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日显锋芒。
一、岳云
岳云12岁就投奔父亲军中,从一名小卒做起,很快就凭借实力和表现得到岳家军三号人物张宪的认可,加入了背嵬军。
为了让岳云经受磨练,岳飞对儿子非但没有多加照顾,反而刻意打压,有一次甚至以训练不达标,打了岳云100军棍,让小岳云几天都没能下床。
背嵬军是岳家军的精锐,经常承担冲锋陷阵的任务,这也是岳飞同意儿子进入背嵬军的原因。
1134年,16岁的岳云随父北伐,在收复襄阳六郡的战斗中,岳云手持两杆铁锥,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特别是夺下随州城一役中,岳云第一个攻上城头。战后岳云的勇猛为他赢得了“赢官人”的称号,然而在报往朝廷的军功簿上,岳云的军功比普通将士都不如。
1136年,岳云的军功被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发现,他坚持给岳云报功,在赵构的督促下,岳飞才勉为其难的让儿子做了背嵬军统制。
1140年,金兀术集合10万步兵,3万骑兵,进攻颍昌城,当时岳飞被其他金军牵制,只能分出小部分援军。对于这场兵力悬殊的恶战,岳飞思虑再三,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临行前,岳飞下了残酷的军令:“此战若不能胜,必斩主将头颅。”军法无情,岳云却毫无惧意,语声铿锵有力:“定不负父帅期望。”然后就是岳云率500背嵬军在铁浮屠中反复冲杀十数次,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金军大惧,溃逃而去。战后金兀术仰天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同年7月,岳飞率大军准备直捣黄龙府时,被朝廷十二道金牌勒令班师。当时岳飞自知此去前路难料,与儿子一番长谈:“这么多年来,你随为父出生入死,为父却处处待你严苛,扼你锋芒,今日还要遭受无妄之灾,希望你不要怨怼。”岳云言道:“父亲说哪里话来,儿子愿誓死追随父亲,无怨无悔。”
1142年1月,年仅23岁的岳云被当众斩首,一代少年英雄,半生在战场上度过,为国立功无数,铁骨铮铮却最终毁于一群软脚弄权者手中,怎不令人悲叹痛惜!
二、霍去病
霍去病是是历史爱好者眼中最崇拜的少年英雄之一,年仅17岁就被汉武帝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轻勇骑”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
19岁时,霍去病又升任骠骑将军,两次率军进击河西,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21岁时,霍去病又与舅舅卫青各领骑兵5万分两路深入漠北,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在漠北之战中消灭了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把匈奴人一直赶到了狼居胥山与姑衍山,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年仅24岁。
霍去病最让人钦佩的有两点:一是年纪轻轻就将匈奴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让擅长马背上作战的匈奴人悲号哀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二是身为皇后卫子夫及大将军卫青的外甥,明明可以靠背景吃饭,却偏偏靠才华,这份志气也不是一般人比的了得。
三、项羽
楚汉争霸时,刘邦已经50多岁了,所以很多人误以为项羽是一中年人,其实项羽也是一少年英雄。
秦始皇游会稽山,项羽见到始皇绫罗伞盖、威风凛凛,说出那句千古名言:彼可取而代也!当时只有21岁。
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时23岁;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灭王离,降章邯时24岁;自立为西楚霸王,六国诸侯战战兢兢匍匐在地,只敢仰望时,项羽26岁;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骑兵痛歼刘邦54万大军时,27岁。
就算最后,项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时,也仅有30岁。
四、孙策
孙策是孙坚长子,孙权长兄,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正史中,吴郡太守许贡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
父亲孙坚战死时,孙策年仅16岁,但他却知道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兴平二年,21岁的孙策击败刘繇,夺取吴郡,孙策之名威震江东;建安四年,25岁的孙策击败刘勋,夺取庐江;建安五年,孙策26岁时,又大败黄祖东进豫章。至此孙策在短短几年内,横扫江东,势如破竹。袁术都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也赞叹:“猘儿,谓难与争锋。”
不过孙策死的有点搞笑,据载,孙策在丹徒狩猎中为许贡的刺客所伤,“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在此之前,孙策的谋士虞翻就多次劝谏他勿单骑游猎,然而孙策少年心性,屡劝不听,最终酿成大祸。
另外,野史记载,孙策为刺客所伤后,并不致命,只是脸被划破。但孙策却说:我的脸都变成这样子了,还能再建功立业吗?说完大吼一声,创口崩裂而死,年仅26岁。
虽然这一说法有点荒诞,但孙策容貌俊美,又是青年,未尝不在意自己的容貌。年轻有年轻的优势,年老有年老的好处。
五、文鸯
众所周知,赵云在曹军中七进七出救阿斗乃是演义杜撰,并不是史实,但历史上还真有人曾做到过在敌军中“七进七出”的神迹,他就是后三国第一猛将,曹魏扬州刺史文钦之子文鸯。
《三国志》记载,文鸯父子本是魏将,因对司马氏不满,乘夜突袭司马师大营。三更时分,文鸯率部杀入大营,在大营中来回冲杀,“所到之处,人不敢当”,凡是抵挡的将士,“枪搠鞭打,无不被杀”。一直打到天明时分,敌方援军赶到,文鸯突围,魏军穷追不舍,文鸯忽然回马冲入魏军阵中,“钢鞭起处,纷纷落马,各各倒退”,文鸯缓缓而行。魏军又再次追来,文鸯大怒,再次回头冲杀。魏军“连追四五番,皆被文鸯一人杀退。”
《资治通鉴》的记载更是夸张,文鸯面对司马师8000骑兵的追击,竟然一个人主动冲入敌阵6、7次,在杀掉上百人后,敌军无人敢追,文鸯便毫发无伤地撤走了。
当时的文鸯只有18岁。
文鸯此战的收获,除了自己的勇名,就是间接害死了司马师,当时司马师的眼疾尚可支撑,但经文鸯这么一闹,司马师大受惊吓,目瘤爆裂,病情迅速恶化,不久即不治身亡。
经此一战,文鸯名声大噪,特别是在后世军事爱好者的眼中,文鸯就是少年英雄的代表,现代无论是演义小说、图书画册,他的形象都是那个挺枪跃马在曹营中七进七出的少年郎。
六、陈玉成
与霍去病一样,陈玉成的一生也颇为短暂,但他留下的那刹那间的璀璨光芒,却令人一生难忘。
陈玉成加入太平军时,才刚刚14岁,但已经习得一手好枪法。
1853年,太平军西征时,16岁的陈玉成第一次参战。攻武昌时,他率五百“天兵缒城而下”,一举攻上武昌城,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统陆军后十三军和水营前四军。
1856年,已经身为中高级军官的陈玉成,带壮士数人乘一叶扁舟舍死冲入镇江城,与守将约定内外夹攻,大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杨秀清闻奏赞誉他“浑身是胆,当年赵子龙也比不上”,《清史》则称其功:“冠绝匪枭”。
石达开出走后,20岁的陈玉成和李秀成共主军政。咸丰八年,21岁的陈玉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在三河之战中,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令曾国藩哀叹不已。
咸丰九年,22岁的陈玉成晋封英王。原本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曾发誓不再封王,但族弟洪仁玕的到来,让他不惜违背誓言,加封其为干王,总理朝政。未立尺寸之功便受封王爵,朝中文武自然不服。为了平息众怒,洪秀全才又封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等为王。
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李秀成被认为是撑持危局的天国两大柱石。咸丰十年,陈玉成再破江南大营,然后东征苏常二州。次年进抵湖北黄州,因受英军阻挠以及南路李秀成误期,未能攻取武昌。同年八月,天京屏障安庆失守,陈玉成退守庐州。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陈玉成在寿州被俘。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惨遭杀害,年仅26岁。
在太平天国著名将领中,陈玉成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员,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他的死让处于危局之中的太平天国再遭重创。此后,李秀成孤掌难鸣,彻底沦为救火队长,不停东奔西跑,但最终也未能挽救太平天国的灭亡之局。
七、周瑜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曲有误,周郎顾”、“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周瑜一直被世人称为周郎是有原因的:其一当然是因为他的相貌,“壮有姿貌”,其二是因为他的年轻。毛主席就多次提到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年轻干部的代表。
周瑜在历阳迎孙策时,年仅21岁,孙策却大喜:“吾得卿,谐也。”比诸葛亮出山时年轻6岁;周瑜23岁任建威中郎将,24岁任江夏太守;26岁助孙策平定江东,同年孙策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
公元208年,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一战,周瑜一把火烧走了三十万曹军,也击灭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野望。这一年周瑜也才33岁。
建安十五年,周瑜在出征伐益州的路上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时年36岁。
八、诸葛尚
诸葛尚是诸葛亮的亲孙子,史载,诸葛尚自幼便博览兵书、多习武艺。不过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诸葛尚的出场机会寥寥。唯一一次华丽出场,就是高潮,也是落幕。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眼看就要抵达成都城下,时任卫将军,与董厥共掌国政的诸葛瞻率长子诸葛尚前往抵抗,结果诸葛瞻在到达涪县后犹豫不前,且不听黄崇之言抢占险要地势,终为邓艾所败,诸葛瞻退守绵竹。
邓艾遣使劝降诸葛瞻,并许以琅邪王,诸葛瞻不但严词拒绝,还斩杀使者。在随后的绵竹之战中,诸葛瞻战死当场,在后军的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道:“我们父子世受皇恩,然而既没有斩除黄皓,今日又惨败,还有何面目苟活?”乃驰赴魏军而死,时年仅19岁。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蜀国败亡归恶于黄皓的同时,也谴责诸葛瞻的“无能匡矫”,但对于诸葛尚却不吝溢美之词,正如李渔所说:“瞻有子,而亮无儿矣。”
九、辛弃疾
众所周知,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不仅是写词高手,更是一员难得的猛将。
辛弃疾年仅21岁时就弃笔从戎,在家乡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22岁时“义端窃印,弃疾旦夕杀之”,并得了个“辛青兕”的外号;23岁又率50名勇士在金营中杀了个来回,擒获叛徒张安国,名扬天下。
虽然后期的辛弃疾因为南宋王朝的原因被闲置不用,但他年轻时的勇猛表现足以让他名列十大少年英雄之列。
十、夏完淳
夏完淳是明末一位少年抗清英雄。他自幼聪惠,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便随父从军抗清。
弘光元年,夏完淳之父在江南与清军激战殉难,随后,他和老师陈子龙继续抗清。1647年,夏完淳兵败被俘,由于不肯投降,年仅16岁就英勇就义。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少年民族英雄。
夏完淳的事迹虽然不多,但他羞辱大汉奸洪承畴的故事却被世人广为传颂。
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受押了80天,期间夏完淳受尽严刑拷打,但他不但无一句求饶之言,反而自激自盛,赋诗写词多篇,表达了“今生已矣,来世为期”的冲天豪情。
当时清廷主持江南一带招抚的一把手正是洪承畴。他听说夏完淳的事迹后,便想亲自劝降,在他看来,夏完淳如此一小儿,能知道什么忠心,又有多少骨气?劝降还不是手到擒来?
于是,南京旧朝堂上,洪承畴高坐,喝问下面被提审的夏完淳:“汝童子有何大见识,岂能称兵犯逆。想必是被人蒙骗,误入军中。如归顺大清,当不失美官。”
而我们的小英雄并没有慷慨激昂,更没有痛哭流涕,而是巧妙的戏耍了洪承畴一番。
夏完淳说,曾经有个叫洪承畴的先生,当年松山一战,以身殉国,是个豪杰,我钦佩他的忠烈,所以不能落在他的后面。旁边的猪头副审也来了个神助攻,大声斥责说,睁大你的眼睛看看,你面前的这位就是你口中的洪先生。
随即夏完淳装作不屑一顾的说,我大明先皇早已明昭天下,并且以王侯之礼亲自祭奠洪先生,面前这个肯定是冒牌货。
此时的洪承畴早已是羞怒满面,不待夏完淳说完,即离席而走。夏完淳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由此称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