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社会问题不断突出,让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的境地。
我们大致了解一下明朝末年的财政危机状况。明后期土地兼并的问题不断加深,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农民却无田可耕,但是还得背上替统治阶级服役的重担,也就是大量的农民阶层逃亡他地,财政税收出现问题。还有明朝后期军队实行的募兵制体制的原因,官员的兵饷花费巨大,再加上后期的“三饷”消耗,国家财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统治者自身的问题。
宫廷开支不断上升确实是给这个残破的国家以致命的打击。明朝初年的即位皇帝还是厉行节俭,到了明中叶以后,宫廷开支不断上升,挪用其他费用的现象更是屡次出现。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分析宫廷皇室的奢靡之处。明朝中叶,皇帝每年都会有100万两金花银供自己挥霍。神宗大婚,提取济边银作制造费九万两。万历五年,皇女降生,诏户部及兴禄寺各进银十万两。为皇长子及诸王举行册立冠婚礼用银九百三十四万两,而袍服又二百七十多万两。天启七年,三殿的工价就用银五百九十五万七千五百多两。如此多的额外花销,打乱了国家财政的平衡,和清朝后期挪用军费的方式简直如出一辙,国难当头,这些统治者依旧沉醉于荒淫的生活之中,不亡又有何道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之中的故事线,也是围绕明朝财政的问题来突出的,很明显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明朝末年,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收如故,也正因如此,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明朝的统治陷入了混乱的边缘。农民不甘忍受,爆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农民大起义,在这次起义中,诞生了多为优秀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我们对此不做分析,只是简单了解一下后世被人们称为“李闯王”的李自成,也是这支明末起义军的一个突出领军人物。
李自成作为一个突出的将领,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亲眼见证了官府统治之下人民生活的惨状,这也就是在他后期能够吸引一大部分人物,使得自己的队伍中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突出人物。而他在起义的过程中,也深受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因为他对于土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明显性的划时代的进步,并被后世的统治者所吸取,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李自成在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为了缓和同农民的阶级矛盾以稳定政权,自西汉以来,历朝言改革者多以防止土地兼并、均平赋役等问题为核心,如董仲舒的“限民名田”、王莽的“王田”、西晋的“占田”、北魏的“均田”和唐代的“租庸调”等等。但是,这些“均平”思想以及所形成的有关政策法令,都不曾触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李自成的起义军鲜明的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吸引了许多农民阶层的群众,也让他们知道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梦想。虽然在后期的王朝变更中,李自成淡出了历史之中,但是,这一突出性的要求,反映了近代农民起义的一个进步之处,农民意识程度达到了一定的觉醒。
至于人们所说的李自成不收赋税的行为,我认为这只是李自成前期所采取的一种吸引人们的方式,如果在他建立政权之后,必然会采取赋税,毕竟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也需要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保障,而这些财政的来源只能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农业者。
李自成的口号确实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在清朝后期,不管是康熙时期永不加赋的措施,还是后面君王对于农业的一些改革,也都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后期近代大变革的过程中,一时间的茫然,又使得人民群众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掀起了又一次浩浩荡荡的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