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极长一段时期,皇位一般都是“家天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在尧舜禹时期,曾有一段时间是禅让制,但这点时间放在皇位血脉传承前短得不值一提。血脉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为看重的,历朝历代都把一个姓氏刻入了家国天下之中。在皇权旁落的时期,正统血脉往往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也是刘备起义是打出皇家血脉子孙的原因,像刘备这般用血脉为借口起义的例子数不胜数,用血脉作为制高点,这才会名正言顺。
一、宋太祖驾崩,弟弟赵光义登基
赵匡胤和赵光义从微末之中崛起,两人的兄弟之情在无数次危难中经过考验,可以说
两人互相成就了彼此,两人既是兄弟又是战友。陈桥兵变中,兵变的准备我们不得而知,但赵光义绝对是将哥哥推上皇位的主力,这也是赵匡胤对弟弟赵光义无条件信任的原因。
历史朝代中往往没有哥哥死后让弟弟继位的说法,就算有也是弟弟发动兵变谋取而来的皇位,力量之下获得圣名,但其实名不正言不顺。许多人认为,赵光义在赵匡胤不注意的情况下谋害了他,继而发动兵变控制了皇宫,还有人认为赵光义趁赵匡胤卧病在床时面圣,假传圣旨。话是这么说,但我们需要考虑事实,皇宫之中的守卫森严,不是赵匡胤信任的禁军将领根本不会担任这个职位,就算是赵光义也能难让守卫皇宫的将领暗中投靠,其次赵光义在哥哥赵匡胤驾崩的时候并没有入宫面圣,因此许多说法不攻自破。
唐朝末期,诸多节度使叛乱,唐朝的皇帝无法节制,逐渐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这么多的国家大乱斗,中原、江南、江北混乱无比,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死和因战乱而死的数不胜数。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深知五代十国的混乱,临终前为了避免国家的动荡,便让赵匡胤可以想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等到赵匡胤的儿子长大有能力接手国家时再登基为皇。赵匡胤孝顺,便同意了杜太后的言语,这个关乎国家传承的大事也叫作“金匮之盟”。
不过赵匡胤作为君王也另有打算,如果自己的一个儿子能在他驾崩前挑起大任,那么这个“金匮之盟”不过是废纸,但如果自己早逝,那么只能大肆宣传“金匮之盟”并将皇位传给赵光义暂代,等儿子长大后又用道义压迫他传位。赵匡胤深知弟弟的能力,自己早逝,这些儿子就没有一个是能斗得过叔叔的。
赵光义在皇位上坐的久了,习惯了这种手握天下的感觉,权力获得不易,它能让天下英雄无法自拔。赵光义不想将皇位给侄子赵廷美,便找来了儒学大师赵普,赵普声称:“太祖当时犯了错误,皇上为何要重蹈覆辙呢?”,心安理得的赵光义就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
许多大臣也知道“金匮之盟”,对太祖十分忠诚,赵光义为了彻底地稳固自己的皇位,便将宋太祖栽培的亲信大臣调离开京都,去到了许多偏远的地方任职,并开始大肆培养自己的势力,壮大在朝堂中的发言权,其次赵光义大开科举,有科恩收罗人心,受到器重的中举之人,必定会为了赵光义的赏识之恩赴汤蹈火,在一步步的动作之下,赵光义解决了皇位传承难题。
赵光义稳固了江山,笼络天下士子门庭,以正统坐上了九五之尊之位,而太祖一脉则渐行渐远,直到南宋时期皇位才回到了太祖一脉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