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北宋翰林学士:介于皇权与相权之间-如何站队,这很重要

北宋翰林学士:介于皇权与相权之间-如何站队,这很重要

导读:说起《武林外传》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剧中的几位主演吧,现在那么多年过去了,主演们一个个也大红大紫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剧中的吕秀才的扮演者——喻恩泰。

喻恩泰照

宋代翰林学士继承唐制,且身份显贵

首先“翰林”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直到唐代才成为正式官职,唐玄宗时,当时的翰林院有两大机构:一是内廷供奉皇帝的翰林院,二是起草诏令的学士院。到了唐中后期,政治斗争激烈,宦官专权,所以皇帝更加倚重翰林的两大机构,到了唐宪宗时期,翰林学士承旨出现,标志着翰林学士可以正式参与到决策当中,最后到了晚唐,由于宦官把持朝政,翰林学士地位下降,至五代,社会动荡不安,翰林学士虽有设立,但是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此时北宋的翰林学士制度大抵继承了唐制,而与唐代翰林学士相比,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的思想,宋代的翰林学士更是一个显贵的官职,不仅如此,翰林学士作为皇帝的“秘书官”,与皇帝之间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是平步青云,进入宰执行列指日可待。

宋太祖赵匡胤

元丰改制前后,宋代翰林学士的发展

元丰改制,是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1080~1082)对职官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所以我们从元丰改制前和改制后分别进行解读宋代翰林学士的发展。

一,元丰改制前的翰林学士

1,翰林的组织机构

在宋代,翰林学士虽然多被称为“翰林”,但是供职地方却并非翰林院,而是学士院,且正式的官制有: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直学士院,这三种官制职位不同,所负责的事宜不也不同。其中直学士院又分:员外学士、双宣学士、翰林待诏三种。当然这三种官的区别在于资历不同,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学士院中的三种官制。

3,翰林学士的选拔

《十八学士图》中的翰林学士们

二,元丰改制后的翰林学士

北宋立国之初,尤其在宋太宗以后,为防止大臣独断专权、扩大自己的势力等原因,统治者故意分割实权,使官、职、差遣分离,而到了宋神宗时期,因为冗官、官制等问题,导致行政效率低,所以宋神宗励精图治,决定进行官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而翰林学士也在这次改革中有了很大的调整。

1,翰林的组织机构

上面说到,北宋初期,学士院包含了直学院士,而直学院士便是在这改革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直学院士没有资历深浅之分,其次将直学院士成为学士院正官,方便任免罢黜,这适应变法的需求,最后翰林学士加衔“知制诰(用作起草诏令的官衔)”也发生了变化,北宋初,翰林学士常兼领他官,不在掌内制,而改革后,翰林学士必须加“知制诰”官衔,成为正职,不在兼领他官。

3,翰林学士的选拔

在宋朝,虽然翰林学士基本都是进士出身,但是宋代前期并没有严格的规定,直到宋徽宗时期,对翰林学士的出身有了严格的限定。

诏翰林学士、两省官及馆阁,自今并除非进士出身。——《宋史》

而后对于考核也发生了变化,宋初,进士科在元丰改制前是考诗赋为主,而在改制后,进士科的考试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并且翰林学士在拟诏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并且另立词科,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翰林学士进行拟诏。

宋神宗照

翰林学士虽然为“天子私人”秘书,与皇帝亲密无间,但是却要与官僚集团保持一定的关系

唐代的诏令一般是由翰林学士去完成,比如遇到国防大事、国家政策等,宰相自己写诏令的要点,呈送给翰林学士,这里我们看到相权和皇权并不冲突,所以翰林学士就成为官僚集团争相拉拢的目标。

所以翰林学士虽然为“天子私人”秘书,多与皇帝有着亲密的关系,皇帝才放心让他们去草拟制诏,但是也因为和皇帝亲密无间,自然就需要与官僚集团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在皇帝下达重要任命时,才放心让翰林学士去草拟制诏。

蔡京照

宋徽宗时期,御笔制度的形成使得翰林学士与皇帝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因此翰林学士就面临选队的尴尬地位

御笔,是指皇帝本人亲自以书画或以其名义发布的命令。

我们都知道,宋徽宗时期,有个“大名鼎鼎的宰相”——蔡京,他执政多年,于是提出“每有奏请,尽做御笔行出。”意思是让宋徽宗亲自御笔书写诏令,越过翰林学士,所以御笔的登场对于翰林学士来说形成了不小的冲击,而随着御笔的常态化,翰林学士的制诏之权自然也侵夺。

比如蔡京四次为相,很多翰林学士如叶梦得等人都是通过依附蔡京才成为翰林学士,当然还有一些虽不是蔡京一党,但是却为蔡京举荐,所以如此现象让宋徽宗感到不安,再加上翰林学士虽然是代王言,但所起草诏书却不能尽现帝王之意,于是宋徽宗索性尽可能的自己御笔书写。

因此我们看到,在北宋的前中期,皇帝的命令文书,其实是由宰执为中心的政权下达的,然后再交给翰林学士起草,这是一种由君主直接下达命令,也是其掌控政权的一种手段,可是从宋徽宗时期,御笔形成以后,翰林学士的重要职能被侵夺,他们便处于宰相与皇权之间的尴尬地位!

翰林学士叶梦得照

其实我们纵观宋朝,翰林学士与皇权、相权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不少士大夫由于受到皇帝或者宰执的提拔而成为翰林学士,甚至最后成为宰执,那么翰林学士与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1,翰林学士与皇权的关系

首先翰林学士能成为“天子私人”秘书,选拔自然多由皇帝亲授,因此不少士大夫凭借自身的才干、诗文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不过也有一些士大夫例外,他们是通过结识宦官、后妃等皇权关系,而间接达到目的。

比如在宋徽宗时期,有个徐勋,字元功,他深受宋徽宗信任,他不仅在政治上听取徐勋的意见,在其他方面也多加庇护,像徐勋如果病了,宋徽宗甚至会亲自去看他,而我们知道皇帝一般深居简出,平日多与宦官、后宫接触,但是这些人学问有限,所以徐勋又成为宋徽宗学问和艺术上的知音,所以翰林学士与皇帝之间会有其他士大夫所没有的亲密关系。

当然翰林学士也会利用自己和皇帝的亲密关系,对皇帝施加影响,翰林学士作为秘书,经常用自己的言论来影响皇帝,而影响的方式,不仅仅是说古,更直接的是论今,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像宋徽宗时期,党争激烈的时候,翰林学士还对其进行了规劝。

宋徽宗照

2,翰林学士与相权的关系

翰林学士虽与皇帝关系密切,但是若想更进一步位列宰执,就少不了宰执集团的举荐,所以翰林学士与宰执集团在大多数情况下互为党援,不过,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有时翰林学士也会成为宰执集团的攻击目标。

翰林学士能否胜任宰执,自身能力出众,得到皇帝赏识固然重要,但是在机会难得的时候,若能得到权臣的举荐,那么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比如宋徽宗时期,蔡京身为宰相虽说不能一手遮天,但是他在位的15年间,有数位翰林学士在其举荐下升任宰执,比如林掳、邓洵仁等,其中林掳与蔡京私交甚好,曾经不惜触怒宋徽宗,也要按照蔡京吩咐去做,作为回报,蔡京便成功举荐其成为宰执。

结语:北宋的翰林学士介于皇权与相权之间,如何站队,这很重要

翰林学士与皇帝、宰执集团的特殊关系,使他们成为在政治斗争中的有力砝码,翰林学士因容易接近和影响皇帝的有利地位,使他们很容易成为宰执集团争取或者打击的目标,而皇帝也同样会利用翰林学士与宰执集团的关系,扶持或者打击一些宰执,那么翰林学士到底如何站队呢?

所以,翰林学士是介于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他们的政治活动既服从于皇权,又制约于皇权,既依托于相权,又抵抗相权,但是最终却以进入宰执集团为目标合流于相权,不过在宋徽宗时期以后,皇权的强盛使得翰林学士制约皇权的功能失效,而御笔制度的出现,又使得他们失去制诏之权,地位也更显尴尬,所以此时的翰林学士为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便只能选择投靠皇权或者相权了!

参考资料:《宋史》

《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利场》——王瑞来

《翰林学士与徽宗朝政治》——裴真

《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杨果

《宋代的知制诰与翰林学士》——陈振

《翰林学士与宋代士人文化》——唐春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关系,皇权,诏令,官制,时期,宋徽宗,皇帝,蔡京,改革,御笔,宰执集团,宋徽宗,翰林,蔡京,学士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系,皇权,诏令,官制,时期,宋徽宗,皇帝,蔡京,改革,御笔,宰执集团,宋徽宗,翰林,蔡京,学士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系,皇权,诏令,官制,时期,宋徽宗,皇帝,蔡京,改革,御笔,宰执集团,宋徽宗,翰林,蔡京,学士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