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明建国初年,鉴于前代因为宗室羸弱而造成二代而亡的教训,太祖皇帝朱元璋采取了“亲王戍边”的国策。亲王星罗棋布般分布在大明的边境线上,坐拥实力强大的三护卫官军,为明初抵御外寇立下过大功。
但是当朱元璋驾崩,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之后,手握重兵的叔父们成为了朝廷的隐患。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其封国北平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攻破南京城,朱允炆在奉天殿自焚,大明大宗一脉就此翻篇。
为了和侄子划清界限,朱棣在登基之后宣布"一应建文中所改易洪武政令、格条,悉复旧制。""对于在建文朝被废为庶人的弟弟们: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悉数予以平反复爵。此外又为惨死的弟弟湘王朱柏重新陵园,改其恶谥“戾”为佳谥“献”,称湘献王。
朱棣自己是造反出身,自然深刻地理解藩王掌兵对朝廷的威胁。但是自己一直都靠打着恢复“太祖旧制”的旗号争夺正统性,如何合理合法地削除藩王们的兵权,成为了摆在朱棣面前的难题。事实上最终全部藩王的兵权收归朝廷,足足花了朱棣祖孙三代数十年的精力。
永乐朝:讲究方式方法
亲王迁国靖难之后,部分亲王的封国发生了变化。比如辽王由广宁迁荆州,宁王由大宁迁南昌,谷王由宣府迁长沙。朱棣趁这个机会,把三位亲王原先实力强大的护卫留在原地,而在新的封国给他们低配了新的护卫。
上文说过,建文年间湘王朱柏自尽。湘王的封国是荆州,他死后湘王护卫被一并削除。辽王朱植是朱元璋第十五子,原本戍守辽东。靖难战争爆发后朝廷召其回京,于是辽王放弃封国返回南京,事实上站队建文朝廷,因此战后并不了受到打击报复。
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九月,朱棣下旨改荆州前卫治所为辽王府,十一月复原湘王府荆州中护卫隶辽王府。辽王原护卫:广宁三护卫,改为广宁左、右、中三卫隶辽东都司。这样,辽王护卫就从三护卫减为一护卫。而到了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朱棣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辽王护卫及仪卫司削去。至此,当年叱咤辽东战场的辽王朱植彻底成了一只没牙的老虎。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靖难之时朱权所部配合朱棣一起作战,燕王对弟弟曾有“事平中分天下”的承诺。事成之后,朱棣自然不会认账,宁王也不会傻到去找四哥兑现诺言。最终朱权从最北端的大宁迁往南昌,原宁府护卫营州左护卫改为隆庆左卫,营州右护卫改为隆庆右卫,营州中护卫改为宽河卫。朱棣将南昌左卫改为南昌护卫,隶宁王府。
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靖难伊始,谷王就主动放弃封国逃回了南京。当朱棣兵临城下之际,朱橞为了将功赎罪,率领谷王护卫官军打开金川门,为燕王入京立下第一功。战后朱棣将其迁往长沙,宣府护卫挑选精锐组成长沙护卫,仍隶谷王府。剩余官军设宣府左、右二卫,左卫于保定屯守,右卫于定州屯守。后谷王因谋反被废为庶人,长沙护卫及长史司等衙门被一并革除。
亲王犯法如果说趁亲王迁国削其护卫尚称为阳谋外,对于其他亲王只能静观其变。实际上朱允炆当年削除的那些藩王,基本都说不上有多少无辜。到了永乐朝,他们还是先后被削去了护卫。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六月,代王朱桂有罪削其三护卫。此后代王略有悔过表现,朱棣在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的时候给他恢复了护卫,但从三护卫削减为只有一护卫。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九月,岷王朱楩有罪削其三护卫,改云南左、中、前三护卫为云南中、前、后三卫。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五月,齐王朱榑以谋逆削爵为庶人,革青州中、左二护卫及齐府长史司、仪卫司。
永乐十九年(公元1417年)五月,周王朱橚有罪削其三护卫。但是除了齐王、谷王以外,其他有罪但并非事干谋逆的亲王,朱棣在削藩之余,都给了弟弟们活路,这是他和建文帝朱允炆不同的地方。
壬申,周王橚奏纳三护卫官军。从之,命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往河南量留随侍外,余调赴北京。—《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七》
宣德朝:不顾撕破脸皮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朱棣驾崩,被追尊为体天弘通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改明年为洪熙元年。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在位仅一年去世。追尊敬天体道纯成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皇太子朱瞻基继位。
尽管经过祖父朱棣多年的努力削藩,到朱瞻基继位后实力强大的藩王仍然有许多,其中不乏野心勃勃之辈。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棣次子、朱瞻基二叔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迅速平叛,朱高煦父子都被抓往京师。宣宗没有处死二叔,而是在皇宫西安门内安置其一家老小。至于汉王爵位当然要被废除,护卫则被削夺。据野史所说日后宣宗将其二叔做成了烧烤。
汉王之后轮到了三叔赵王朱高燧,二王长期以来本就互相勾连。朱瞻基不想赶尽杀绝,只是将朝臣弹劾赵王的奏章一股脑寄给三叔观看,希望他能够自己醒悟。赵王非常识时务,主动奏请以常山中护卫及群牧千户所官军,并仪卫司官校归之朝廷。朱瞻基欣然接受,只存仪卫司官校以给使令。
而汉王的另一位好基友晋王朱济熿,则在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的时候以谋逆大罪免为庶人。晋王府太原三护卫中原在大同守备官军四千人,令总兵官武安侯郑亨就彼分拨卫所,家属随住。见在太原护卫官军内调三千人,连家属住宣府听总兵官、都督谭广分拨卫所。其余官军、校尉取勘明白,就彼分调太原缘边各卫,家属随行。
政治高压对于剩下的几位实力亲王,既然已经撕破了脸皮,朱瞻基干脆有机会要削藩,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削藩。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十月,行在兵部尚书张本称当年秦王府安定王朱尚炌谋反之时,尚有党羽没有清除干净。朱尚炌是现任秦王叔父,张本上奏的时候,离当年安定王之乱已经过去了足足十年。而时任秦王很清楚张本的指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立刻在十二月上奏请辞三护卫。朱瞻基口中表示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但王存远虑,欲小人之口,恳辞三护卫,言之切至。今姑强从,然王不可无侍卫之人,听留一卫以备使令。其二护卫,令兵部调来北京。—《明宣宗实录卷六十》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平江伯陈瑄密奏朝廷,称武昌楚王府“兵强国富,他藩莫及”,希望朝廷早做打算。这话自然是说给时任楚王朱孟烷听的,果然这位楚王立刻上奏朝廷,希望能上缴护卫。宣宗非常满意,改武昌中护卫为武昌护卫,调左护卫于东昌,改为东昌卫。右护卫于徐州,改为徐州左卫。之前晋王三护卫都还是就近调拨,而楚府武昌左护卫调拨山东,右护卫调拨徐州,和原封地武昌路途遥远,绝无可能再重新勾结。
同一年,四川总兵官、左都督陈怀奏"蜀王府中忽举炮铳,不知何为"。于是蜀王朱友堉在次年奏请成都三护卫中以中、右二护卫归朝廷,留左护卫官军供役。朱瞻基再次欣然接受,并且命令成都中护卫和左护卫官军全数调拨南京。
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七月,肃王朱赡焰奏称:"甘州中、右二护卫官军皆闻逸无差遣。欲止留一卫,请以一卫归朝廷助备边“。朱瞻基派都督佥事王彧,副都御史贾谅赴宁夏将一卫官军挈家属赴甘州,补前、后二卫守备之数。
结语:由于朝廷在平定汉王之乱时显示出的决心和实力,极大地震慑了各地亲王。因此面对宣宗的阳谋,大家明知朝廷的心思,依然乖乖地上交护卫。毕竟和富贵比起来,兵权算什么。但是朱棣祖孙三代虽然削藩成功,但大明亲王也就此成为朝廷的负担,不复太祖皇帝让其”藩屏国家“的初衷,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