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元早就不是新能源汽车的“天花板”、500万元以内最好的车、1000万元以内最好的车、燃油车绝唱、燃油车已死、燃油车倒计时、燃油车被逼到墙角、燃油车有生之年、燃油车最后一届车展……
夺人眼球的标题一个接一个,2023年,燃油车有点喘不过气来。
渗透率、市占率,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渗透率这个名词开始大量出现在销售数据中,悄悄挤占了原本市占率的位置,总有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不知什么原因,喜欢混淆两者的概念。慢慢地,两者的概念开始模糊。燃油车也只能看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一路从30%奔向50%。
久而久之,不免有种感觉: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占比1/4的应该是燃油车。
也许还在坚持说“胜者为王”的人,心里在想的其实是剩者为王。
油和电的百年战争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19世纪第一辆燃油车问世前5年,第一辆电动车就已经问世了。世界上第一辆时速突破100km/h的汽车不是燃油车,而是电动车。
双方的第一轮较量,在20世纪20年代暂告段落,燃油车完胜。当时,糟糕的电池续航能力和高成本,在相对低廉的油价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这一局面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一块商业锂离子电池问世,燃油车经过半个多世纪建成的“铁幕”开始出现一丝缝隙。然而,当时即便发生了一场海湾战争,国际油价依然处于低位,锂电池的问世似乎并没有触动汽车行业的格局,因为油价依然便宜,没有资本有动力研发替代能源。
第二场百年战争开幕
从2004开始,国际油价进入一轮单边上扬的走势。无独有偶,马斯克正是在这一年正式注资特斯拉,成为大权在握的第一人。
2008年,油价历史性地一度高达147美元/桶。2010年,日产聆风上市。2011年,比亚迪E6上市,燃油车和电动车的第二场百年战争的号角正式吹响。
此后,借助国际油价不时高企、各国政府的高补贴政策,以及2015年以后全球光伏发电热的兴起,通过风能和太阳能等替代能源的补充,人们发现,相比处在相对高位,以及不稳定的油价及其带来的后继环保问题,电动车的综合成本,真香!
百年战争的第二场,凭借低电价的切入,电动车开始逐步扩大开局胜果。但这个世界上总归还有一些地方的油价便宜到吓人,也有一些地方的电依旧不够普及。如果说燃油车会像100年前的电动车一样彻底出局,倒也难说。
曾经豪赌纯电动车的丰田章男刚卸任,新社长就宣布,从能源安全角度出发,公司不会一举将重心转移到纯电动汽车,而是维持视各个国家和地区特点提供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等多种选项的“全方位战略”。
就连欧洲的“2035年起禁售燃油车”计划,也被德国生生用合成燃料撕开了一个口子。
即便是在本届上海车展上,诸多车企都大秀电动车和未来电动战略。但是,从种种迹象中可以看出,传统车企不会把战场捆死在他人预设的赛道上,下一个百年战争才刚开场,要么胜出,要么剩下。
能砸核桃的诺基亚
某海外车企在上海车展期间表示:“新势力会的,我们三年就学会了;我们会的,新势力十年都学不会。”
这句话立刻在各大媒体平台上被大量引用。这两年,很多人喜欢看新势力车企和传统车企的对决,往往热衷在其中寻找看点和话题。
面对后来的挑战者,防守的一方总是要吃点亏的,因为防守者往往更看重自己传统优势的传承,而挑战者一开始就想掀了你的桌子。
就像是聆风的落幕。当时更显老气和陈旧的聆风作为传统车企的转型代表,显然不敌特斯拉带来的年轻化和智能化,哪怕它曾经一再标榜电池多么安全,随着美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退坡,也很快被踢出了市场。
智能化,对于传统车企来说,的确是一道目前很难绕过去的坎。不止一家以往战绩赫赫的车企,甚至包括传统车企中的“天花板”都在车机系统上连连被人吐槽,就连豪华品牌车企在车机上秀“愤怒的小鸟”也遭到了群嘲。
当人们在车展上,坐进新势力品牌车型的座舱,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就被智能化车机、座舱以及年轻化的氛围所吸引。老外用力甩上自主品牌车型的车门,听着声音摇头而去的景象,即便在本届车展上依然存在,但已经GET不到消费者的痒处了。
智能手机时代,谁还在乎曾经的诺基亚手机能不能砸碎核桃?进水了吹吹干就能用?
都不在一个频道上了。
同奔着新赛道而去,彼此学习着对方,又想着在自己熟悉的圈层中拉开距离。新势力们最大的依仗是资本市场的看好,没利润可不怕,有营收就能吸引海量的资金。传统车企有底蕴,有积累,也有不怕打持久战的资本。
如果真有一天,燃油车要被淘汰,那肯定是因为消费者不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