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世人又称之为包青天,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大清官。北宋时,包拯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御史中丞、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为官清廉,断案无数,敢于犯言直谏,在得到了很高声望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受到多次攻讦。看过电视剧《包青天》的都知道,包拯做事的时候,不仅不怕得罪王公大臣,甚至对皇帝也毫不客气。包拯一生铁面无私,为何能26年升迁27次?只因从不得罪这类人!
只是包拯28岁才考上了进士,本来可以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因父母年迈的缘故就近在安徽和县做了一个监管税收的小吏,直到38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守完丧期,才正式接受朝廷的任命做了安徽知县。上任之后勤勉治理,功绩卓著,四年后就升为了端州知府。当时的端州是砚台的制造圣地,多种精美绝伦的砚台都出自砚台,宋朝文人墨客很多,显贵达人也十分爱好此物,就连皇室每年都让端州进贡一定数额的砚台。
他一生为官26年居然升迁了27次,是名副其实的官场“常青树”。包拯的这种经历,不仅在北宋时期极其罕见,就在中国历史上也十分稀有。据记载,包拯是天圣五年的进士出身,同一批次提干为官的一共有1400多人。这些人中,后来仅做到宰相的就有2人,做到封疆大吏的就有7人,其他各个部门的高官更是数不胜数。在当时,这1400多人几乎都视彼此为同一阵营,相互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和互动,势力十分庞大。而包拯也十分注重与这些同年沟通交往。
天圣五年的进士总共录取了1418人,这些人中,出现了这么多高官,在大宋一朝是极为罕见的。尤其是,出现了一甲前三名同为宰执的局面,在当时前所未有。这一届科举出现的人才多,直接导致了包拯有机会获得“同年”的帮助。这种同窗的友谊在当时也是极为宝贵的,就像现在的大学同学,如果在一个公司里面都是你的大学同学,你做事肯定非常方便了。这就是包拯为官的技巧和他聪明的官场运作。尽管他是一位清官,但是实现清官志向的手段也是比较灵活和世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