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而造成安史之乱的则是藩镇割据,而藩镇的管理者则是节度使。节度使本来并不是一个常设的官职,为什么成为藩镇割据的最高长官呢 ?
造成藩镇割据的问题有些复杂,但跟节度使的设立是有密切的关系的。而节度使的设置跟唐朝的两个制度(均田制和府兵制)及唐朝整体的对外政策有关。讲清楚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就得从均田制和府兵制说起。
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
在介绍唐朝的兵制和田制之前,先来说明唐朝以前的田制和兵制。首先说兵制,汉朝时期采用的是义务兵制,就是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一般2年,遇到战事则可以延长。而到三国时期,由于总人口减少,魏蜀吴为了保障士兵的来源都采用了世兵制,出现了兵户,世世代代为兵,这在初期保障了士兵的来源,提高了战斗力。
但到了和平时期,由于并非常年有战争,因此兵户的地位常年下降,也严重影响了战斗力。北魏也采用了世兵制,最后导致了六镇叛乱,北魏由盛转衰,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西魏宇文泰意识到世兵制的问题,于是创立了府兵制,府兵制的核心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的,老百姓按人口分田,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府兵所需粮食、兵器等均需自备。由于是均田制,所以府兵可以负担自己的兵器和粮食。等到战事结束,府兵解甲归田,防止将帅擅权。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上的,所谓均田制就是按照人口来分配田地的土地制度,在北魏和唐朝前期施行。部分土地是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个人所有,而部分土地在其死后归还国家。而在北魏之前曾经实行过井田制、屯田制、占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盛行的制度,所有的田都是国家的,画出一个个方块,把地皮分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屯田制是曹操创立的,利用士兵和无田农民去种地,以供养军队。占田制是西晋时期使用的,允许农民开垦荒地以占有土地,这是为了不让士族占领的土地荒芜而出现的土地制度。
节度使是怎么成为藩镇的最高长官?
只看节度使这个名字就知道它不是常设的官职。他是军事防御的产物,唐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周边的游牧民族抗衡。唐太宗与突厥签订渭水之盟就是实证,但总体来说唐朝前期是在扩张的。领土也在不断的增长,到了唐高宗时期领土达到最大,设置了六大都护府来管理新纳入的土地。
唐朝前期的扩张行动,与周边的游牧民族政权也结下了仇怨,唐朝强大时,周边游牧民族臣服,但唐朝不可能一直强大,到了唐玄宗后期,唐朝无力支撑对外扩张,领土已经足够大,再扩张成本更高,另外唐玄宗后期沉溺于享乐,不理朝政,导致了土地兼并的产生。
国土不再扩张就需要防御游牧民族的反扑,于是就会在滨江设置藩镇,藩镇也叫方镇,就是为了防御,而藩有保卫的意思,藩镇的最高长官就是节度使。
唐朝的行政区划是州县两级,大约有360个州,唐朝皇帝不愿意在州上再设置一个行政级别,以防止割据的出现,所以就把几个州设置为一个军区,称之为道。唐朝的道是以监察为主,并没有常设的长官。道有大将军一名为大都督,大都督持皇帝的“旌节”,被称为节度使。大都督行使完监察之权以后会将“旌节”归还皇帝,完成了作为节度使的使命。
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但此时的节度使并未像安史之乱时的节度使拥有军、政、财的大权。最初每个道设置采访使和节度使各一名,节度使管理军事,采访使负责检查本道刑狱和监察地方州县官吏,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采访使和节度使是相互制衡的,但到了唐朝中期,唐朝的军事收缩,对外进攻变成防御,为了避免采访使影响军事行动,于是让藩镇的节度使兼领采访使,使得军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
而由于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失去了土地,没有办法再战时为兵,闲时务农,农民没有了土地,也就没有了收入,没有办法负担打仗使用的武器和铠甲,但为了能够防御游牧民族,唐朝开始实行募兵制,逐渐允许节度使自行募兵,以便更好的进行边疆防御。节度使又有了募兵权。
节度使既管理行政,又管理军事行动,还能进行募兵,已经开始尾大不掉。而唐玄宗根据军事防御的需要,又让节度使兼领数道的节度使,从而让节度使管辖的区域变得更大,慢慢就有了与中央对抗的实力。
最终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并一直困在藩镇割据的局面无法破解,最终被节度使朱温消灭。节度使的权力一直到宋朝建立才被削减掉。宋太祖赵匡胤知道藩镇割据的危害,于是不断削减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最终节度使不再到州县管理,而成为一种荣誉,节度使的危害才完全杜绝。
节度使作为一个临时的官职,在唐朝的军事政策下慢慢变成正式官职,最后还灭亡了唐朝,直到宋朝才完全根除节度使的危害,可以说节度使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后又退出舞台,可算的上是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