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王朝16-胡宗宪上书借粮后,由此看出的政客与政治家区别

大明王朝16-胡宗宪上书借粮后,由此看出的政客与政治家区别

这是分类讲解的方式,按职场篇,政争篇,驭人篇,根据剧情特点发散,最终连接整个剧情!

以下为剧情第二集后半段剧情!

(深度解析大明王朝)

上一期我们说道,在总督衙门进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批斗会,在批斗会中无数人勾心斗角,使尽手段就是想让胡宗宪屈服,最后胡宗宪依然故我,坚持用一封奏书将一切事情压下去。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利益集团,这胆识和担当可谓国士无双。

在地方博弈层面,胡宗宪用自己地方一把手的绝对威望,让所有人听命,可是地方和中央却是两个系统,也是两个博弈场,胡宗宪的奏书会有用吗?

(胡宗宪引发的一连串事件)

其实这是不合规矩的,在明朝地方官员汇报工作到中央,是先将所有奏疏都首先递交到通政司。

这“通政司”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管理内外文件的专门机构。根据奏疏不同内容按“通政司”官员认知,决定上报还是不上报。

那些需要上报的就会进入各个上级机关和朝堂,那些不需要上报的,就会被淹没掉。

可以说是对全天下政务的过滤器,大事小事经过这“通政司”过滤之后,实在无关紧要的就不需要上报甚至讨论了,而需要上报的,或者需要事先知道地方实情的,则会有另一个秘密渠道获得信息。

(罗文龙)

罗文龙其人能坐到“通政司”主官这样的位置,就可知他必定是严世蕃的第一心腹。

原因也很简单,掌握了这个政务上传下达的核心部门,这地方上的事情不是了然于胸?

而在严嵩当内阁首辅的时候通政司的职责和办事流程就出了问题。

原因也很简单,严嵩权柄之大世所罕见,圣眷之深也世所罕见,因为严阁老年事已高,就有特权长期不去内阁值班,再加上通政司主官罗文龙是严世蕃的人,这内阁所有的事情不管重要的不重要的都是严世蕃第一个知情,就连严嵩有时候信息都不如严世蕃灵通。

其中深意谁懂?

不过是胡宗宪深知严世蕃的为人和见识,跟他是说不通的,如果经过通政司分发上报,这奏疏一定会被截留深知淹没,一点水响都没有,不如直接捅到内阁去,目的就是让严嵩第一时间看到。

(胡宗宪用心良苦)

这奏疏到内阁之后,正好是次辅徐阶在值班,这徐大人是个小心谨慎的人,一看胡宗宪的奏疏,就明白这多半是给严嵩的,也没自作主张拆开。

严嵩年事已高,严府上上下下事情都是严世蕃,他一看这奏疏,当然是怒气冲天。

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这奏疏的内容请求暂缓改稻为桑,请求调拨粮食,这不是和自己执行的国策对着干吗?

第二:这奏疏是胡宗宪直接跳过通政司,一路捅到内阁的,目的是绕过严世蕃直接向严嵩和嘉奖皇帝进言。这是看不起他啊。

气急败坏的严世蕃,在那一刻认为胡宗宪冒犯了自己不说,还不听自己的要求,坚决改稻为桑,于是怒气冲冲的去自己爹哪里告状。

(小阁老毫无城府)

这个状告的有意思,私人恩怨,国事恩怨,还有政治斗争方向性,三个点都提到了,核心思想不过是告诉严嵩,你这个学生,要背叛你了。不能再信任了,他要和清流同流合污,为自己找退路。

与这段剧情而言,一个飞扬跋扈的小阁老形象跃然剧中,全无城府完全是一个泼皮无赖形象。

这就是典型的党争政客思维方式!

其实胡宗宪的奏疏内容,有一句话很中肯。

“无田则失民,失民则危国。”

这句话也很好理解,没有了田地,民心将失去,失去了民心国家将会变得危险。

在农业社会没有土地的农民有个特定名称谓之“流民”。流民之祸古已有之,汉朝黄巾起义因流民暴动,元末明初农民起义也因流民暴动,就连朱元璋本人都是流民出生,至于明朝灭亡,也是流民暴动。

由此可见,田地和农民还有国家的关系多么的重要,要不明朝建国时也不会划分等级为“士农工商”,目的就是稳定田地和农民,田存民稳,民稳国安。

(严嵩还是老成多了)

这奏疏的内容,严嵩看懂了,所以他没有说胡宗宪说的不对,因为这道理他懂,胡宗宪请朝廷调拨粮食在改稻为桑,就是为了稳定农民,放缓改稻为桑的进度,以免出现民兵。这是谋国之言,其实也是胡宗宪对自己忠心的另一种表达。

而严世蕃则完全不懂,其实不能说不懂,只是他根本不屑于农民的死活,对他而言,就算天下农人死绝了,这改稻为桑也势在必行。

因为有钱赚,有业绩拿,有皇帝支持,还可以打击清流,这事情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这段中,严嵩就是一个虽然不谋国,但是老成的政治家角色,而严世蕃就是一个毫无城府的政客角色。

而旁听他们对话的严世蕃心腹罗文龙则是一个贴心的心腹。

那个谭纶去浙江我就提过醒,谭纶和胡汝贞有交情现在又是裕王的心腹。他胡汝贞打量着裕王会接位,阁老又老了留退路是意料中事。我看他上这道奏疏主要为了这个。

这段话可谓是阴险至极,先是点破胡宗宪和谭轮的私交,然后说谭轮在清流中的定位,最后提醒严嵩,这两人搞一起难免同流合污(非贬义),最后结果就是背叛严嵩,这个奏疏其实就是胡宗宪给裕王和清流的投名状。

言外之意就是肯定严世蕃说的胡宗宪给自己留后路的判断。

他直截了当的说。

胡汝贞不是这样的人,论人论事都要设身处地,谭轮不去他好干,谭轮去了背后就是裕王。裕王背后是皇上,替我想他也不能毫无顾忌。

所以说,这姜还是老的辣,严嵩这段话就有水平的多。

第一段,就否决了严世蕃和罗文龙对胡宗宪的诽谤。

第二段,他在教他们做人做事,做事不能任意妄为而是要审时度势。

第三段,则说了胡宗宪的难处。

原因也很简单,胡宗宪干的事情更单纯,不过是执行国策,而不是涉及党争。这话也和胡宗宪第一次见谭轮时候说的,你不来就好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只要涉及到了党争,这事情就不再单纯,而是变得更复杂,一复杂就意味着需要照顾各个方面的情绪。

(谭轮代表党争)

最后总结就是,胡宗宪干的事情,因为涉及党争,必然不能无所顾忌而是要各方面都照顾到,要不就会引火烧身,甚至危及严嵩,他这样做是为我好。

看完这段,其实对严嵩其人稍许有改观,虽然是大忠似奸,但这为人处事还是有可取之处,对胡宗宪爱才心切,对嘉靖遮风挡雨,对自己的孩子严世蕃也是舐犊情深,

那么严世蕃对自己老爹的意见接纳了吗?

当然是不接纳,反而拿皇上的国策说事,目的也很明确,这改稻为桑是嘉靖陛下定的,一定要办成,拖后腿的就是对陛下不忠。

无奈的严嵩只能继续解释!

胡宗宪不是不改,只是为了照顾谭轮避免给人口实而换种该法而已。

(小阁老完全不懂事)

直截了当的说:

爹,这封奏疏摆明了是讨裕王他们的好这东西都摆到您跟前了您老还护着他。我跟您说吧,这世上除了你儿子没退路谁都有退路。

这话说的严嵩也无奈了,只能循循善诱的说!

那我问你,裕王是谁的儿子?你们知不知道,皇上今天要去哪?去裕王府看孙子。

其实这话已经是非常不客气的教训严世蕃了。

原因不过是告诫严世蕃,退路谁都想有谁都想要,你是我儿子,裕王是皇帝的儿子,这是亲疏有别,我们现在能做的不过是吧今日的天,嘉靖照顾好,后面的事情我们想不着,只能听嘉靖安排。

只有把事情办好了,才有退路,而有退路的前提是,不能得罪死裕王,不能出大事。

恰恰是你所认为的叛徒胡宗宪,在给我们留退路,按照你的改发强制执行改稻为桑,大肆圈占土地,弄的官逼民反,最后大乱一场,谁会背锅?

裕王是皇帝的儿子,还是唯一的儿子,他不会负责,最后还是我们去垫背!

你懂不懂?

(严嵩的警告)

严嵩这段话完后也不想在继续教育自己儿子了,而是开始安排处理胡宗宪的上书问题!

首先,定下来基调,因为谭轮的存在,这个事情不要想着隐瞒,必须如实上报!

其次,肯定了胡宗宪的做法,认为胡宗宪行的是谋国之事,也将强制执行可能的隐患说出。

最后,还问严世蕃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由此可进,这严嵩是认可了胡宗宪的安排。

除了我们这个改法,我不知道还有哪种改法。改稻田为桑田是为了多产丝绸,产了丝绸才能变成银子。丝绸不好西洋那边就不要。让那些百姓自己去改,把产的丝都卖给了小作坊便织不出好绸来。卖不出好价钱来当时就是因为国库空了宫中的用度又那么大才想的这个法子,要是现在不能咬牙挺住国库还是空的。爹,到那个时候,用不着人家来倒我们我们自己就已经倒下了。

道出了严世蕃的真实心意和严党的困境。

真实心意不过是,通过改稻为桑这件事行土地兼并之实,让所有的农田都进他们的白手套丝绸大户之手,最后成为他们的私产,这是为了牟利,而且大户通过行政手段,甚至不择手段去兼并,还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办成改稻为桑。

最后还不忘冠冕堂皇的说,是为了控制丝绸的品质和产量。

而另一层意思则是告诉严嵩,如果不用这样的办法,国库的亏空可没办法填平,如果真按照胡宗宪的做法,皇帝问责下来,我们也要倒霉。

小阁老说的是理也是势。治重病用猛药,当初我们定的这个国策就是为了舒缓危势。浙江的桑田,只能让那些大户改才能一年多有几百万两银子的进项。改桑的田,百姓卖也得卖,他不卖也得卖。不然就连织造局那边今年的五十万匹生意也做不成。那时候吕公公不会担担子,皇上那一关我们今年就过不去。

其实这句话最让我震惊的是,“百姓卖也得卖,他不卖也得卖”,因为这让我想起了之前马宁远的话“全浙江人都死绝了也得改”。

(谁把百姓当回事)

面对困境,也坚定了严嵩坚持原计划改稻为桑的决心,只不过这后果他真的不知道吗?

其实他心知肚明,不过他还有一个仰仗,这个仰仗就和后来对罗文龙的赞美有关。

“知大势者,罗龙文也。”

就如罗文龙所说:

阁老这个主意高。当着裕王,皇上无论给什么旨意我们今后都没什么隐患,此其一。裕王要是有其他念头想让高拱张居正他们掣肘这时没说往后便也不敢再说,此其二。

这段话可说是,说到严嵩心坎去了!

长久以来为嘉靖皇帝遮风挡雨的严嵩,早就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只要皇帝支持,只要皇帝要求,我就要做,嘉靖要鱼肉百姓,我就是那把鱼肉百姓的刀,这就是我存在的意义,也是嘉靖信任我的根源。

皇帝就是我们的大势所趋。

罗文龙明白这大势所趋,就明白了自己的心思,也难怪严嵩要赞誉他。

可惜的是,严嵩没有想到,这最后的大势所趋依然让他引火烧身,在那一刻他依然有犹豫,他知道,改稻为桑逼反百姓的危害,也知道“天子一怒,背锅斩首”的后果,首当其冲就是他这个首辅严嵩。

可是他没办法置身事外,因为大势所趋,因为大势有需要,如果要说恶首,其实不是严嵩,而是拿高高在上的皇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事情,地方,剧情,奏疏,胡宗宪,王朝,严世蕃,严嵩,流民,内阁首辅,观点评论,谭轮,罗文龙,裕王,胡宗宪,严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事情,地方,剧情,奏疏,胡宗宪,王朝,严世蕃,严嵩,流民,内阁首辅,观点评论,谭轮,罗文龙,裕王,胡宗宪,严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事情,地方,剧情,奏疏,胡宗宪,王朝,严世蕃,严嵩,流民,内阁首辅,观点评论,谭轮,罗文龙,裕王,胡宗宪,严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