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略谈北宋中前期东南诸路禁军

略谈北宋中前期东南诸路禁军

北宋中前期的禁军,是北宋用以守卫京师、备战边疆的主力军事力量。围绕着禁军建置,北宋的军事制度建设得以迅速发展。

一、 “量加禁兵驻泊”:太祖朝对东南禁军之制的探索

太祖朝期间,对东南禁军之制的探索成为了关键的一步。太祖朝期间,东南禁军的制度经历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东南降卒精锐的整编与移屯;二是“量加禁兵驻泊东南”模式的形成。

在东南降卒的处置上,太祖朝通过整编与移屯的方式,将东南降卒中的精锐部分整合成为禁军。而对于东南禁军的力量补充,则主要来自于其他诸国的降卒。

这些降卒部队不仅为东南禁军提供了一定的兵力,还为东南禁军带来了不同的作战经验和文化传统。

除了东南降卒,太祖朝还采取了“量加禁兵驻泊东南”的方式来进一步完善东南禁军之制。这一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后周显德末年屯戍淮南的禁军的启发,加上宋太祖对后周江北屯兵的利用和调整,最终在东南统一战事中形成了屯驻、驻泊禁军的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东南禁军的作战能力,还为东南地区的社会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太祖朝期间对东南禁军之制的探索,可以说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东南降卒与其他地区的降卒的管理问题,以及东南禁军之间的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太宗朝期间将被进一步解决。

总之,太祖朝期间对东南禁军之制的探索是北宋军事制度建设的关键部分之一,通过东南降卒的整编和移屯,以及“量加禁兵驻泊东南”模式的形成,为东南禁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太宗朝对东南禁军之制的继承与发展

太宗朝是北宋中前期东南禁军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太宗锐意北伐的背景下,东南精锐的外流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太宗朝继承并发展了太祖朝的经验,对东南禁军进行了兵力补充和兵备改善,并在宋黎战争中展现了东南禁军的实际作用。

首先,在太宗朝,对东南禁军的兵力补充主要通过北面降卒来实现。这些北面降卒是太宗朝在对辽作战时俘虏的辽军将士,经过整编后被编入了禁军体系。

同时,太宗朝也继承了太祖朝的经验,通过对漳泉、吴越等地降卒的整编和移屯,补充了东南禁军的兵力。这些补充的兵力,使得东南禁军在太宗朝的军事行动中具有了更强的战斗力。

其次,在太宗朝,“量加禁兵驻泊东南”的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制度最初是在太祖朝形成的,主要是通过屯驻、驻泊禁军的方式维护东南地区的社会稳定。

在太宗朝,这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太宗朝在东南地区建立了更多的禁军驻地,加强了对东南地区的军事管辖和控制。同时,太宗朝也加强了对禁军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和整体素质。

最后,在宋黎战争中,太宗朝东南禁军的实际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场战争中,太宗朝调集了大量的东南禁军参战,并通过严密的组织和协调,成功地击退了南方的入侵。

这一战争的胜利不仅体现了太宗朝对东南禁军的充分信任,同时也证明了东南禁军在北宋中前期军事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三、东南禁军之制的转变时期:宋真宗朝

宋真宗朝是北宋中前期东南禁军之制的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赵宋统治集团开始对东南兵备加以关注,东南地方禁军的始置也在这个时期得以实现。

首先,在真宗朝,东南地方禁军逐渐得到了关注和建设。在咸平年间,东南地方禁军开始组建,这一时期东南地方禁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民伕和地方志愿者组成的民军,另一种是由屯田户转化而来的屯军。

这些禁军的建立,有效地增强了东南地区的防御力量和地方自治能力。

其次,咸平年间在东南诸路建置地方禁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东南地区的治安得不到保障,禁军的建立为地方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赵宋统治集团意识到东南地区禁军的重要性,他们希望通过禁军的建立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第三节,东南禁军的建置实践中,士大夫们的建言和实际的建置有所不同。在军种选择上,士大夫们更倾向于重装甲兵和步兵,但是实际上的禁军大多是由民伕和地方屯田户组成的轻装步兵。

在驻地范围上,士大夫们主张把禁军驻扎在州县城池内部,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治安维护。但是实际上的禁军大多是驻扎在村镇等地方,更多地起到了抵御外敌和平定叛乱的作用。

第四节,景德以后东南禁军的建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在景德年间,东南禁军主要以屯驻、驻泊禁军为主,但是随着战乱的加剧,地方禁军的数量不断增加,部分禁军也开始被派往京师。

但是在真宗朝后期,东南地方禁军的建置出现了停滞,主要是由于各地地方官员的贪腐和军费挪用,导致东南地区禁军的建置受到影响。

最后,真宗朝东南禁军的实际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平定宜州兵变为例。1044年,宜州发生了由著名将领李景隆领导的农民起义,史称“宜州兵变”。宜州地处偏远,地形险要,原来的守军并不足以镇压叛乱。

真宗朝决定从东南地方调集禁军增援。其中,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六路地方禁军和骑兵,共一万余人,奔赴宜州,展开了为期三年的反叛平定战争。

这次战争不仅成功平定了叛乱,也显示了真宗朝东南禁军的战斗力,从而为今后更加强大的禁军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仁宗朝东南地方禁军的遍置及整顿:以“宣毅”为例

在真宗朝期间,东南地区的禁军主要由各地降卒和新兵组成,实力较弱。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真宗朝对东南地方禁军进行了调整,包括增兵、改革军制等方面的措施,以提升其实力和作战效能。

在此基础上,庆历年间东南“宣毅”禁军的组建成为了重要的举措。这一禁军以精兵为主,兵力达到了10万以上,成为了当时东南地区的主力军之一。然而,对于“宣毅”禁军的建置原因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一种说法是:“王伦叛而东南有‘宣毅’”,即“宣毅”禁军是为了应对王伦叛乱而建立的。但也有学者认为,庆历年间建置“宣毅”禁军的实际原因是为了弥补东南地区防务的空缺,保障当地的社会稳定。

尽管“宣毅”禁军在建置初期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在军纪方面,“宣毅”禁军的纪律性较差,军队的整体素质下降;

在指挥体系方面,由于多个部门和地方政府参与,决策难以协调,影响了军队的作战效率。这些弊病最终导致了“惟宣毅最多最不精”的评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庆历以来对“宣毅”禁军进行了整顿。在军纪方面,对军队的素质和纪律进行了加强和教育。

在军队的管理和组织方面,将禁军和地方军队分开管理,并且禁军驻地从州县移到省府,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调配。同时,为了增强禁军的战斗力,对军队进行了编制和装备的改革。

禁军由原来的五营扩编为十营,每营都配备了骑兵、步兵和弓弩手,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军队的装备也得到了改善,使用更为精良的武器和装备,包括强弓、精铁、板甲等。

整顿以后,宣毅禁军的素质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在平定侬智高的起义、镇压吴越的叛乱等战役中表现出色,成为东南地区的主要守卫军。同时,这次整顿也为东南地区禁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之后的禁军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五、“东南稍有备”:皇祐以来东南禁军之制的初步成型

东南地方统兵体制存在着“政出多门”、“事权不专”的缺陷。这一缺陷导致了东南禁军在作战时缺乏统一的指挥,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战效能。

其次,统兵体制缺陷对东南禁军作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侬智高事变中,东南禁军面对这场规模庞大的起义,缺乏有效的指挥和协调,最终未能顺利平定。

然而,在皇祐以来,东南统兵体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通过庆历年间“宣毅”禁军的广泛募置,东南禁军驻地范围有限、仅于要害处“量屯禁兵”的问题得以初步解决。同时,东南地方禁军逐渐取代来自其他地区的屯驻、驻泊禁军成为守御东南的主力部队。

在此基础上,皇祐以来东南地方禁军得到了大规模的增置与改善。在东南地区,禁军逐步实现了从“南方久不识兵”到“东南稍有备”的转变。皇祐以后,宋廷对东南、尤其是广南西路的统兵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东南地方禁军建置展开了新一轮的改革。

总的来说,东南禁军之制在北宋中前期的演进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问题,但在皇祐以来得到了初步成型。这一成型得益于对统兵体制的改善和对地方禁军的增置与改善。东南地方禁军之制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维护当地社会的稳定,还有助于北宋政权的巩固。

参考文献:

赖柳屹. (2020). 北宋中前期东南诸路禁军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补充,地方,禁军,太宗,诸路,太祖,问题,军事制度,精锐,发展,知识科普,禁军,宜州,太宗朝,禁兵,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补充,地方,禁军,太宗,诸路,太祖,问题,军事制度,精锐,发展,知识科普,禁军,宜州,太宗朝,禁兵,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补充,地方,禁军,太宗,诸路,太祖,问题,军事制度,精锐,发展,知识科普,禁军,宜州,太宗朝,禁兵,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