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朝的官员升迁,为何要讲究论资排辈,范仲淹想改革为什么没成功

宋朝的官员升迁,为何要讲究论资排辈,范仲淹想改革为什么没成功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举取仕的第一波高潮,它宋朝和唐朝的国祚时间相差不是太大,国土面积更是逊于大唐的巅峰,但是录取进士的数量,竟然快达到了唐朝的近9倍。

唐朝的进士数量总数,大约为7000多人,唐朝的进士人数大约为60000人

那么宋朝进士的人数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增幅,这么多的进士又怎么来安排体制内的岗位呢?

宋朝和唐朝最大的不同,就是皇帝们对于武将集团的看法,唐朝的李氏一族,虽然标榜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嫡系血脉,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们身上的鲜卑血脉。

而且自汉朝灭亡以后,儒家学说的道统就被踩在“乱臣贼子”的脚底下摩擦了,纵观曹魏至隋唐,大家都是走的暴力建国的路径。

因此唐朝的统治者虽然开始搞科举取士,但是朝廷中大部分官员,其实还是走的偏门。

这种靠着拳头打天下的行为,对于已经建立国家的既得利益者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是个人在这种氛围之下,都可能往上去看,而不愿意闷头干好自己的事。

所以等到宋朝这个正统的中原王朝建立以后,老赵就想重新把儒家学说给拾起来,因为从历史经验来看,只有儒家的“君权神授”说,才能让大家放下他下争强好胜的心,甘心为既得利益者所驱使。

那么要想推动新的政策,就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对于大宋来说,这些人就是建国时的功臣宿将)的利益,那么如果削弱这些人的反对力量呢,解决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补充新人(这里的新人是相信“君权神授”的儒家门徒)。

通过科举补充新鲜血液之后,老的功臣宿将就开始被削弱,然后整个武将集团也开始随着政策推动而没落。

不过矛盾这种东西,从来不会完全消失,只会用新的矛盾来取代旧的矛盾。

大宋解决完武将集团的问题之后,接下来面对的,就是文臣集团的一家独大,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新的问题呢?

大宋朝廷想到的办法,是利用文官团体的内部制约,比如朝廷设置一个岗位以后,就会再设定一个制约它的部门,而在部门内部,也有制约,比如大宋的每一个文官岗位,原则上要求至少有三个人。

这三个人分别是:已经去职的人,正在履职的人,以及一个随时准备上岗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一官三共人之”。

在这套繁琐的文官体系之下,官员的数量自然需求很大,因此宋朝的科举才需要录取如此规模的进士。

那么这么多的进士进入体制以后,他们后续的升迁又怎么来处理呢?

宋朝官员扩招之前,各朝的官员数量其实从明面上来看,是不太充足的,因为岗位稀缺,又没有充分的进入体制门路,所以前朝的官员晋升,往往要看门户等主观性很强的办法。

但是宋朝不同,官员的编制都泛滥成灾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一个能让大家都信服的升迁办法,那么这个问题会是一个严重的大问题。

宋朝的朝廷当时经过慎重考虑,最后想出来一个名为“磨勘”的办法,这个办法的核心,看似是双核驱动

“磨勘”的第一核是资历,根据一开始的“磨勘”要求,官员的晋升是需要明确时间限制的,比如你是一个文官,那么你只有在任上干满了三年,才能考略自己的升迁问题,如果你要是武官,那么这个时间限制还会延长到五年;

“磨勘”的第二核是考功,根据大宋朝廷制定的考察制度,并不是你到了三年或五年的期限,就一定可以升职加薪,你还必须要在任期内的各项考核中,顺利通过。

从表面来看这个制度似乎非常公平公正,但是在实际的运行当中,这个政策却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官员如果资质一般,但是他只要能差不多的应付完考核,那么他就能在相应的时间,凭借资历升迁。

而对于那些资质出众的人来说,他们就是在任期内干出花来,如果资历不到,也会因为时限问题,而无法获得升迁。

因此这个政策一旦实施起来,其实是非常低效的。

大宋的一代神人范仲淹,在打算为大宋改革的时候,曾明确提出,要对这种低效的“磨勘”进行改革,他的初心很好,但是最终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范仲淹当时想改革的内容很多,改革失败的原因也很多,如果细聊占据的篇幅也会很多,因此咱们今天只聊他为什么没能改动低效的“磨勘”制度。

范仲淹当年没改变“磨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古代一切制度的设立的核心,都不是为了保护所有人的利益,它制定的出发点永远都是为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磨勘”制度也是如此,它的出台是由朝廷高层决定,而这些高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利,自然希望下面的人升迁速读越慢越好,越难以触及自己利益越好,因此“磨勘”对于朝廷的“元老”来说是一种保护,而对于新人来说是一种限制。

等到新人好不容易攀爬到老人的退去后留下的位置时,你说他是会支持原来的制度,还是会为山下的新人重新建立一条快速来到自己身边的“捷径”。

第二,“磨勘”制度虽然看似效率比较低,但是他却相对比较公平,你不管是普通人的孩子,还是官宦之后,原则上,你都要经过时间的磨砺而往上晋升,而不会立刻就去“插队”入职。

这种情况的持续,会让下面的人和官员都看到上升的希望,只要我再坚持一下,我也有希望爬的更高,虽然我现在自认为比别人强,但是我没有爬到山顶的原因,不是有人压制我,而是我的资历还不够。

当山下的人有了这种想法以后,他们就有了可能存在的希望,他们心里郁闷就会得到宣泄,他们就不会走极端,国家整体就会相对稳定,国家的稳定对于统治者来说,自然比效率更重要。

既然“磨勘”制度,对于山上的皇帝和大臣都有利好,范仲淹想动它自然就会失败。

其实又何止于“磨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升迁,科举,朝廷,唐朝,问题,宋朝,制度,改革,解决办法,范仲淹,故事传记,进士,朝廷,宋朝,官员,范仲淹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升迁,科举,朝廷,唐朝,问题,宋朝,制度,改革,解决办法,范仲淹,故事传记,进士,朝廷,宋朝,官员,范仲淹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升迁,科举,朝廷,唐朝,问题,宋朝,制度,改革,解决办法,范仲淹,故事传记,进士,朝廷,宋朝,官员,范仲淹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