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长孙皇后肚子疼得呻吟不止,太医好一顿诊治毫无起色,赶紧请来神医孙思邈。谁料,皇后服了神医的药后,呻吟竟变成了惨叫,可把众人吓傻了……
孙思邈生于一个普通人家,从小饱读诗书,身上更承载着父亲的当官梦。可他身体瘦弱,饱尝疾病折磨,医药费像一座大山压在一家人身上,他心底生出一个念头:日后一定要学医,免费救治穷苦病人。
12岁那年,他染上瘟疫,高烧不退,卧床不起,母亲日夜守在床边,眼睛都快哭瞎了。
一位鹤发童颜的郎中在村里分发草药,喝了药的孙思邈渐渐清醒过来。后来他得知,这次瘟疫,村里很多人都是喝了郎中的药才幸免于难,自那开始,他行医救人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孙思邈边看医书学理论,边采药,同时,虚心向其他郎中学习。每次村里有人生病,他都主动前去了解病情,对症下药,不确定病因时,就跑去十几里外请有名的郎中来诊断,自己跟着学,对于没有钱的百姓,他更是分文不取,看病送药直到病人康复。
一天,一个妇人哭哭啼啼跑来,说儿媳生下一个断气的孩子,求他救治。孙思邈一看,婴儿全身发紫,嘴唇上全是新鲜的血渍,他赶紧找来几根葱白拍打婴儿后背,不一会儿,孩子哇哇大哭起来。
原来,孩子只是嘴内有淤血导致窒息,并非真的死亡。孩子死里逃生,一家人高兴不已,纷纷下跪致谢,都称他是神医。
孙思邈还很擅长通过调理饮食来治病。杨坚和陈叔宝打仗时,孙思邈在隋军担任军医。他发现很多士兵因为营养不良,患上夜盲症,夜里看不清东西,严重影响行军作战。
孙思邈便把鸡肝猪肝碾磨成粉,拌到饭里,缓解了士兵们的夜盲症。
由隋朝到唐朝,孙思邈一直名声远扬。有一年,唐太宗的心头肉长孙皇后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腹痛不已,“哎呦哎呦”叫个不停,太医们用尽法子却没啥效果,唐太宗握着皇后的手干着急。
此时,有人上奏:“民间神医孙思邈,有妙手回春的本领,或许能治好娘娘的病……”唐太宗立即下令,传孙思邈入宫。
满头白发的孙思邈来到宫中,因男女授受不亲,唐太宗便提出让他白纱罩面,悬丝把脉。没想到,孙思邈直接拒绝,郑重地指出,只有亲自把脉,才可以看病。
为了爱妃的性命,唐太宗只能同意。把脉过程中,孙思邈发现娘娘之所以病情加重,是因为太医们没有对症下药,便提出观气色,确定病因后再开方子。
“岂有此理!”唐太宗龙颜大怒,心想这老头儿又是把脉又是看爱妃的颜貌,搞什么名堂?
孙思邈说:“看过娘娘面色,才好下药,稍有不慎,娘娘性命堪忧啊!”唐太宗同意了,心想:看吧!若是治不好,你这老命甭想要了。
孙思邈仔细察看娘娘面色,提出娘娘肝气郁结,必须服用小儿柴胡,不想,话语刚落,众太医立即提出异议,有个太医辩解道:“书中并未提及,莫非你觉得医书有误?”
孙思邈镇定自若地说:“我学识尚浅,怎敢质疑医书,不过草本奥秘,须综合考量,若书中样样都记载,娘娘早应痊愈,为何迟迟不见效?”
太医尴尬了,他们一齐望向唐太宗。太宗面色凝重,但救妻心切,只能相信孙思邈。
服下药的皇后,浑身颤抖,冷汗直冒,呻吟声竟变成惨叫,在场的人全吓坏了,只有孙思邈一直冷静地观察娘娘的面色。一会儿功夫,娘娘的脸色渐渐有了红润,不喊不闹,呼吸均匀,竟安然入睡。
一觉醒来,娘娘的腹痛基本消失,竟嚷着要吃东西。唐太宗高兴地大手一挥:“重赏!”孙思邈谢绝皇恩,继续云游四方,救治更多身处疾病中的百姓。
孙思邈淡泊名利,一生都在钻研医学,不但救治无数病人,还为世人留下了巨著《千金要方》。他为中医贡献了毕生精力,神医的称号,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