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为了稳固北方的稳定在匈奴聚集的地方设立了“五部”,这就好似现代的一种特别行政区,由匈奴人自己管理匈奴人。
短期内对于中原政权或许有一定的好处,但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的发展与复兴,西晋时期彼时的“五部”早已不是以前的分散的匈奴部落可以比拟,内部产生了团结力和凝聚力,为动摇汉人的政权埋下了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内部的力量被削弱,此时“五部”匈奴逐鹿中原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虽然刘渊的政权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却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亦或者说拉开了反晋、反汉的序幕。
以刘渊为代表的匈奴政权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支持,其它少数民族纷纷南下抢夺地盘、建立政权,彼此之间虽是敌但无形中又好似一个共同体,给西晋政权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西晋立国之初,前前后后有大量的匈奴人和胡人入塞,他们与汉人形成了杂居。后来,塞外匈奴发生了一次大水,诸多塞外的少数民族向塞内迁徙,大致包括当时的河西、太原和上党等。
根据《晋书》的记载,当时西晋北方的大片土地大致居住了将近十九个少数民族部落,其中屠各是最强大的一支部落,统领这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
汉武帝年间卫青、霍去病大败不可一世的匈奴,其中浑邪王与休屠王等选择投降汉朝。为了安抚这些人,汉武帝将浑邪王与休屠王的部落分布在塞外的五郡之地,从武威郡县一直向东皆有匈奴的人居住。
后来,南匈奴迁徙进入了云中、西河等地,休屠王的部落则归于南匈奴麾下。根据史料的记载和研究,刘渊就是屠各族的一个部落,亦或者说刘渊率领的匈奴被称呼为屠各族。
刘渊是南匈奴单于的后代,即南匈奴南匈奴单于於扶罗之孙,时间来到魏晋年间屠各族部落广泛分布在北方各个地方,虽然同属于屠各族但因所在的地点不同具体称呼也不同。
居住在西山的被称之为西山屠各,居住在赵郡的被称之为赵郡屠各,除此之外还有、秦晚屠各、渭北屠各、高平屠各、凉州屠各等,反映了屠各一族势力的不断扩大,同时也反映了他们不断内陆化。
我们都知道,自先秦以来匈奴就是以部落聚集而组成的松散政权,即使投降汉朝南迁之后内部的政治依然相当复杂,从上述屠各一族的发展与演变就可以看出来。
西晋末年汉人衰微,刘渊随即决定聚集匈奴、胡人等各部落起兵,这其中既有五部之众也有大水、塞泥、黑难等其它少数民族部落,当然也属于匈奴部落之一。
刘渊起兵做了两手准备,其一就是为匈奴人提出了统一的口号“复呼韩邪之业”,其二就是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大单于的帽子,并且以匈奴王自居。
不过,这样一种政治手段在匈奴也比较常见,也是匈奴历史上的传统之一,其目的就是笼络匈奴各大部落以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毕竟统一后的匈奴才能对中原政权造成威胁。
除了建立这样一种多种族的政治联盟之外,刘渊还不断通过地缘关系、婚姻关系加强与各大部落的联系,以巩固自己建立的匈奴联盟集团。
刘渊的后宫之中妃子的身份非常付下,有匈奴后人,也有氐族的后人,更甚至还有汉人女子,可以说刘渊的匈奴联盟是多种族、多文化的政治联盟,在当时非常少见、超前。
匈奴联盟建立起来后,以屠各族为首的匈奴势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渊乘势而起、自立为单于,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征伐之路。
刘渊的父亲名字叫做刘豹,他在曹魏时期是北方五部匈奴的左部帅,有着巨大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刘豹死后,刘渊得以继承父亲的事业,成为了五部匈奴左部的新统帅。
少年时期刘渊就不是池中之物,深得晋武帝司马炎的赏识,当时就有人建议司马炎杀了刘渊,但为了政权的稳定晋武帝并没有这样做,还极力阻定百官暗中杀害刘渊。
刘渊继任左部帅后不断利用各种手段,把分散的匈奴政权一步步结合到一起,组成了以五部匈奴、六夷诸部、汉人等多民族政权,联盟的军事实力十分强大,在此情况下便有意再中原建立政权。
刘渊为匈奴左部帅,刘宣则为匈奴右贤王,当司马政权内部发生“八王之乱”时,他便以“兴邦复业”为口号与刘渊入主中原,最终建立了汉政权。
说起来这个口号也十分有意思,刘宣的祖先和汉人有过联盟的约定,若是一方有难另一方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援,他便打着支持汉政权的口号驱逐司马家,所建立的政权为“后汉”,当然最后刘渊被推举为皇帝。
八王之乱使得西晋政权无限被削弱,刘渊的大军顺利进入中原,随即刘渊又打着“晋为无道,奴隶御我……”等口号继续想要追杀西晋皇族。
然而,刘渊的想法则有所不同,他认为匈奴人南下不是为了报仇,而是要建立像中原一样的封建政权,如此便可以凝聚民心、割据一方土地争雄于天下。
果不其然,刘渊打着汉朝政权的旗号建立“汉”之后得到了许多汉人的支持,大量的汉人纷纷归附于刘渊。再加上刘渊本来的匈奴部落,实力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存在,至此汉政权慢慢稳定了下来。
当然,刘渊的扩张并没有停下来,一切的“政治口号”“政治情怀”宣扬完毕后,他开始挥师向北扩张,先后占据了河东、蒲坂和平阳等地,总体实力、疆域不断扩大。
到了最后冀、青、徐、兖和豫州等大片土地落入了刘渊之手,偏安一隅的西晋王朝遭到了巨大的威胁,也为后来的南渡建立东晋政权埋下了伏笔。
时间来到汉元熙五年,北方统一大业基本完成的刘渊登基称帝,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等与匈奴有渊源的皇帝皆得到了追封,进一步深化了匈奴与汉人的大融合。
汉建立以后,刘渊延续了汉朝的官僚制度建立属于自己的官僚体制,兄弟亲戚等皆得到了一定的分封,总体情况与西汉之初“郡国并行”的情况很相似。
此后的时间里,刘渊曾多次向西晋的洛阳发动了军事进攻,但因种种原因的限制,进攻洛阳的选行动虽然有所进展,可是最后并没有达到设定的军事目的。
两年之后刘渊病重去世,临死前进行托孤,把刘欢乐、刘洋、刘延年、刘聪和刘裕等人提拔为辅政大臣,由他们一同管理五部匈奴和六夷势力。
这是刘渊与汉最后的辉煌,刘渊去世后辅政大臣刘裕成为了一个权臣,最终取代了汉建立了刘宋王朝,五胡乱华进入了下一个关键时期。
刘渊能够建立汉政权,通过上面的描述不难发现过程虽然很坎坷,但思路却非常的清晰。第一步他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组织到一起,不断扩大五部匈奴和诸夷的实力,为逐鹿中原做好了军事准备。
当八王之乱发生之后,刘渊采纳刘宣的“复国”口号驱逐司马家的政权,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大量汉人的支持,为后续占据青、徐、兖、豫和雍州等多个地方奠定了政治基础。
刘渊南下烽烟四起,司马政权内部的混乱依然不断,以至于短期内后汉占据了北方大片土地,甚至于军事力量直接威胁都城洛阳,若不是刘渊去世,估计西晋国都洛阳最终会被攻破。
不过,从结果上来看西晋的确是被汉消灭了,汉政权各地的军队在刘渊死后不断向洛阳进发,并且形成了包围之势,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怀帝被俘虏。
汉政权有一个很清晰的特点,那就是匈奴、汉、掲、氏和羌族等少数民族并立,这样一个松散的政权联盟在文化政治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刘渊对此虽然想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可随着他的去世愿望落空,也是因为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以至于后汉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各大部落争权夺利最终取汉而代之。
其实出现这样一种结局也不奇怪,汉政权本身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组织,而且以强者为尊自古就是匈奴的文化传统,缺少宗族文化的汉政权不长久也合情合理。
刘渊死后,汉的政权分散于各大部落首领手里,亦或者说分散于各大权臣手里,这为汉最终的分裂、覆灭埋下了隐患。纵览五胡十六国的政权,就会都具备这样一个特征,政权频繁更替无法长久保持下去。
直至隋文帝的横空出世,他先后统一了北方、南方的政权,建立了强盛的隋朝,我国的乱世才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