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人中青兕,词中之龙”辛弃疾

“人中青兕,词中之龙”辛弃疾

数千年漫长的历史中,盖世武将数不胜数,大文豪更是百花齐放,可是文武双全者却寥寥数人,辛弃疾绝对是其中的代表,他被称为“人中青兕、词中之龙”,剑有杀气,词有柔情。他与苏轼合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合称为“济南二安”,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那么他到底有多能打?又有多能写呢?

1、少年将军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济南,13年前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都城东京,史称“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掳走,康王赵构南迁即位是为宋高宗,建都临安 史称南京。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因故无法南下,于是只能在金朝做官,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能与金人决一死战。辛赞很崇拜西汉名将霍去病,希望孙子也能成为像他一样的大将之才,所以给孙子取名“弃疾”。

在祖父的熏陶下辛弃疾年少时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22岁时,金朝大举南侵欲灭亡南宋,这时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屈辱与痛苦,纷纷起义反抗,满腔热血的辛弃疾提剑而起,召集了两千多人,一同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第二年义军为了能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耿京命辛弃疾等人前往南方与南宋朝廷联络接洽。

就在辛弃疾与朝廷接洽成功准备返回军中的时候,义军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变故,叛徒张安国等人谋害了耿京,带领部分人投降金朝。辛弃疾闻讯后立马召集五十人,束马衔枚赴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等人出其不意袭进金营,抓获张安国,从五万追兵中摆脱追击,将张安国带回临安斩首示众,。

辛弃疾率五十铁骑于五万人中取叛徒首级的壮举,颇有霍去病“八百骁骑从天来,空弦十万不足数”的风范。在南宋朝野引起了巨大轰动。正如《嫁轩记》中形容道“壮声英慨,孺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天子看到了都由衷的钦佩,那时的辛弃疾被人称为“大青兕”,如果遇上汉武帝,那么“人中青兕”辛弃疾可能会和霍去病齐名冠军侯、封狼居胥,可惜没有如果,他只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当时的南宋朝廷不思收复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政治腐败无能,南宋诗人林升有首诗这么形容的: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当权者达官显贵似乎完全忘记了“靖康之耻”,只顾在暖风和歌舞中寻欢作乐,因为朝廷内部不思进取、不主张抗金,所以遣散了辛弃疾带回来的一万多人的起义军。

虽然辛弃疾因惊人的机智和果敢名重一时,但因为是“归正人”的身份,宋高宗仅给了他一个掌管文书的文官职位、江阴签判。归正人是当时南宋对从北方沦陷区南下投降之人的蔑称,归正人总是受到猜忌和怀疑很难被重用,于是辛弃疾就这样开始了他在南宋郁郁不得志的仕宦生涯,那年他23岁。

2、为官一方

同年,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而宋孝宗是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即位后仅仅一个月就替岳飞平反了,他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重用主战派人士进行宋室南渡以来的第一次主动北伐,史称“隆兴北伐”。

在初期取得几次小规模胜利后,由于主将之间的矛盾,导致宋军在宿州符离大败,偏安之论随即甚嚣尘上,朝中主和派又占据了上风,最终南宋又与金朝议和并签订了“隆兴和议”。

虽然主和派重新得势占据上风,但辛弃疾的内心收复失地的志向从未动摇,此时26岁的他向宋孝宗上书《美芹十论》客观的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之后他又向宰相上书《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但是在偏安成风的情况下,他的满腔热忱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善策良计如石沉大海,这使辛弃疾陷入了悲愤和苦闷中。

朝廷虽对北伐反应冷淡,但对辛弃疾在十论九议中的才干表示认可。

29岁开始他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辛弃疾刚到江西任职短短几个月就剿灭了令朝廷颇为头疼的茶商军,辛弃疾再一次展现出了他不凡的军事才能,那一年他36岁,但在地方上的成就并没有使他感到满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驰骋沙场收复失地。

在江西时,恰遇灾年,米价暴涨,大户屯粮、缺粮户抢粮,他颁布告示“屯粮者配、抢粮者斩”,这一简截了当的措施成为救荒史上的佳话。

他又筹集资金,从湖南购粮,平抑粮价,使老百姓安稳度过灾荒之年,在湖南任职期间,辛弃疾荡平了不少的地方乱事。

《宋史》中记载“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为防备盗贼土匪,辛弃疾向朝廷上提出建立“飞虎军”,要建立这样一支地方军队,他的归属权、经费来源和统帅训练等问题都很复杂,但辛弃疾善斡旋,力排众议,再他们的努力下,事皆立办。

飞虎军经过辛弃疾训练后,战斗力强劲。虽然不久后辛弃疾就离开了湖南,但他留下的飞虎军,后来成为南宋地方军队中发挥战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军队,屡屡被调往前线战斗,声名显著。

3、中年归隐

虽然辛弃疾有着出色的军事和治理才干,但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腐败复杂的官场上立足。

就在他埋头苦干时,却被人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理由弹劾。用钱如泥沙是指他动用官库,建立飞虎军和江西救灾。杀人如草芥是指他讨伐盗寇时刑罚严峻。

42岁那年,辛弃疾被罢去所有职务。他其实早已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不为众人所容,他其实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罢官前就已经开始在江西上饶建造自己的带湖庄园,在被罢官时,带湖新居正式落成,辛弃疾将其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在此开始了他的闲居生活。

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除了53岁至55岁出任闵中又被弹劾外,有将近18年在江西过着隐居生活。

他寄情田园山水,写下了大量田园诗词,他写下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虽然他被田园美景所治愈,但眼看国事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处排遣,于是在博山道中一壁上写下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壮志难酬

64岁时,当时的宰相韩侂胄主张北伐。

天下闻名的主战派辛弃疾被重新启用,年迈的他为之精神一振,当时的朝野普遍对北伐过度乐观,认为金国不堪一击,中原唾手可得的言论甚嚣尘上。

辛弃疾对此深感忧虑,虽然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也一直认为“金国必乱必亡”,但他主张长远规划、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他虽然饱含报国雪耻的热情,但是他是理性的,是有战略定力的,就在这时期,忧心忡忡的辛弃疾在北固亭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寄奴”到最后成为了南朝第一帝。通过怀念孙权和刘裕,辛弃疾表达了自己对恢复失地的志向和信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自己老当益壮,可报国无门的失望。

而“元嘉草草”指的是南朝宋第三任皇帝刘义隆草率的进行元嘉北伐,最后只落得北望追兵,仓皇逃命。

辛弃疾借好大喜功的南朝刘义隆,元嘉草草的历史教训,表达了对韩侂胄仓促轻率北伐的担忧。

当他知道韩侂胄立马就要开战时,他很是担忧的说:此时还不是伐金的时候,伐金“更须二十年”

因为反对韩侂胄草率北伐等原因,辛弃疾又被降职。最终他心力交瘁,辞官回乡。

没过多久,韩侂胄贸然发动开禧北伐,最后大败,韩侂胄被杀。而辛弃疾所说的“金国必乱必亡,伐金更须二十年”,后来也得到了验证。金朝在二十年后灭亡了。可见辛弃疾战略眼光的独到。

在北伐败退后,朝廷又想到了辛弃疾,但他因为年老多病,力辞未就。

68岁时,辛弃疾与世长辞。据说他临终时还指着北方大喊“杀贼!杀贼!”

5、词中之龙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任何英雄都无法抛离时势而独立存在,没有时势,哪怕是辛弃疾这样的“人中青兕”,也只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但这也刚好成就了一位“词中之龙”,他的词既有柔情,也有建功立业的杀气。

当他狂放自信时,他说“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当他忧愁时,他说“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当他表达雄心壮志时,他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当他甘愿为国献身时,他说“可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当他报国无门时,他感叹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当他追忆激情岁月时,他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他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的少年将军。

他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铮铮铁骨。

他是想可却君王天下事,却可怜白发生的隐士。

他是有万字平戎策,美芹良计不止九的谋略家。

虽然他没能改写历史,但他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高宗,辛弃疾,地方,张安国,朝廷,霍去病,人中,义军,江西,金朝,知识科普,宋高宗,辛弃疾,张安国,宋孝宗,韩侂胄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高宗,辛弃疾,地方,张安国,朝廷,霍去病,人中,义军,江西,金朝,知识科普,宋高宗,辛弃疾,张安国,宋孝宗,韩侂胄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高宗,辛弃疾,地方,张安国,朝廷,霍去病,人中,义军,江西,金朝,知识科普,宋高宗,辛弃疾,张安国,宋孝宗,韩侂胄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