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2年,邕州叛乱,宋军接连丢了9个州。44岁狄青抵达前线后,先杀了32名将校,然后下令:“出兵者,杀无赦。”敌军将领侬智高大笑:“真是个窝里横的傻子!”
狄青是北宋名家,出身寒门,因罪入狱,后被刺字发配充军。
好在,他的骑射很好,很快就被选为了散直,正式开启军旅生涯。
30岁那年,狄青跟随部队前往边疆作战,以25次战斗、8次中箭的代价,夺取了宥州,俘虏西夏5000多人,收缴帐篷2000多顶,焚烧了西夏早就储备好的数万石粮食,还在敌人的要害之处,兴建碉堡……
自此以后,西夏军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萎靡不振。
44岁这年,狄青被宋仁宗赏识,升迁为枢密副使。
这是整个北宋的奇迹。
宋朝重文轻武,狄青以纯武将的身份,迈入执政大臣的行列,可以算得上开了历史的先河。
当时,无数文臣视狄青为劲敌,生怕他开启武将称霸时代,纷纷弹劾他。
不过,没多久,广源蛮首领侬智高就反了,他直接起兵,攻破邕州建立大南国。
宋军屡战屡败,还把两广地区给丢了。
宋仁宗急坏了,可满朝臣子,却无人有破敌的能力。
国家危亡之际,这群臣子们也不敢对狄青进行攻击,纷纷献计,准备花重金向周围小国借兵,让他们来帮助北宋破敌。
但这个计谋,遭到了狄青的强烈反对。
狄青认为,若是向别的国家借兵,一定会损伤宋军战士们的士气。
他还毛遂自荐,请求亲自上前线打仗。
在当时的许多大臣看来,狄青此举,就是上赶着找死。
宋军将士若是骁勇善战,不可能连丢9州,还把两广地区给丢了。
但狄青知道,宋军将士骁勇善战,真正打不过对方的原因是“以文驭武”的体制。
所谓“以文驭武”,即武将打仗,必须由文官陪同,避免武将拥兵自重。
这个制度乍一看很管用,可问题是,战场上瞬息万变,而文臣大多不懂打仗,是个软骨头,关键时刻还总爱乱指挥,能打赢就怪了。
为了顺利出征,狄青站在宋仁宗面前慷慨陈词:“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只能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
(《宋史》:"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
这一番话,激起了宋仁宗心中的豪迈。
他干脆把狄青任命为“广南将佐皆票青节制”,给了他全部指挥权,也不管什么“以文驭武”的惯例,让狄青在战场上看着办。
于是乎,44岁的狄青前往前线,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让文臣们大跌眼镜。
他直接斩杀了32名将校,原因是,每一次讨论作战方案,这些将领就开始吵架,到了战场上,他们也胆小如鼠、贪生怕死。
有句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有这样的将领,宋军的士气自然一泻千里。
之前,文臣拥有一半的指挥权,武将还要听他们的话。如今,狄青手握宋仁宗给的全部指挥权,直接大开杀戒,足足杀了32名将校。
就这么一个行为,狄青彻底整肃了宋军的懒散之风。
大开杀戒之后,狄青下了第二个命令:“按兵不动。”
在狄青到来之前,侬智高已经赢了好几场战争,开拓了不少地盘。当他听闻北宋名将狄青要来,立刻做好了应对部署,生怕功亏一篑。
但他等来等去,就是等不到狄青出兵。
派出去的人打探消息,他也只知道,狄青一来前线,就大开杀戒,然后让军队按部就班操练,完全没有进攻的意思。
顿时,他哈哈大笑:“原来是个窝里横的怂包!”
就这样,侬智高完全不理会狄青,开始继续攻城略地。
而就在侬智高轻敌之际,狄青偷偷带兵出了昆仑关,绕道敌军阵前,占据了有利位置。此后,他一声令下,宋军如雷霆般迅速朝着侬智高进攻。
就这样,侬智高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包了饺子,彻底失去战斗力。据史书记载,这一仗,狄青斩杀了2200余人,杀掉了57个敌军高级将领,还生擒了500余人。
这是北宋统一以来,边境战争最大的一次胜利。
宋仁宗开心坏了,连忙册封狄青为枢密使,将士们、百姓们也都非常喜欢狄青。
只可惜,名声更响亮的狄青,自此被谏官们盯上了,他们开始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弹劾狄青,仿佛狄青的存在就是对国家最大的伤害。
弹劾的罪名有多奇葩?举几个例子给大家感受一下。
一次,狄青家里的狗长了角,谏官们就连连上折子弹劾他,说他不祥;
又一次,狄青家里偶尔发了光,谏官们也弹劾他,希望能够将狄青调出京师。
(《宋史》: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你还别说,就这种玄乎又玄的弹劾,还真的有点作用。
最后,狄青就是因为避雨,去了佛殿,被宋仁宗罢官,赶出了汴京城。被贬后次年,狄青抑郁而终,年仅49岁。
一代名将,如此结局,实在令人唏嘘。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