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如果有一天收拾书柜,你无意间翻得一封朋友在十年前写给你的信件,而你却没有回,身边共同的朋友或者后来追忆的人会如何想?这件事就发生在了唐代两位大诗人高适和杜甫身上,以至于后来之人每每谈及两人的关系,究竟是好是坏,总免不了要把这事拿出来分析一番。
5月7日下午3点,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将迎来第十四讲,阿来以“杜甫与高适”为题,为观众细读两位诗人的交往。
阿来“杜甫 成都 诗”第十四讲海报
高适与杜甫相识于微时。天宝三载(公元742年),杜甫时年三十岁,李白刚从宫中放还回归江湖,高适还未中进士。彼时,三个诗人相遇于梁(今河南开封),四处访古,游梁园,登吹台,怀念汉朝时梁孝王和身边文士枚乘与司马相如等饮酒欢会,成就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到后来,高适成为少有的“诗人之达者”,杜甫仕途并不顺畅,与高适在政治主张上多有不同,但这是否影响到两人之间的情谊,历来学者争论不休。在二人的诗集中,杜甫写给高适的诗有10余首,高适写给杜甫的诗仅2首,其中一首还隔了10年杜甫才予以回复,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杜甫与高适的交往密切,更集中在高适于西南任要职的时期。两人是多年的好友,杜甫写了不少诗文给高适,足以表达杜甫对高适的情谊。其中《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就有“交情老更亲”等语。杜甫刚到成都,高适也有《赠杜二拾遗》一诗,杜甫立即回了一首《酬高使君相赠》。但高适写给杜甫的第二首,也是能见到的最后一首诗《人日寄杜二拾遗》,杜甫却没有当时回复,十年之后,高适已经去世,杜甫才含泪相回。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初七,高适时任蜀州(今崇州)刺史,写有《人日寄杜二拾遗》。杜诗《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则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所写,并在诗前有小序记载事情原委:“开文书帙中,检所遗忘,因得故高常侍适往居成都时,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忆见寄诗。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有人说,杜甫和高适的后期交往中情谊已经变淡,甚至分道扬镳,所以杜甫当年并未回信,足见态度;也有人说,杜甫与高适二人交往一直情深义重,杜甫在成都期间,高适也曾多方相助,哪怕有些许政见不同,但杜高二人的情谊没有改变。
5月7日,阿来也将详细解读这封“迟来的回信”,同时以杜甫、高适、李白三人游于梁的早年交往,以及杜甫写给高适的多首诗歌为材料,为观众朋友分享杜甫与高适之间的一段故事。封面新闻将对讲座进行全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