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白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而在唐朝的交通条件下,如果没有作为主航道之一长江,李白可能去不了那么多地方。如果只靠着骑马步行,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有了长江,李白可以扬帆行舟,忽而江东,忽而西川,来去如风。
李白一生和长江缘份很深,但真正让李白刻骨铭心的,是在他的晚年,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这一年,对大唐帝国来说具有毁灭性的安史之乱爆发了,玄宗狼狈逃到西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宁夏银川)即位,是为肃宗。此时的李白已经54岁了,正在山清水秀的庐山躲避战乱。
但李白心里还是渴望为大唐建功立业的,只是没人用他,玄宗和肃宗根本就没想用李白。在他们看来,李白只是一个会耍酒疯的书呆子,岂能谈国家大事。不过有一个人却想到了李白,他就是永王李璘,玄宗第十六子,肃宗的异母弟。
李璘是宗室中的实力派,他在长江中游重镇江陵,招募数万精锐。李璘似乎不太服气兄长当皇帝,肃宗让他放下兵马去成都见太上皇,李璘认为这是皇兄要削他兵权,说什么也不去。
图-荆州(古江陵)
天下大乱之际,李璘打算割据江东,做晋元帝司马睿第二。李璘的船队从江陵东下,路过浔阳(江西九江)。听说李白在庐山,李璘非常高兴,多次派人去庐山请李白出山一起做大事。单纯的太白先生应该是没看出永王和肃宗明争暗斗,觉得跟着永王可以恢复大唐江山。
本来就对李白没什么意见的肃宗,听说李白在永王幕府里给李璘大唱赞歌(《永王东巡歌》),就把李白的名字写上了黑名单。永王李璘兵败后,自首的李白成了叛贼,李白被锁拿进了监狱。
刚开始,肃宗对李白还没有太大的反感,李白在监察御史宋若思的帮助下出狱。随后,宋若思向肃宗举荐李白,可能勾起了肃宗对永王李璘的痛恨,对李白也恨屋及乌,李白第二次入狱。依肃宗的意思,李白附逆李璘,应当处死。因为大唐名将郭子仪也卷入对李白的营救中,郭令公的面子不能不给,李白这才侥幸在刀下捡回一条命,流放夜郎。
夜郎是个古国,“夜郎自大”是家喻户晓的成语,活动于贵州、云南、湖南西部一带。到了唐朝,在川黔湘一带设的省级的黔中道,治所在今重庆彭水。黔中道下辖业州,治所在夜郎县,也就是现在的湖南芷江县和新晃县之间。
图-贵州遵义
李白有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朝的龙标县位于芷江县以南,夜郎县在龙标县以西。不过李白所说的夜郎应该是泛指黔湘一带,未必是指某个具体的地名。但黔湘之地在唐朝成为失势官员流放地,是没有争议的。黔湘交界一带,在现在经济也比较落后,更不用说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当李白得知他被贬夜郎之后,就知道自己有生之年,大概是回不来了。
虽然被贬,至少李白保住了一条命,他只能顺从于命运的安排,开始了他认为的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当时的李白还在浔阳,距离夜郎有千里之遥,好在还有长江。在陆地通道成本居高不下的古代,长江航道是相对节省成本的,李白坐船从浔阳逆流而上,经过武昌、江陵、巫山才能进入蜀地,然后再千回百转抵达夜郎。
李白先是坐船到了三峡,也就是西边的瞿塘峡,弃船登岸,爬了一趟巫山。有诗云:“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巫山高不穷,巴国(今重庆市)尽所历。”作为罪人的李白,几乎是一路游山玩水到夜郎流放的,之前在江夏登陆时,也是和朋友胡吃海喝。如果正在为安史之乱焦头烂额的肃宗知道后,不知作何感想?
李白流放夜郎,在学术界也是一本糊涂账,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说法不一。关于“李白遇赦放还”,是指李白在流放夜郎的路上遇赦半路返回,还是李白在夜郎的流放期过了一半遇赦返回,学术界争论比较激烈。但不管李白到没到夜郎,长江的一路景色都被他看饱了。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李白遇赦时,他的心情是非常激动和欢快的。连小学生都倒背如流的《早发白帝城》,可以证明这一点。
“朝辞白帝(重庆奉节)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楚江(长江湖北段)经过三峡进入蜀江(长江四川、重庆段)时,李白的心情非常灰暗。“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巫)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而李白再出三峡回到江陵时,同样是两岸猿声,李白听起来就非常悦耳。似乎是猿猴们列队歌唱《拉德斯基进行曲》,庆祝大诗人死里逃生。
李白的一生,和万里长江紧密相连。即便是传说中李白醉酒捉月、骑着鲸鱼升天,地点也发生在长江岸边的采石矶(安徽马鞍山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