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留存下了不少好东西,只是因为环境变迁等原因,有些东西被深埋地下多年,后来又因为各种机缘巧合重新现世。
人们将这些东西称为“文物”,并通过之去还原和研究其所处时代的特点。很多出土文物所用的工艺其实都非常精湛和特殊,比如说1989年考古学家在山西捞出来的4尊唐代黄河大铁牛。
众所周知铁器会锈蚀,但对于这些黄河大铁牛,考古专家却表示可以露天展示,不用特意保护,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黄河大铁牛被打捞上岸
黄河大铁牛相比于我国曾经出土的众多铁铸品文物,一经现世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毕竟这可是我国铁铸文物中重量最重,工艺最好,历史最悠久的存在。
上世纪八十年代,永济博物馆馆长樊旺林行至黄河沿岸蒲津渡一带时,偶尔听说当地曾发生过盐船奇案。
案件发生于晚清时期,那时候山西盐商的生意遍布全国,盐商的盐船一般都会从蒲津渡发出去,不过不管盐商如何小心,总是有一些盐船出现破洞漏水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些会直接沉没。
为了搞清楚盐船受损的原因,盐商多次派人下水查看,但都无功而返,事情传出去后,人们以之为奇,而蒲津渡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樊旺林听完这个故事后内心一惊,他觉得这个总是让盐船受损的东西,大概率是传说中的“黄河大铁牛”。《唐书志》曾有记载:
“于蒲津关两河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及前后铁柱三十六,铁山亦四,夹岸维舟,河梁用成。”
原本很多史学家都以为《唐书志》所载的铁牛早已被锈蚀干净,但樊旺林在听了盐船奇案之后大胆猜测,唐代所铸的黄河大铁牛或许沉到了黄河里,而那些盐船莫名沉损,约莫就是这铁牛顶破的。
为了找到黄河大铁牛的踪迹,樊旺林开始四处走访,最后终于从一个老人那里,得知铁牛应当在黄河沿岸一带。经过实际考察之后,考古专家将铁牛所在位置确定在距离黄河沿岸一公里的地方。
但这个范围实在是太大了,樊旺林便在附近的村子里找了十几个人,三人一组,各自拿着探杆探查铁牛具体所在。耗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樊旺林等人终于发现了传说中的黄河大铁牛。
经过艰难的打捞之后,考古队于1989年得到了四尊大铁牛、四尊铁人、七根铁柱、两座假山以及铁夯墩,与史料中记载的基本一致。对于此次出土的黄河大铁牛,有人提出将之好好保护起来,但考古专家却说:露天展示不保护。
且即便是后来铁牛出现了一定锈蚀,工作人员仍然没有将之特地保护起来,而之所以如此,与曾经我国在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郊发现的镇海吼有一点关系。
河北镇海吼
河北的镇海吼也被一些人叫成是“沧州铁狮子”,铸成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镇海吼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通高5.47米,重约32吨。
它在1803年的时候被大风吹倒,虽然在80年后被重新立了起来,但下颌、腹部等地却严重损毁。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夏季涝雨,镇海吼受损更为严重。
1956年,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沧州文保所修了八角亭遮住镇海吼,此举导致雨后积水无法快速蒸发扩散,从而加速了镇海吼的锈蚀,于是在1975年的时候,我国果断拆除了八角亭。
等到了1984年,人们又建了2米高的隔水台座,将镇海吼吊起来放上去,而装吊期间为了避免腿部挤压,负责人拍板在其中灌注了硫磺锚固合剂,其凝固后体积膨胀,反而加速了腿部断裂。
总之因为各种原因,河北镇海吼反而更加凄惨,有这样一个反面案例,面对好不容易找到的黄河大铁牛,考古专家更加谨慎,至少不能再像“保护”镇海吼那样保护黄河大铁牛。
保护黄河大铁牛
彼时我国国内已经有了一批相当专业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他们协商良久,决定将黄河大铁牛原地提升12.2米,尽可能在地面上恢复其原来的样子,并露天展示不做保护。
对此永济市文联主席杨孟冬说:
“铁牛和一般的文物不同……铁牛让人的手触摸以后,因为人的手上有油脂,反而起到一种更好的保护作用,使铁牛更加光亮,恢复往日的风采。”
时至今日,黄河大铁牛依旧被露天展示着。为了更好地保护铁牛,有关部门在铁牛周围安装了大量监控,由30多名员工昼夜轮流看护着这些文物。
若是遇到雨雪天,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擦掉铁牛身上的水,这样细致地对待让铁牛仍然好好地伫立在蒲津渡遗址。
我们在感慨铁牛的恢弘、唐朝铸铁工艺的高超精绝之余,也忍不住开始想,倘若当时我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去保护河北镇海吼,或许镇海吼不会落得个毁损严重的结局。
2011年,沧州新铸了一个镇海吼,虽然形貌仍然是那个形貌,但其含蕴却不复从前,实在令人叹惋。这里我们也希望黄河大铁牛可以永远保存下去,可以让我们透过它,感受唐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