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说起朵颜三卫,恐怕不少人会眼中放光,认为这是一支神秘而强大的雇佣军。当年明成祖起兵靖难,就是靠欺骗弟弟宁王,得到了朵颜三卫对自己的帮助。从而横扫天下,成就霸业。还有一种说法,朱棣许诺将大宁都司割让给朵颜三卫,才换得其为自己助力。
谎言重复得多了,有时候就变成了不容置疑的真理。问题是朵颜三卫和朱棣靖难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大宁都司到底是什么时候丢的呢?不搞清楚这些,谎言就会一直流传。
朵颜三卫的来历
朵颜三卫的前身,一直活跃在大兴安岭以东,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广大区域的蒙古部落。这其中实力比较强大的为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当年八月北伐大军攻克元帝国的京师:大都。元顺帝狼狈逃往上都,元朝就此丧失了中原王朝的地位。
元顺帝死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即北元昭宗。昭宗崩后,其弟脱古思帖木儿即位,继续与明朝进行对抗。当时蒙古国开国功臣木华黎后裔、太尉纳哈出拥兵二十万,盘踞在辽河以北的金山(即勃勃图山,在今吉林省双辽市东北、农安县一带)一带,成为兀良哈各部和明朝之间的屏障。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九月,在消化和巩固了云南之后,征南将军、颖国公傅友德奉旨回京,洪武皇帝的目光开始转向辽东。消灭辽东元军,进一步压缩北元王廷的生存空间,乃至斩断其和高丽国之间的联系,成为了朱元璋下一步的战略规划。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正月,宋国公冯胜出任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分别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分别出任左右参将。曾经在前元担任平章政事,对元军极其熟悉的前军都督商暠参赞大将军冯胜军事。本次动用的明军兵力高达二十万人,朱元璋显然是打算将纳哈出一举荡平。
老朱战术上重视对手,告诫冯胜“虏情诡诈,未易得其虚实,汝等慎无轻进”。但是战略上却极端藐视对手,因为本次出征,深受朱元璋期待的二代勋贵: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江阴侯吴良等悉数随征。这分明就是让他们去刷经验值的。
面对冯胜、傅友德和蓝玉这样的明军三巨头,纳哈出根本没有正面决战的勇气,直接就投降了。当年九月,永昌侯蓝玉接任征虏大将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分别为左右副将军,都督佥事耿忠、孙恪分别出任左右参将,明军再度启程,兵锋直指北元王廷。
敕谕玉等曰:“比者出师往征北虏,纳哈出悉众来归,金山之北可以无虞。此皆卿等克用朕命,建此茂勋。然胡虏余孽未尽殄灭,终为边患。宜因天时,率师进讨。曩谕克取之机,尚服斯言。益励士卒,奋扬威武,期必成功。肃清沙漠,在此一举,卿等其勉之。”—《明太祖实录一百八十五》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四月,蓝玉在捕鱼儿海大破元军。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仅仅带着长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逃走,随即在当年十月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所杀。脱古思帖木儿的祖宗忽必烈当年抢了阿里不哥的汗位,现在也速迭儿杀了他的子孙,也算是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而除了这几十个人,剩下的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妃子、公主上百人,以及宗室高官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在内近三千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余口全部被明军俘虏。蓝大将军兴致上来以后,还亲幸了北元皇妃,这可算得上是北元版的“靖康之变”。
此时统领兀良哈各部的是辽王阿札失里,金山防线沦丧,北元王廷陷落,大兴安岭以东蒙古各部早已心惊胆寒。当年十一月,阿札失里遣人赶赴南京献上降书。次年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设立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
其中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位于内蒙古兴安盟境内与吉林省西北部)流域,由翁牛特部组成。朵颜卫在屈裂儿河(指洮儿河南支流)上游和朵颜山一带,由兀良哈部组成。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流域,由乌齐叶特部组成。当时还没有朵颜三卫的称呼,因为此时实力最强的是泰宁卫,出任泰宁卫指挥使的就是辽王阿札失里。
此外虽然设立了卫所,但考虑到“自古胡人无城郭”,朱元璋允许三卫蒙古人“一从本俗”,即顺水草便,以骑射为业。阿札失里乃“元之亲属”,但是在归降明朝之后仅仅拿到了一个泰宁卫指挥使的职位,与朵颜卫和福余卫不过平起平坐。而当初在金山投降的纳哈出,不过是木华黎后裔,却被明廷封为海西侯,阿札失里对此非常不满。
也速迭儿杀了脱古思帖木儿之后自立为汗,并且派人招揽朵颜三卫,本就心存不满的阿札失里趁机背叛大明。朱元璋对三卫蒙古人首鼠两端、背信弃义的做法极其愤怒,立刻严令封国北平的燕王朱棣组织兵力出塞收捕朵颜三卫。结果刚一交手,朵颜三卫就被打了个落花流水。
(傅友德)复从燕王征哈者舍利,追元辽王。军甫行,遽令班师。敌不设备,因潜师深入至黑岭,大破敌众而还。—《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月,朱元璋再次要求燕王派兵出塞“搜捕残胡”。当年四月,北平都指挥使周兴率北平都司及燕王护卫精锐骑兵出居庸关北征,结果朵颜三卫再次在明军铁蹄之下狼狈逃命,其战斗力实在是不堪入目。
与战,败之,追奔八十余里,胡兵弃辎重溃去。兴乃遣燕山左护卫指挥谢礼率轻骑疾追之。至彻彻儿山,又大败之,生擒五百余人。获马、驼、牛、羊及银印、图书、银字、铁牌等物,悉送京师。上令择胡兵有可用者卯罕阿、鲁温沙二人赍橹北还,招谕虏将阿札失里等。—《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
彻彻儿山就在大宁城北,一年之后,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正式之国大宁。换句话说,在宁王就藩之前,觊觎大宁地区的兀良哈三部蒙古人就已经被打得落荒而逃。他们根本就没有归入过宁王护卫的战斗序列,朱棣又何来借兵朵颜三卫之说?更何况别人不知道这些蒙古人的战斗力,燕王还能不知道吗?吃饭睡觉打兀良哈,不就是燕王护卫一直做的事么?朱棣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他也配!
朱棣借了谁的兵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就是借了宁王的兵。问题在于宁王的兵和朵颜三卫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先来看一条《明史》上的记录。
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而在后面的内容里面,《明史》更是言之凿凿地称朱棣到大宁“阴结三卫部长”,最终挟持宁王而去。实际上宁王府的护卫称为营州护卫。洪武二十四年五月首先设立了营州中护卫,这支护卫军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讨伐辽东女真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让朱元璋极为满意。当年四月老朱下旨设立宁王护卫指挥使司,从北平都司中抽调大宁左、右二卫成立营州左、右二护卫。至此宁王营州三护卫正式齐装满员。
靖难战争爆发后,朱棣手下部队虽然战斗力强悍,但苦于兵力不足,打不起和朝廷的消耗战。环顾四周,开封的周王、大同的代王、青州的齐王已经被朝廷给废了。太原的晋王是死对头,根本指望不上。宣府的谷王已经带着护卫溜了。辽东的辽王虽然只身从海路回了南京,但是辽东太远。看来看去,只有大宁的宁王还能争取一下。
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诡言穷蹙来求救。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居数日,疑洽不为备。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燕王辞去,权祖之郊,伏兵起,拥权行。三卫彍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守将朱鉴不能御,战殁。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但是朱棣能想到的,建文帝朱允炆当日也能想到。为了防止燕王、宁王合流,朝廷已经严令宁王回京。朱权抗旨不遵之后,实际上已经被大宁守军软禁。宁王本人也是待罪之身,他又如何为燕王上书朝廷来免罪呢?朱棣是十月份来到大宁城的,此时距他造反已经过去了三个月。燕王单骑入城,大宁守将朱鉴难道是吃干饭的?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朱棣在大宁城中来去自由么?《明史》记录中的逻辑之荒谬,无以复加矣。
按照《太宗实录》的说法,朱棣是率军绕过松亭关长途奔袭大宁,燕王本人还亲自带队攻城,这才一举拿下大宁,救出宁王。而在当时的局面下,宁王只有选择和四哥合作,不然等待他的也只有死路一条。
由于宁王护卫的加入,靖难军声势大振。为了进一步明确指挥权和减少内耗,朱棣在回师途中于会州卫对全军进行了整编。本次整编将燕王所部、宁王所部及朝廷降军编为五军,其中燕王主力为中军和左军,宁王主力则分散至右军和前军,而后军则以大宁官军为主。
靖难战争胜利之后,营州中护卫指挥佥事徐理,因功被封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武康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世承袭。至于宁王本人,被朱棣从大宁迁到了江西南昌。朱权到了新的封国之后,朱棣将南昌左卫改为新的宁王护卫,而营州三护卫则被改编为隆庆左卫、隆庆右卫和宽河卫。
真正的雇佣兵
在靖难战争期间,无论是朱棣手下还是朝廷方面,其实都有大量的蒙古军官和士兵。这其实并不奇怪,明太祖朱元璋从不歧视蒙古人和色目人,这些人只要效忠大明,甚至还可以在明军之中担任高级指挥官。
比如纳哈出向明军投降之后,其部就被分批调往全国各地。有些分隶卫所,与军伍错居。有些直接被拉上云南、四川等地的平叛战场。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三月,燕王朱棣亲率大军出古北口,一举迫降了故元太尉乃儿不花、丞相咬住、忽哥赤、知院阿鲁帖木儿等人。其中愿意效忠大明的故元太尉阿鲁帖木儿就被任命为燕山中护卫指挥同知。洪武二十五年周兴率军剿朵颜三卫之时,乃儿不花所部蒙古军士也随军出征,担任向导。
关键是这些蒙古人很实诚,谁发工资就为谁卖命。举个例子,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三月淝河之战时,朱棣亲率精兵和朝廷大将平安死战。就在这是斜刺里杀出一彪人马,为首的是蒙古指挥火耳灰。这家伙提着长矛直奔朱棣而去,幸亏被燕军中的蒙古骑兵指挥童信一箭射中其战马,才算救了朱棣一命。这个火耳灰本来是燕王护卫指挥,靖难战争前被朱允炆调回南京。火耳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见到旧主也毫不留情。但是在被俘之后,火耳灰又立刻忠心于旧主,可见有奶就是娘。
是日释火耳灰等,令带刀宿卫左右。谏曰:“此虽旧人,然久居敌中。其心叵测,未宜置于左右。”上曰:“彼皆壮士,既被擒,固已心服。况吾与之有旧恩。今复生之,必思图报,毋过疑也。”遂厚赉火耳灰及哈三帖木儿。—《明太宗实录卷九上》
至于朵颜三卫,朱棣既没有从其借兵,也没有割让大宁都司给他们。事实上朵颜三卫大举南下,是发生在明宣宗放弃开平之后,此时距离靖难战争早已过去了近三十年。
结语:经过本文对朵颜三卫来历及其在洪武朝与明朝关系的梳理,这支蒙古部落绝不可能在明朝初年成为宁王朱权的部下。至于说明成祖朱棣为了打天下要通过割地的方式向他们借兵,笔者只能说一句,他们还不配。就洪武朝末年朵颜三卫拉跨的战斗力,能自保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当然割地借兵之说,并非清朝修纂《明史》时给前朝泼脏水,早在明朝中叶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说法。始作俑者么,自然是对朱元璋、朱棣父子恨之入骨的江南文人集团。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也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