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柴荣到柴宗训,父子都忌惮赵匡胤,为何还是给了他最高军权?

从柴荣到柴宗训,父子都忌惮赵匡胤,为何还是给了他最高军权?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不费吹灰之力,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随后建立了大宋。看上去,赵匡胤这个皇位得来全不费功夫,但实际上,赵匡胤称帝的难度也不亚于李渊的太原起兵。

在历史的洪流中把握崛起的机会

赵匡胤生逢乱世,乱到什么程度,五代十国恐怕至今也有不少人搞不懂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匡胤就成长在五代十国的尾巴上。

五代十国是“安史之乱”以来政治形势的极端化发展,刀光剑影,群雄逐鹿、腥风血雨、人人自危,那是一个军阀横行的时代,谁掌握了军权,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进而黄袍加身,可以说,改朝换代在那时如同家常便饭。

五代十国大多数的政权都是军阀控制着,他们对国计民生漠不关心,皇权天授这一封建王国的传统概念遭到严重破坏,也使得这些政权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严肃和尊严。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我们在时代中前行,时代也在寻找着掌舵人。

赵匡胤生于官宦世家,父亲赵弘殷虽然是个将军,但在那个时代下,将军的含金量并不高,但是对于赵匡胤的成长和见识却是很有帮助。

老呆在家里喊成功的人,基本没有成功的机会,要想成功,还是得走出去多转转。赵匡胤长到二十岁后,就离家出走了,虽有受环境的影响,但他这一走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契机。

经过两年的流浪生活之后,他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加入了郭威的大军。当时的郭威已是后汉枢密使,掌管着全国兵权,又赶上节度使们起来造反,后汉末代皇帝刘承佑请郭威出马镇压。

郭威趁机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军力。赵匡胤就在此时加入了郭威大军,在郭威帐下迅速成长起来,他的英勇表现,也成功引起了郭威的注意。

刘承佑自打继位后,就对郭威等有功大将十分忌惮,时刻防备他们造反,毕竟在那个年月,造反是经常发生的事。于是,刘承佑便与亲信李业密谋诛杀郭威等人,企图将前朝旧将一网打尽。

但此时的郭威已不是鸡肋,他完全拥有与刘承佑抗衡的资本。于是,经过一番厮杀之后,广顺元年,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史称后周。

可以说,赵匡胤见证了后周皇帝的诞生,郭威称帝一波三折,安排周密,充分说明驾驭五代时的骄兵悍将并非易事,兵将之间相互利用又相互制约,因此在五代十国频繁上演黄袍加身的戏码。

但是如何在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赵匡胤来说,则是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难题。无论如何,这对他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他日后黄袍加身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由于在建立后周中的突出表现,赵匡胤也被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军官。如果说郭威是赵匡胤的师傅,那么郭威的继任者柴荣,则可以说是他的贵人。

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驾崩后,晋王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开始执掌禁军,从此飞黄腾达,在权力的路上越走越远。

和平演变的关键性因素

说起赵匡胤与柴荣的关系并不简单,他们也有着类似桃园三结义般的兄弟情谊。赵匡胤在流浪时就结识了柴荣,并与柴荣、郑恩三人在关帝庙结为异姓兄弟,所以说,交对朋友走对路,这是人生成功的必备条件。

后周广顺三年,柴荣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赵匡胤便到了柴荣手下,担任汴梁府马直军使。这个官职本身不高,但在皇储身边当差,进入朝廷的权力中心,参与机要,这给了赵匡胤至关重要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很快成为柴荣的左膀右臂。

柴荣当政时期的国力强盛,离不开郭威时期的改革。郭威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整顿吏治,招抚流民,治理河患,灌溉良田,减轻压迫和剥削,为统一战争做足了准备。

在治理国家方面,郭威的能力不弱,但他为人谦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动来改变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形象,取得了良好效果。

周太祖死后,年富力强的周世宗继位,赵匡胤作为周世宗的有力支持者,开始进入皇权政治的核心,赵家在禁军中的影响力也如日中天。

二十八岁时,赵匡胤随周世宗亲征,大战高平,立下奇功。战后论功行赏,赵匡胤越级提拔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柴荣令赵匡胤整顿禁军,老赵利用整顿之机,打造出自己的班底。他将手下亲

信郭延斌、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人安插在殿前司各军中担任中下层将领。

同时,他又尽心结交了禁军的高级将佐,一有空就找人喝酒打牌,不论年龄大小,他都倾心以待。于是就有了传说中的“义社十兄弟”,即赵匡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此时的赵匡胤已经在一步步实施他的计划了,想当年郭威也曾经搞了一个“结拜十兄弟”,而如今赵匡胤也搞了个“义社十兄弟”,这绝不是巧合。

除了义社十兄弟,还有禁军同级将领慕容延钊、韩令坤、张令铎、高怀德、赵彦徽等人。

有人说,此时的赵匡胤培植自己的势力绝不是为了造反,但至少已为自己将来造反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吧。

通过这次禁军整顿,赵匡胤不仅打造了一支自己亲信的人马,而且还得到了柴荣的褒奖。之后柴荣还邀赵匡胤一起商讨了“西征东讨北伐”的计划,准备实现统一全国的宏伟事业。

由此,我们看到赵匡胤成攻造反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其一,对下培植起了自己的亲信队伍,也就是获得了人才,为日后起事打下基础。其二:深得柴荣的信任,借着核心权力的东风,立下赫赫战功,收获了名誉和威望。

赵匡胤黄袍加身,为何柴宗训不反抗?

后周显德三年,赵匡胤被晋升为节度使,五代以来,不少野心人物都是通过节度使这个阶梯成为天子的,但赵匡胤的飞黄腾达,与周世宗的远大志向密不可分。

柴荣自即位以来,可以说像只小蜜蜂一样,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四处开疆拓土,后周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使命感扭转了五代历史的方向。

赵匡胤在柴荣的指挥下,在多次南征的战役中步步高升。通过三次南征,他不仅收获了胜利与声望,而且结识了一批文人雅士,比如赵普、王仁赡等,此二人后来分别成了大宋帝国的宰相和副宰相,可以说完善了他的造反团队。

有了文士的辅佐,赵匡胤的政治眼光得到了提升,也开始引发了柴荣的注意。有人向柴荣投诉他,趁着攻城私藏了很多宝物,于是,柴荣真的去搜了他的家,结果搜出数千卷书。

此后,柴荣继续重用赵匡胤。柴荣一直有北伐收回幽云十六州的愿望,但造化弄人,北伐未成,他就病死了。

在生病期间,他做了一个安排,下诏免去了姐夫张永德的点检一职,改由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担心姐夫在禁军内外党羽众多,可能在将来危及儿子的帝位,而赵匡胤是寒门行伍出身,理论上讲没有篡位的可能。

柴荣刚去掉一块心病,他最倚重的后周重臣枢密使王朴却猝然离世了。王朴在后周的地位,犹如诸葛亮,有谋略善雄辩,每次出征,柴荣都让王朴坐镇后方。如果王朴不死,赵匡胤很可能无法轻易黄袍加身。

此时的柴荣已感知到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开始为儿子继位做准备。柴荣有七子,但年长的三子都死于后汉隐帝之手,此时最大的儿子也才七岁,就是柴宗训,也只能册立他为皇位继承人。

四子柴宗训获封梁王,五子柴宗让为燕王,之后还册立了新皇后,是原皇后符氏的妹妹。柴荣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可以由符皇后垂帘听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外戚符彦卿的力量,巩固皇位。

柴荣选定的托孤大臣是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三相并掌军政大权,辅佐幼主,并且由他们兼任枢密之职,以此制衡武人。

对于手握重兵的武将,柴荣除了忌惮姐夫张永德之外,对赵匡胤也不是没有怀疑,对于赵匡胤所任的都点检一职,进行了分权,赵匡胤只统领禁军,军令事务则由韩通裁决。

柴荣对身后事做了周密安排之后,在一天晚上去世了,时年三十九岁。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却英年早逝,他的去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憾事。后周在短短的几年里,依靠郭威和世宗柴荣两代明君的励精图治,积累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两代雄主的治世抱负、思维与行事,也极大的影响了赵匡胤,可以说,柴荣的事业为北宋的天下一统开启了征程。

柴荣死后,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敏锐的感觉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身上,甚至有人提仪要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

此时的赵匡胤确实没闲着,在周世宗去世后半年时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不论是殿前司系统,还是侍卫系统,均由赵匡胤的人占据了。

但赵匡胤并不着急当皇帝,他在等待一个时机,很快这个时机就来了。后周显德七年,在赵的示意下,朝廷收到一份战报,说北汉与辽国结成了联盟,正在向北周进发,情况十分危急,请求朝廷出兵御敌。

大臣们不辨真假,认为最得力的战将非赵匡胤莫属,而赵匡胤趁此机会,要求范质给他最高军权,以至于可以调动全国兵马。之后赵匡胤接受任命,开始调兵遣将。

最高军事指挥人韩通,曾经想过要诛杀赵匡胤,但考虑到大局,又担心枉杀主将,到时局势难以收拾。后汉隐帝就是因为无罪要杀郭威,最终逼反了郭。在三位辅政宰相中,王溥已经倒向赵匡胤,所以他们对于处理赵匡胤的问题上,意见也不统一。

一切局势都在赵匡胤一方的掌握之中,大军一出城,历史就改写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并开始着手考虑如何接手后周的江山。

对于后周接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后,三位宰相才知道上了赵匡胤的当,一时君臣愕然,不知所措。年轻的符太后除了抱怨三位顾命大臣,哭天抹泪之外,也拿不出什么办法。

魏仁浦不甘心后周就这样被颠覆,他组织了一部分朝臣进行反抗,但势单力薄,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韩通倒是手握兵权,见几位宰相无能为力,于是想到了抓捕赵匡胤的家人,以此作为筹码与赵谈判。

但老赵早有安排了,怎么可能让家人受苦。在赵匡胤回京城的路上,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有力的反抗,唯一的流血事件也是出在韩通身上。韩通曾是后汉的高官,他虽忠于后周,但也曾判于汉。五代时期,改朝换代实在是一件平常事,韩通也真是失算。

回京之后,三位宰相见状,无力改变,也只能认赵为新君。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赵匡胤很注意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内并没有出现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赵匡胤也因此得到了大小官吏的支持。

当然也有不服的,如昭义节度使李筠,以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后期这两位也的确起来造北宋的反,不过都被宋太祖平定了。

陈桥驿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赵匡胤几乎是兵不刃血地完成了改朝换代,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一般认为,这都是赵匡胤兵权和实力并重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这些绝对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成功,至于以什么样的的方式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赵匡胤将大事化于无形,这本身也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手段。

综上所述,通过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简略过程,我们也看到了后周柴宗训及皇族为什么不反抗的原因:

其一,兵权被夺,后周的重要系统都赵匡胤所掌控。

其二,没有可以与赵抗衡的高级将领,赵匡胤军功显赫,在军中的威望与声誉无人能比。

其三,赵匡胤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政治远见。在兵变之际,他严饬军纪,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开封城内的安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后周,兄弟,柴荣,成功,父子,禁军,赵匡胤,郭威,柴宗训,周世宗,消息资讯,柴荣,韩通,赵匡胤,郭威,周世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后周,兄弟,柴荣,成功,父子,禁军,赵匡胤,郭威,柴宗训,周世宗,消息资讯,柴荣,韩通,赵匡胤,郭威,周世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后周,兄弟,柴荣,成功,父子,禁军,赵匡胤,郭威,柴宗训,周世宗,消息资讯,柴荣,韩通,赵匡胤,郭威,周世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