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来苏轼,几乎人人都能背出几句他写的诗来,但要说起苏辙,大多数人或许只了解他是苏轼的弟弟,并且也是一个大才子,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人!
学霸的“特权”——皇帝为其推迟考试时间
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的苏辙,从小深受父亲苏洵和哥哥苏轼的影响,一直希望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抱负。
嘉祐二年,18岁的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参加了当年的会试,结果不出所料,二人都名列前茅,苏辙更是名列五甲。
可惜天不遂人愿,同年四月,兄弟俩的母亲程氏去世。兄弟俩只能返回家乡为母守丧。
直到嘉佑五年,兄弟二人才回到京城,继续求官之旅。
当年要举办的是制科考试,所谓制科考试——必须由“德高望重之人”推荐才能参加,相当于如今要想上美国名牌大学需要推荐人一样,并且考试的难度远远大于科举考试的难度。
苏辙和苏轼把自己的“投名状”寄给了龙图阁直学士杨畋。
杨畋仔细阅读了二人的“投名状”。
他感叹道:“这兄弟俩还真是名副其实呢!”杨畋欣然答应作为他们的推荐人。
制科考试开始之际,苏辙突然生病了,一时间竟然卧床不起。
当朝宰相韩琦也十分看好兄弟俩,了解到这一情况,直接面圣。
韩琦请求道:“在这次考试中,苏轼苏辙两兄弟最被看好,只是最近苏辙突然生病,无法按时参加考试,恳请圣上能破一次例,推迟考试。”
当朝皇帝宋仁宗,思考了一下,说道:“考试的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选出人才来!”
就这样,当年的考试就因为苏辙一个人推迟了。
考试从8月推到了9月,苏辙的身体也养好了,一切准备就绪。
大骂皇帝,自认为高中无望
兄弟二人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杀”进殿试!
苏轼苏辙一起走进了大殿,环顾着金碧辉煌的建筑,心中好不震撼!
主考官欧阳修把诸位考生的注意力都拉了回来,宣布道:“殿试的题目是在三柱香的时间里,完成以“御试制科策”为题的文章。”
欧阳修话音刚落,一旁的宫人就点燃了第一炷香。
苏辙不以为意,思量了片刻,便下笔了。
只见他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文章。
走出宫殿,苏轼十分自信地说:“这个题目对咱们来说实在是太过平常了。”
苏辙却没说话,苏轼觉得有些不对劲,连忙问道:“你怎么啦?”
苏辙叹了口气,无奈地说:“我不能和哥哥一起上高中啦,实在对不起父亲和哥哥。”
苏轼大惊失色。
另类考卷,引起争议
第二天,评卷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考官胡宿猛地拍桌子站了起来,嘴里念念有词:“大胆苏辙,竟敢诽谤圣上!”
另一名考官司马光连忙看了看苏辙的考卷。
苏辙在文章中从治理朝政和私生活两方面批评了宋仁宗。
治理朝政:苏辙写道,自从20年前,大宋与西夏结束战争后,宋仁宗就放松了警惕,养成了一种“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的心态;庆历年,宋仁宗劝课农桑、兴办学校,后来又派使者巡视天下,这些行为都只是“面子工程”,只不过想名垂千古。
在私生活方面,苏辙更是“毫不吝啬”:“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无度”这是他的原话。
不仅如此,苏辙还列举了6个遗臭万年的昏君——夏朝的太康、商朝的祖甲、西周的穆王,以及汉成帝、唐穆宗、唐恭宗,这差不多就是把宋仁宗和这些昏君归为一类。另外,还说宋仁宗挥霍无度,奢侈至极。
片刻之后,司马光大笑着说:“这篇文章极佳,应该被评为上等才是!”
一时间两位考官意见不一,另一位考官范镇出来打圆场道:“不然这样吧,把他评为四等,不算好,但也不至于他的才华被埋没。”
站在一旁的三司使蔡襄,看准时机,说:“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
大意是:我看到这篇文章,也很愧疚,这些话就连我一个三司使都不敢说,苏辙勇气可嘉。
不料,胡宿铮得跟头驴样,死活不同意。
大家只好把这篇充满争议的文章,呈给宋仁宗本人。
考官们心中都在打鼓,害怕龙颜大怒,殃及到自己。
仁宗宽容大度,名流千古
宋仁宗正在看文章,在场的人屏气凝神,大殿里安静得连根针掉都听得见。
宋仁宗一直沉默不语,胡宿稳不住了。
他上前说道:“刁民苏辙,道听途说的事,竟然胡言乱语到了朝堂之上!”
不料,仁宗不以为然地说:“诶,爱卿,看事情不要只看一面。虽然他的文章有些夸张,但是也提醒了我,同时,也证明了苏辙是一个敢于直言的人,这不正是朝廷需要的人吗!”
其他考官都松口气,心中很是敬佩皇帝的宽容大度。
在揭榜之日,苏辙并不抱有希望,只是陪着哥哥来看成绩。
兄弟俩来到放榜之地,苏辙故作轻松地说:“哥哥,我就不去看了,我在这等你。”
苏轼对自己对弟弟也无可奈何,叹了口气,自己去看榜了。
正在苏辙惆怅之际,哥哥高兴地跑过来,喊道:“中了中了!”
苏辙面不改色地说:“恭喜哥哥高中!”
哥哥解释说:“你也中了!”
苏辙急忙跑过去看榜,竟然中了三等!
虽然不如哥哥的“上等”,但是这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有了这件事,苏辙的名声在官员中可算传开了!
不久,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正式步入官场。
要知道的是,之后的苏辙可就遇不到这么好脾气的皇帝了。
1094年,宋哲宗推行变法。这个“不识好歹”的苏辙立马上书,反对变法。
宋哲宗可不吃他这一套,直接把他从朝廷贬到了偏远之地。
由此看来,宋仁宗还真是一个宽宏大度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