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宁王朱宸濠,宁王的称号和封藩制有关系。
朱元璋当年建立大明王朝后,重新封建,实施封藩制。封藩制其实是封建制的一种发展。我们知道自公元221年之后,社会制度进入郡县制之后,封建制其实就已经没落了。我们称之为封建社会,其实从学术的角度上是一种误读,应该是“郡县制社会”。只有西汉初年分封建邦,想恢复西周的封建制,但不得成功。后来进入君主专制时期,封建制就很难,缺乏土壤与基础。到了朱元璋这里,又想实现封建,推行封藩制,就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封了二十五个藩王。但是后来朱棣靖难之役,起兵造反,便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藩。燕王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建文帝的父亲是朱标,是朱元璋亲封的太子,不过因为死得早,所以后来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帝。
朱宸濠的祖先是第一代宁王叫朱权,朱宸濠是朱权的第四代玄孙,也是宁王的第五代继承人。
宁王朱宸濠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他和燕王朱棣两个人是朱元璋众多儿子里面最能打仗的。当时有一句话是这样的说的:“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宁王朱权不仅打仗厉害,而且还善谋略。尤其他驻守的大宁卫,直接面对蒙古前线。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而且后来还招编了很多元兵,旗下的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
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后来朱棣要造反,当时天下藩王众多,但是只有朱权是最有价值的,那么也是朱棣最需要拉拢的。
朱棣后来一个人跑到大宁卫去找这个弟弟。宁王也很聪明,搞不清局势就想先旁观。朱棣在这儿住了几天,宁王也陪着他。朱棣要求帮忙,但是朱权就是不表态。最后朱棣要走的时候,朱棣说,我当哥哥的这么可怜,弟弟你再送我一程吧。宁王心软了就送他出城。结果一出城,惨了,朱棣手下伏兵四起,立刻把宁王给绑架了。然后朱棣说,事成之后我跟你平分天下。宁王没办法,只好和朱棣一起造反。
后来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前面说的话都不作数了。特别是说要平分天下的话,完全不记得了,不仅不能平分天下,而且你的大宁卫也不能去了,那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要是放你回去了,那我不放心。
再后来就把朱权弄去了南昌,宁王的后代就一直在江西南昌了。这个朱权是个很聪明的人,知道朱棣肯定对他不放心,所以他后来就韬光养晦,每天醉心于道教、茶道,音乐、艺术、文学啊等等,而且还出了两本很有名的书,一本书叫《太和正音谱》,另外一本叫《茶谱》。
二、为什么宁王想谋反?
首先,不甘心。当年我的祖先被你祖先害得很惨,现在有机会,我就要找补回来。
再次,感觉被忽悠了,朱宸濠在南昌当地那是一家独大,所以当地官员都很怕他。后来有一个江湖术士名叫李自然,见到宁王就直接来一句:“王爷有天子骨相”。这一句话说得朱宸濠心里暖洋洋的,正合他心意。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确实当时有机会。因为当朝的天子朱厚照,生活欢淫得很,关键还一直没有儿子,那么就是没有继承人了。朱宸濠一看机会来了,所以就越来越动心,越想心越急,谋反之心渐渐确立起来了。
三、朱厚照一生放浪,死于工作时间摸鱼的明武宗朱厚照
我们再来说一下明朝正德皇帝,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他是个非常奇葩的皇帝。他十五岁登基,应该是妥妥的小鲜肉,他一心想着要外出撩妹,皇宫根本关不住他。但凡外面有任何的动静,都会变成他外出的借口。实在没有理由出去的话,就在宫里建个娱乐会场,里面安排上珍禽异兽和美女,这个会所的名字叫豹房。就是当时的大太监刘瑾帮他建的,王阳明因为得罪了这个刘瑾,先是40廷杖伺候了王阳明,然后把他贬官到了贵州龙场驿站,后来还派锦衣卫追杀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悟道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朱厚照的三大爱好就是调戏妇女、做买卖和玩打仗。昏庸无比,荒淫无道,只活了10年就挂了,无子嗣。
朱厚照得知宁王造反,还亲自带兵出征,当他赶到南昌的时候宁王被关了6个月了,他很不开心,于是把宁王放了,再重新抓一次,据说这个方法是王阳明想出来的,以满足朱厚照玩耍的心思,后来朱厚照继续玩耍,玩够了之后坐船回京,因为想抓鱼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再后来回京得了肺炎就病死了。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朱厚照一生放浪,死于工作时间摸鱼。因为他没有儿子,皇帝就传给了自己的堂弟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
四、宁王造反的话,兵从哪里来的?
当年朱棣怕别人学自己靖难之役,于是削藩,所以藩王后来都取消了护卫部队。但是宁王后来与大太监刘瑾搞好关系,因为刘瑾当时权势大,而且贪婪无比,你只要给他钱,他啥都给你干,后来通过贿赂刘瑾,给宁王恢复了卫队。刘瑾在中国历史上,后来经查贪污的钱能进中国历史前三,和珅恐怕都比不上。
后来刘瑾倒台了,宁王的护卫队又被取消了,然后又用同样的方法贿赂了当时的兵部尚书陆完,还有一个叫钱宁,一个叫臧贤。这三人都是朱厚照眼前的红人。于是又恢复了护卫队。宁王还招了一帮土匪,因为毕竟护卫队的规模有限。据说后来宁王造反的时候有二三十万人马。
五、那么最早意识到宁王有谋反之心的人是谁?
就是刚升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后来还有唐伯虎。主要还是因为你要造反就得要有人才,所以四处招揽人才。那么王阳明和唐伯虎肯定已经是在他们的人才库里面了,成了候选人。
在我之前写的一个文章里面重点提到唐伯虎。
唐伯虎和王阳明是15世纪的两个70后,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会试上有过交集,从此之后人生再无交集,两个共同的交集是宁王朱宸濠。
唐伯虎出生于1470年,王阳明出生于1472年,一个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上大放异彩,一个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绽放光芒。当年的会试上王阳明高中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全国第十名。唐伯虎号称神童,十六岁时考秀才,当地第一名,后来乡试又是当地第一。按道理高中前三应该问题不大,但是结果却是名落孙山,主要是涉及给事中华昶弹劾主考官程敏政泄题,唐伯虎和好友徐经都陷入其中,最后被终身褫夺科举考试权,史学界普遍认为唐伯虎是被冤枉的。这个徐经是江宁富豪,是徐霞客的高祖,与唐伯虎是很好的朋友,两人结识后,一路上车马费用都是徐经提供的。后来徐经拜会了程敏政,唐伯虎就是这样被莫名其妙地牵涉其中,这场会试科考案中,两个人最后都被下狱了。主要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两个人太张扬了,一个有才,一个有钱,又不知低调,大庭广众之中夸夸其谈,锋芒太露,所谓“木秀于林,见必摧之”。
后来,唐伯虎用了十年时间游历名山大川,把胸中的孤愤之气发于笔端,他的诗词和绘画在中国文化史上大放异彩。
当然还有一首自言其志的诗《言志》,是他在游历十年间写的一首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唐伯虎回到苏州之后,穷困潦倒,众叛亲离,他有三个人夫人,第一任夫人徐氏和他感情很好,但是早年病逝,二任夫人何氏在他穷困潦倒之际与他离婚。第三任妻子沈九娘,是他人生的知己,两个人相濡以沫十余载,还生下了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在他搬到桃花庵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也病逝了。
唐伯虎确实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祝允明、文徵明都是他的好朋友,经常资助唐伯虎。
再后来,唐伯虎用平生的积蓄买了苏州城北的桃花坞,后更名为桃花庵。他和第三任妻子一起在这个地方生活,只是没过多久,沈九娘也病逝了,他就一个人在此地生活。这里就一定要提到一首《桃花庵歌》,真是回味无穷。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死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开篇我说唐伯虎和王阳明,在弘治十二年那场会试后就不再有交集。第二次有交集是因为宁王朱宸濠,因为宁王在江西还未造反的时候,唐伯虎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在宁王府中当过老师,主要是教宁王的老婆娄妃画画,当时也许诺唐伯虎做官,一开始唐伯虎以为自己的春天来了,他进宁王府的时候是1514年,宁王是1519年造反。他其实进府没有多长时间就离开了,大概半年。因为他感觉宁王可能要造反,就喝酒装疯卖傻,再后来就离开了宁王府。“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这句诗可能是当年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五、王阳明当年也和宁王吃过饭,交流过多次
之前我们说宁王在到处挖掘人才,相成大事必须要有团队,也必要有人才。宁王当时手下有两大谋士李士实、刘养正。这个李士实是前刑部侍郎,退休了,但是和宁王是儿女亲家,所以就死心塌地的效忠于宁王。刘养正其实是宁王比较早招揽的人才,他主要是靠几句话上位的。他有一次和宁王说:宁王有我就相当于成祖有姚广孝。姚广孝是个和尚,当年的燕王朱棣靖难之役能成功,姚广孝是有一定的功劳,姚广孝一直是燕王朱棣主要的谋士和智囊。就凭借着几句立意颇高的话震住了宁王,后来就成了第一谋士了。
在宁王之乱发生这前,王阳明和宁王有过多次的见面,相互摸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捡几段重点的来说一下当时他们的言语交锋的场面。
史料里记载,刘养正在宴席之上说了一番话:“王尊师重道,有汤、武之资。欲从公讲明正学。”公笑曰:殿下能舍王爵否?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刘养正说宁王尊师重道,有汤武之志,天下闻名。宁王听说了阳明心学,也想拜您为师。王阳明就说,殿下是亲王啊,身份不一样啊,怎么可能拜我为师呢?这时旁边的李士实也搭上话了,说我们王爷说放弃就放弃了,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王爵吗?王阳明没有答话。后来李士实又说可惜天下无汤武啊,王阳明说就算有汤武,也没有伊吕啊。周武革命最重要的谋士是伊尹和吕尚,吕尚就是姜子牙,伊尹是中医近祖,其它的不说,就说说现在的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中药汤剂喝了数千年,是他所传,大家耳熟能详的食补疗法,也是伊尹所传。杜甫的“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就是说这两人,这两人也是诸葛亮的偶像。
李士实一听,说怎么没有啊?有汤武就一定有伊吕,我和刘养正就有伊吕之资,宁王如果要起兵造反的话,他们俩就来充当伊尹和吕尚的位置。就这俩人水平,基本就知道后面的结果了,当年的这顿饭后来也是吃得不欢而散。
再后来李士实和刘养正就反复劝宁王,说王阳明这个人用不得,既然不为所用,那就要先除掉他。但是宁王在目睹了王阳明的风采之后,为之折服,后来写了五个大字:“王守仁亦好”
宁王朱宸濠1519年在江西南昌开始造反,史上也称为宁王之乱,仅过了43天,就由当时的赣南巡抚王阳明平定。这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藩王反叛,只持续了43天,最终以失败告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楽克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