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17年,朱元璋的老丈人胡美,进宫探望女儿,随即被赐死灭门。6年后,朱元璋谈到原因,百官集体缄口结舌。
胡美,本名胡廷瑞,他本不是一直跟随朱元璋的老部下,而是朱元璋的老对头,陈友谅麾下的一名得力干将。
那年,朱元璋率兵进攻江西龙兴,派人招降龙兴本地的陈友谅部最高主官,恰好就是胡廷瑞主政。
城外大兵压境,气势逼人,胡廷瑞数次登城墙观察,开了无数次军情分析,都只得出了一个结论:没胜算!
胡廷瑞也不是个优柔的人,自从知道实力悬殊,他就立即安排人接触了招降使者,还派出了自己非常信任的部属郑仁杰去面见朱元璋。
朱元璋见到来人,大喜过望;再一看到郑仁杰带来胡廷瑞的手书,上面写着“无散部曲”,朱元璋却又勃然大怒!
这里“无散部曲”,意思就是如果我归降了,请不要解散我的部下!朱元璋不乐意啊,不解散你,难道你想在我眼皮子底下搞事情?这家伙是给脸不要脸?不识时务?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个心眼很小,容易记仇的人呢!
史书上记载,当时刘伯温踢了踢朱元璋坐着的胡床,正准备发威的朱元璋立马恍然大悟,认识到此时不该意气用事,相反,该用和缓之策。
于是,朱元璋就给胡美亲笔回了一封信,大意是:哥们啊,你能来派人详谈,那就是十足真诚,而无散部曲是担心部下分散,这完全就是多虑啊!我如何如何…………
胡廷瑞一看,朱元璋回信也是霸气侧漏,且诚意满满,就带着自己所有部众拍板:“降!!!”
这胡廷瑞选择明主的眼光倒是准辣,干脆利落的将整个江西省拱手让给了朱元璋。
还见风使舵的因名字里的一个“瑞”字,恐犯了朱元璋字国瑞的名讳,自己迅速就改成了胡美。
世人不知胡廷瑞,只知胡美,可见他改名后的人生发展轨迹,真可谓是一片星光坦途!
从此之后,在朱元璋的手下,胡美忠肝义胆,所向披靡。一路的南征北战,积累下赫赫战功,成为大明著名的开国功勋。
而且他的长女,也在明洪武3年,入宫为妃,升级为朱元璋后宫一后二十一妃中,颇为受宠的贵妃娘娘。
胡美一跃成为皇帝的老丈人,显贵外戚。
到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美已经受封为临川侯,手握丹书铁券,成为真正的“勋而兼戚”。
史书写着一句“帝遇之尤厚”,彰显着此时的胡美,沐浴皇恩浩荡、深受明太祖厚爱,那绝对是妥妥的与众不同。
可看这荣耀异常,如同烈火烹油的情景,不过短短四年时间。
就在明洪武十七年,南京城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胡美私下携儿子和别的女婿一起进宫,看望女儿胡贵妃。
出宫之后,被人举报,随即被皇帝下诏:赐死!皇帝痛心疾首,又为了表示对胡美的厚爱不同,特别赏赐胡美:朕给你点体面,你可以在家自尽,别让我动手了,但是,你的儿子女婿们那都得走正常程序,经受刑罚被处死。
这一下,胡家满门的成年男丁直接被杀得干干净净,相当于被皇家干脆利落的灭了门。
整个朝野上下,噤若寒蝉,对此事前后发生的因由都是讳莫如深。
直到六年后,因李善长案牵连出已经故去的胡美,明太祖朱元璋这时才在诏书上,写明:“胡美是因为偷偷带着儿子女婿,进宫看望胡贵妃,外男不经批准,私自入宫,这一点乱了大明纲常和后宫秩序!”
百官看完诏令,集体都缄口不言。可是私下,细思极恐啊,不禁想起当年胡美归降时,曾惹过朱元璋发怒地事情来,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呢?
民间有流言说,那是因为胡美作为外戚,进宫探望女儿。他仗着国丈身份,不知收敛,耀武扬威的。
居然在没得到任何圣上允准的情况下,私自带着外男进入后宫,实在罪不可恕。
更有流言传的离谱,说,当年是因为后宫花园的沟渠中,曾发现一具无名男婴尸首,没查明真相,此时刚好胡美带着儿子女婿偷偷入宫,朱元璋瞬间怀疑自己是不是被随意进出的外男戴了绿帽子。
传言纷扰,摄于帝王君威和锦衣卫的无所不在,很快就淹没在一片寂静中。
总之,史书言简意赅的记载,就是“秽乱宫禁,子婿刑死,美赐自尽”。
伴君如伴虎,古往今来,尤其是汉朝的刘邦、大明的朱元璋,作为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们,都不约而同地,在江山坐稳之时,将当年跟随的开国功臣,用各种名义诛除得近乎干干净净。
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
胡美死后,百官无人为其喊冤叫屈,都哑口闭言。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胡美之事,自己也是得意忘了形,跋扈嚣张过了头。
最终身死灭门,也符合了“不作不死”的千古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