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有力地打击了东汉的封建统治势力。尽管农民起义被镇压了,但东汉政权也已名存实亡。东汉末由于封建割据,军阀混战,互相并吞,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
三国时代很短促(公元220-265年),接着为司马氏所代替,建立晋朝(西晋:公元265-316年、东晋:公元317-420年)。继两晋之后,分裂为南北朝(公元557-581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祖国各民族的大融合,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生产有了一些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新的发展。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贾思舰的《齐民要术》、鄢道元的《水经注》、范缜的《神灭论》、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在这个时代里,我国的棋艺也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围棋的发展非常迅速,象棋则在不断地革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国在秦汉时期盛行的古老的博塞戏,已逐步为时代所淘汰,被另一种棋戏——象戏所代替。同时,当时我国从印度传入的一种“波罗塞戏”也为我国人民所爱好。
博塞戏、波罗塞戏、象戏三者有些相似之外,又有区别。象戏的基础是博塞戏,可能也吸收了波罗塞戏的某些方面,经过我国人民的再创造,成为一种新的棋戏,并为北周武帝宇文岂所爱好,加以总结,写成了《象经》棋谱,集百僚而讲解,并在贵族中流传开。
象戏产生在南北朝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当时的棋戏,如博塞戏(包括波罗寒戏)觉得着法简单,趣味太淡,而围棋又太费时间,正如颜之推《颜氏家训》说“博塞戏术数短浅,不足玩。围棋……颇为雅戏,但令人耽惯,废丧实多,不可常也”。而象戏的创制则正好居二者之间,适宜于一般群众的文体活动。
一、波罗塞戏
我国研究印度文化的著名学者常任侠先生,五十年代在印度大学演讲时说:“波罗塞戏梵语原为Prasaka,即是象棋”。考波罗塞一词,我国文献最初见于后秦释道朗《涅槃经·现病品第六》,它说:“樗蒲围棋,波罗塞戏,狮子象斗,弹棋六博,拍毱掷石,投壶率道,八道行城,一切戏笑,悉不观作”。这里例举的十多种游戏中,如围棋、弹棋、六博、拍毱、掷石、投壶等,都是我国古有的游戏,而朽蒲、波罗赛戏等我国古文献中公认从西方传入。对于波罗塞戏的解释,智周《涅槃经·疏》说:“波罗塞戏者,此翻象马斗,是西国象马戏法”。又据《梵纲法藏·疏》说:“波罗塞戏是西域兵戏法,二人各执二十余小玉,乘象或马,于局道争得要路以为胜”。这两个注解,从文字上看似乎有点似象棋,但又不像。据西方学者说,印度古象棋为四人对局,每方八子,后改为二人对局,每方增至十六子。但这里讲的与四人或二人对局的象棋却对不起口径。从“局道争得要路以为胜”看来,颇似双陆的着法。北宋初晏殊《类要》指明双陆“始自天竺,即《涅槃经》之波罗塞戏,三国魏黄初间流入中国。”南宋初洪遵在《谱双叙》中考之甚详,他说:
双陆最近古,号雅戏。以传记考之,获四名:日“握槊”;曰“长行”;曰“波罗塞戏”;曰“双陆”。盖始于西竺,流于曹魏,盛于梁、陈、魏、齐、隋、唐之间。我太宗皇帝播之声诗,纪于奎文,双有光焉。(见《谱双》,光绪丙午长行叶氏刊行)
的确,双陆在唐代已非常盛行,如韦后与武三思打双陆中宗点筹,杨贵妃与玄宗打双陆将输放白鹦鹉乱局等等,至今仍被传为佳话。由于双陆与象棋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唐以后有人将这些故事附会为着象棋,其实双陆与象棋是有明显区别的,白居易的诗就是个最好的证明:
何处深春好,春到博弈家。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围棋)。鼓应投壶子(投壶),兵冲象戏车(象戏)。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行(双陆)。(引《白香山诗集》卷8。《全唐诗集》卷357。)
广州双陆图
大食双陆图
双陆的玩法甚多,形制也各异。据宋洪遵《谱双》所收双陆局,有北双陆,广州双陆,大食双陆,真腊双陆,日本双陆等多种。
大食双陆图
这些双陆局,有点像象棋盘,但又不完全相同;棋子除日本和真腊双陆子是圆形棋子外,其它均为立体,约三寸来长,象小棒槌,又象国际象棋中的兵卒,二人对局;棋子多数每方为十五枚,也有十二或十六枚的;下棋时先投骨子。至于如何掷毂子行棋,唐李肇《国史补》说:“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记载相当简略,但我国唐时传到日本的双陆,其形制仍留在日本《双陆锦囊抄》中,其大意云:
真腊闇婆双陆图板
明代古墓出土双陆棋子
棋盘上下各十二道。棋子黑白各十五枚。黑棋自上左向右行,复由下右向左行;白棋由下左向右行,复由上右向左行。二人对坐,轮流掷骰子行棋。骰子二枚,每枚上下左右前后六面标上“一点、二点、三点、四点、五点、六点”的点子,如掷得“两点”和“三点”,掷者可在自己棋中,一子走二步,一子走三步。同色之棋,一道中可任重数子,一道中有二枚同色之棋者,敌棋不得入,已入者取去,取掉的棋可于敌方下次掷毁时入局。如取掉棋不得入局则他棋均不能行。一方不能行棋,即由对方掷臀行棋。如一方棋均入最高的六道,(黑为下内六道,白为上内六道)者胜。(日本《日用百科全书》第二十五编《围棋与将棋》大原芳藏菊雄撰《双陆锦囊》(摘录),明治三十年文英社版)
北双陆图
这种以掷点行棋的着法,与古印度的恰图朗加即四队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从古印度传入我国古双陆的形制考察,所谓古印度象棋是否即为双陆呢?不然,为什么《涅槃经》中提到那么一大堆游戏的名单,唯独缺少印度象棋呢?如果说波罗塞戏就是古梵文中印度象棋的话,那么,古印度象棋即为双陆,这是由中国古代一系列史料证明了的。
二、象戏
(一)周武帝制象戏
过去某些象棋史学家认为:如果中国象棋从印度传入的话,可能在八世纪之后。近数十年来某些外国象棋史学家把这个年代又提前了二百年,据苏联鲍特维尼克《象棋艺术》说:
六世纪的时候,象棋传到了伊朗……这时象棋也必然传到了中国。(《新体育》1957年第二期)
法国的布阿叶在《国际棋话》中把这个年代说得更为具体,他认为大概在公元570年左右从印度传入中国。其戏实两者所讲印度象棋传入中国的年代是一致的,都在六世纪的时候。不过,语气稍不同,前者用“必然”,后者用“大概”而已。
考六世纪正当我国南北朝的后期,而公元570年刚好为北周武帝天和四年。那么,在这个时期里,我国棋坛上出现过什么大事?《周书·本纪》说:
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察讲说。(唐令德案等编《周书·本纪》卷五。中华书局1971年11月版。《北史》卷十《周本纪》同)
考周武《象经》、《隋书·经籍志》列入博类,唐代尚存。据《旧唐书》说,唐太宗还读过《象经》,至唐中叶(约八世纪),从唐传入日本的卷子本中也有《象戏经》,所以,日本古代传说将棋起源于周武象戏。可惜日本冷泉院遭火灾,图书荡然。稍后,由藤原佐世奉敕撰日本见在书目中,仍有《象戏经》一卷。
唐以后《象经》在我国也失传了,宋人对它的具体内容已不知道了。现在仅存王褒《象经·序》和庚信《象戏经赋》,我们不妨读一读这两篇原始资料吧,看我国象棋是否从印度传入?
(二)王褒《象经·序》
据唐初欧阳询《艺文类聚》七十四和宋《太平御览》工艺部,均有王褒《象经·序》一篇。录于后:
一曰天文,以观其象天,日月星辰是也;二曰地理,以法其形,水、火、木、金、土是也;三曰阴阳,以顺其本,阳数为先,本于天,阴数为后,本于地是也;四曰时令,以正其序,东方之色青,余之色例亦如之是也;五曰算数,以通其变,俯仰则为天地日月星辰,变通则为水、火、木、金、土是也;六曰律吕,以定其气,在子取未,在午取丑是也;七曰八卦,以定其位,至震取兑,至离取坎是也;八曰忠孝,以惊其典,出则尽忠,入则尽孝是也;九曰君臣,以定其礼,不可以贵凌贱,直而为曲,不可以卑亵尊,隐而无犯是也;十曰文武,以率其务,武备七德,文表四教是也;十一曰礼仪,以制其则,居上不骄,为下尽敬,进退有度,可法是也;十二曰观德,以考其行,定而后求义,而后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是也。或升进以报德,义在迁善;或黯退以贬过,事在征恶……
《象经·序》总共写了十二条,无非是天文、地理、阴阳、时令、算数、律吕、八卦之属。这篇序的基本内容与汉边韶《塞赋》却甚相近,如《塞赋》也提到日月、乾坤、吋令、阴阳、律吕等等。说明北周武帝的象戏是以两汉时流行的塞戏为依据的、不是印度的舶来品。因此武帝看了《王序》后连连赞道:“引据该洽,甚见称赏”。
因为唐代周武《象经》尚存,所以,未见有人怀疑北周时的象戏与唐代流行的象戏有什么区别。但是,从南宋以后,由于《象经》失传已久,留下的“王序”原只引古不谈今(不谈北周时的象戏制度),因此有人怀疑周武时的象戏可能为另外一种棋戏,如明杨慎在《丹铅杂录》中说:“意者从兵机弧虚冲破寓于局间,决非今之象戏车马之类也”。
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吕留良在《象棋话》中则说“王序”中的天文、地理是“当置棋以表象”,“而阴阳、先后、礼义、进退、出入、凌犯,则博时下子攻守之术,非有实指”。笔者赞成后者的看法。我们参照现存唐代的象棋盘,再读一读“王序”“八卦以定其位”和“阴阳”等语,从虚中就有一点实感了。北周时的棋局与唐代无疑是相同的。
唐代八八象棋盘
(三)庚信《象戏经赋》
周武帝制《象经》成,当时著名的辞赋家庚信写了一篇《象戏经赋》,并在《进象戏经赋》中说:“臣伏读圣制《象经》,并观象戏,私心踊跃,不胜仆舞。”其《象戏经赋》云:
……绿简既开,丹局正直……局取诸乾,仍图上元……坤以为舆,刚柔卷舒……马丽千金之马,符明六甲之符……既舒元象,聊定金秤,照日月之光景,乘风云之性灵,取四方之正色,明五德之相生。从月建而左转,起黄钟而顺行,阴翻则顾兔先出,阳变则灵鸟独明。(见《艺文类聚》七十四)
在我们读庚信《象戏经赋》时,对作者及其文风也应有所了解。庚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出身贵族,为庚肩吾之子。他早年出入梁宫廷,后入西魏而投降北周。他是个有名的淫艳轻薄宫体辞赋家。集声律、对偶、用事、驯丽以及语言雕琢之大成,是当时浮艳颓靡文学的代表。他的《象戏经赋》只是在比喻、对偶、声律以及文学语言的雕琢上下功夫,却很少道及象戏的具体内容,使之看后只能在十里浓雾中见到一点影子,故有“玄之又玄”之感。
这给我们探讨当时象戏制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从象戏的来龙去脉仍可窥其基本内容。
1.“丹局正直”,说明棋局是正方形的,联系“王序”“八卦以定其位”,棋局可能是8×8的小方格组成,这种八八图案,不是舶来品,早在六七千年前的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中,就出土了原始社会彩陶罐上绘有此类棋盘形几何图案;
2.“局取诸乾”,“坤以为舆”,这乾与坤是我国古代的八卦之一,乾指天(属阳性),坤指地(属阴性),说明棋局含有天地阴阳之义,我们从唐代黑白相间的象棋局可证;3。“马丽千金之马”,实指象棋中之“马”;
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原始社会末彩陶上绘八八棋盘图案
4.“符明六甲之符”,“符”为兵符,“六甲”指象棋中的“兵卒”,唐牛僧儒《玄怪录》提到“六甲不乖行”,(指象棋中兵卒的步法)当出典于此;
5.“既舒元象,聊定金秤”,这个所谓“象”,决不是动物之象,应当作《周易》中的“象征”解释,这就是“象戏”的由来。我国古代所谓象戏,不是因棋中有象而得名,其实从南北朝至唐代的象棋中未见有过“象”这个子出现。我国象棋中之有动物象,可能为北宋初或五代末期。
(四)象戏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创造
我国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献中都以“象戏”名之。“象戏”的名称,可能为周武帝宇文爸所创,因为他用《周易》之象解释象棋的变化,故名之。故此,我国的象棋是北周时从印度传入的说法,那是“子虚乌有”。至于说它是北周武帝所创,我看也不完全如此。
我国古代的六博象棋等棋戏,到了魏晋之后向两极分化,如斗巧斗智的六博则蜕化为纯粹斗巧的赌具,以斗智为主的塞戏亦因“术数短浅”,不能充分发挥棋艺家的智慧而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棋戏就是象戏。所以说,象棋的创造者是当时广大棋艺爱好者,在宇文岂制象戏之前实际已流行在民间。据唐牛僧儒《玄怪录》记载,唐宝应元年(762),在陕州吕氏山宅内由岑顺家人发掘古墓一座,其中出土古象棋局与棋子一付,如果这个记载真实的话,也许象棋子就是南北朝间的遗物。
我们知道,周武帝宇文岂是南北朝比较英武的一位皇帝。他曾有过统一中国的雄心。在他看来,当时在民间流传的象戏具有军事部署与战略战术的意义,所以“废百戏”而“制象经”,正说明他重视象戏的军事价值,而不是单纯为娱乐而娱乐。《象经》这部书在当时看来有它的双重性,它既是兵书,又是棋书,故被后人误认为“以兵机弧虚冲破寓于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