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有位日本学者放言:“要看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奈良!”林徽因闻听此话气愤至极,决定用事实打破日本人的断言。
1931年,留学归来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
当时,有位日本学者傲慢地说:“对中国的研究,无论是艺术还是历史,主力军非日本人莫属”。另一个日本人随声附和:“想看唐代建筑只有到日本奈良。”
这些话深深刺痛了林徽因和梁思成,他们开始潜心地工作。
经过几年的野外考察,不计其数的古建筑,有的已重建,有的已毁灭,要找到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可不容易!
1937年的一天,林徽因夫妇受敦煌莫高窟壁画《五台山图》的启发,确信在五台山附近还存在着唐代木构建筑。
6月,梁林夫妇带着两个助手,一行四人第三次前往山西考察。
他们一路从北平坐火车到太原,再换乘汽车至五台县。然后骑骡子进山,最后又步行。沿途山路崎岖,悬岩峭壁,稍不留心就可能掉下万丈深渊,性命不保。
经过几天的奔波,临近黄昏,一行人终于找到了这座深山古寺。只见古寺斗拱恢宏,出檐深远,散发出浓浓的唐代气息,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好一座仙林圣寺!”有人情不自禁地说。
一进寺院,映入众人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的石柱,上面的题记显示是唐代经幢。
随后进入东大殿,由于殿顶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光线昏暗,蜗居着密密麻麻的蝙蝠,四个人一筹莫展,要找到有用的线索太难了!
考古是讲究证据的,怎样才能证明殿宇的木构建筑是唐代的呢?
几天来,林徽因一直在大殿里勘察,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突然她激动地叫起来:“快看,梁下有字:女弟子…”后面的字怎么也看不清了。
他们找来楼梯,爬上去,用床单布蘸上水,把椽梁上的灰擦干净了,才看到全部字迹:女弟子功德主、故佑军中尉王、佛殿主女弟子宁功遇,跟殿前经幢上的题记对比,记载相同的建筑年代和捐赠人,证明佛光寺是唐大中十一年由宁功遇捐资所建。
接下来,他们分工合作,有的照相,有的测量,有的抄碑,白天搞勘查,晚上整理资料。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用实际行动,推翻了“看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的言论!
五台山佛光寺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使中国营造学社的考古研究走向辉煌。
由于经常奔波在外,风餐露宿,林徽因积劳成疾,染上肺病。
战争爆发后,全家人离开北平,逃亡到了四川宜宾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房子里,窄小的床铺被各种书籍、照片占满。
在灯光如豆的夜里,梁思成佝偻着身子写着计划已久的《中国建筑史》。
林徽因也没闲着,尽管她的肺病日益严重,不时地咳出血来,但只要稍微好点,她就赶紧收集各种资料和文献,负责全部书稿的审核工作。
在病榻上,她坚持读完了《二十四史》的建筑部分。
外国好友费正清夫妇劝林徽因去美国治病,并说可以在那里谋得一份好职业,过上富裕的生活。
林徽因一口回绝了,她说:“我的国家正在受难,我不能当逃兵,就是死也要死在中国。”
经过两年的艰苦编写,浸透着他们血汗的《中国建筑史》终于完稿。
历时15年,夫妻俩跋山涉水,备尝艰辛,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每勘查一个古建筑,林徽因都要爬梁上柱,做准确的测量分析比较,许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认识和保护。
因此,有人说林徽因是“穿着旗袍上塔尖上女人。”
解放后,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不顾疾病的折磨,毅然投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并挽救了濒临失传的景泰蓝工艺。
1953年,北京市筹划拆除部分古城墙、古建筑,林徽因为了保护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遗物而四处奔走,但回天乏术。
当推土机开动的那一刻,她心如刀绞,声嘶力竭喊道:“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就只能是假古董了!”
1955年4月1日,这位为建筑事业呕心沥血一辈子的林徽因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终年51岁。
林徽因一生都在致力于美的追求,艺术美,建筑美,品性美,真正活出了女性的典范!
她美如“千寻瀑”,她就是“人间的四月天”!
斯人已逝,风骨犹存!如今我们只能从她留下的文字中,去感受她炙热的爱国之情和曲折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