武王的最重要谋臣姜子牙不在其中。对此,礼部官员表示,姜子牙已经被唐朝皇帝追尊为武成王,宋朝皇帝更是追赠为昭烈武成王,理论上历史地位和周武王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并不适合陪祀周武王。
朱元璋大怒:“姜子牙功劳再大,也是文王、武王的臣子,怎么能封王呢?这不是君臣混乱,混淆不清吗?”后来更是不惜废除整个武庙系统,重新竖立关羽为武圣来代替姜子牙,可见对姜子牙的意见有多大。
朱元璋不喜欢姜子牙的原因很好理解,其一,姜子牙从商朝叛逃到周朝,并把原来的老东家搞垮,是不忠不孝的表现,在朱元璋眼里姜子牙就是个叛徒。其二,姜子牙在《六韬》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他主张以仁德治理天下,国君不可为己而害民,其治民思想与朱元璋完全对不上号。
三、秦始皇
朱元璋对秦始皇评价不高,《明太祖实录·卷十七》记载:“他日,复命训文毅,集古无道之君若夏桀商纣秦皇隋炀帝所行之事以进。曰:‘往古人君所为,善恶皆可以为龟鉴。吾所以观此者,政欲知其丧乱之由,以为之戒耳。’”他认为秦始皇横征暴敛,与夏桀商纣隋炀一样,是千古暴君,所以未将其纳入帝王庙。
其实秦始皇在历史上一直是暴君形象,解放后才逐渐转为正面,朱元璋是底层农民出身,对苛政虐民的始皇帝不喜欢是正常的。
四、刘邦和项羽
朱元璋评刘邦:“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都说“同行相轻”,但朱元璋对同为草根出身的刘邦评价却非常中肯,不像有些文人,酸溜溜的发牢骚。
五、光武帝刘秀
朱元璋这样评价:“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
虽然刘秀“以柔治国”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完全不同,但看得出,朱元璋对刘秀还是很佩服的。
六、隋文帝
隋文帝是朱元璋最看不起的开国帝王之一,《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在洪武七年钦定的历代开国帝王原有十七位:三皇、五帝、三王、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但洪武二十一年,罢隋文帝,迁唐太宗与汉高、光武同室。
隋文帝杨坚在位24年,简衣素食,老百姓各安其业,出现“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的局面,并成功地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可谓是一个文治武功鼎盛的帝王。
对于民生有贡献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都不吝赞美之词,对杨坚一开始也是如此,“文帝禁杂乐百戏,诏犬马器玩口味不得献上”、“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但是后来朱元璋转念一想,杨坚以外戚篡位自己女婿宇文赟的天下,最后还将宇文一族几乎灭绝,太过毒辣,如果祭祀杨坚,难道让自己的臣子、外戚学杨坚吗?最后以“德有亏”为由把杨坚请出帝王庙!
七、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朱元璋最佩服的开国皇帝。三皇五帝久远,史料散失,朱元璋把他们放在“正位”多出于“祖宗之法”的考虑,而李世民是历代帝王庙中唯一不是开国皇帝的帝王,可见对李世民的敬佩。
他评价李世民:“太宗英杰之主,有见乎此,纳言如流,小大必采,故能致贞观之治。朕于卿等深有所望,勿怀顾忌而忘尽言。”;“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另外,对于弑兄杀弟的玄武门之变,朱元璋也并未做出任何负面评价,而对于李世民让史官直书玄武门,他认为李世民是出于公心,对后世有警醒作用:“(太宗)命直书建成之事,是欲以公天下也。予平日言行可纪之事,是非善恶,汝等当明白直书,勿宜隐讳,使后世观之,不失其实也。”
八、赵匡胤
虽然朱元璋将赵匡胤纳入了帝王庙,但显然他是有点看不上赵大的,这不仅是因为二人在许多方面完全相反:一个出身高贵,一个出身贫寒;一个以善待功臣出名,一个以扫灭功臣出名;一个宽厚仁慈,一个严厉苛刻。更重要的是明朝“天子守国门”,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硬气无比,对于“纳岁币”几百年的宋朝自然看不上,开创这个积弱朝代的赵匡胤自然也遭了无妄之灾。
《明太祖实录》中并未记载朱元璋对赵匡胤的负面评价,不过我们从一些只言片语中也能看出一二,比如比较元朝和宋朝时说:“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明史中也称:“自古亡国之耻辱,未有如赵宋者 !”
九、忽必烈
虽然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但他是承认元朝统治曾经是“正统”的。
在进军大都之时,朱元璋要求不得危害元朝皇亲贵族:“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并明确拒绝大臣要求在南京举行“献俘”典礼,认为这是对前朝的侮辱,“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对元朝贵族也是一概尊礼,奉给他们很高的爵位。
对于蒙古人的正统地位,他如是说到:“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他数次强调元朝虽然官吏多有鱼肉百姓,但是统治秩序比较好:“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最后朱元璋说:“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所以,朱元璋将忽必烈放入历代帝王庙,并给予其高度评价就很好理解了。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的评价是:“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明太祖实录》中朱元璋对忽必烈的评价:“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朱元璋不怎么厌恶元朝,甚至承认其正统地位的原因,小编猜测,应该与大元给朱元璋留下了赫赫版图有关,“北越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这份家业对于朱元璋来说可谓丰厚至极的大礼包。
另外蒙古人的荣光,朱元璋和现在的我们一样,与有荣焉,这可能也是他没有将晋武帝纳入帝王庙的原因。
汇总来看,历代开国帝王中,秦始皇因为残暴,晋武帝受晋朝长时间偏安一隅的影响受池鱼之灾,杨坚因为“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未入朱元璋的法眼,其他几位,朱元璋最佩服李世民,将其列入开国帝王,其次刘秀、刘邦,最忽视赵匡胤,甚至都无一言直接评价,最令人意外的评价则是对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