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环比下滑2.7个百分点至49.2,重新跌回收缩区间,有点超出市场预期,因为外界认为经济还是在弱复苏的。从分项数据来看,制造业供需两端均出现回落。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与在手订单指数分别为50.2、48.8、47.6和46.8,分别环比回落4.4、4.8、2.8和2.1个百分点。
须注意的是,4月气温升高,工业进入淡季,2017-2021年同期制造业PMI环比平均下降0.6%。但今年回落幅度高于季节性均值。那么,制造业PMI为何会出现超季节性回落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与内地经济“脉冲式”反弹回落有关。一季度在积压订单的支撑下,经济出现了“脉冲式”修复,二季度以来,需求释放从“爆发式”转入正常轨道,经济修复的速度也就放缓了。
二是与出口节奏相关。中国制造业中大部分行业都与出口相关性较高,虽然3月出口好于预期,但不排除有前期因疫情和春节积压订单的释放效应,当前期积压订单支撑减弱后,海外需求又确实是在下降了,新增动能也就不足了。
三是内需不足。正如4月政治局会议指出的“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此前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是明显回暖的地产销售,黑色金属等相关行业相应地提前进行补库,而3月地产投资增速放缓,4月以来房屋销售增速回落,房地产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PMI数据也显示房地产业和建安装饰新订单指数均在荣枯线以下。地产施工低迷进一步带动行业预期走弱。
在内外需均回落的情况下,又因前期对复苏预期太乐观补了不少库存,导致制造业企业现在不得不去库存。从数据看,采购量指数回落4.4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回落0.1个百分点。去库过程会抑制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价格,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分别下滑4.5和3.7个百分点,均落到荣枯线以下。
不过,大家也不用过于悲观,PMI数据也有两个亮点:
一方面是装备制造业PMI仍高于临界点,为50.1,其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1.0,延续扩张态势。这背后更多反映出电气机械设备、新能源车等优势产业继续维持着高景气度。
另一方面是市场预期保持稳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7,仅回落了0.8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景气区间,说明当前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态度还是比较乐观。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服务类消费成为亮点
建筑业指数连续三个月位于高景气区间,其中新订单指数较3月回升3.3个百分点至53.5,建筑业持续较快扩张。受益于稳增长政策下专项债前置,基建持续发力,重大工程密集开工有序推进,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高于70。
服务业恢复性增长仍是支撑。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1,连续四个月位于景气区间。从行业看,一类是线下接触性服务业,统计局指出与居民出行和消费密切相关的交运、住宿和文娱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位于60以上的高景气区间。另一类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云平台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信息服务业继续保持活跃,电信运营、互联网及软件技术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在57以上,这意味着新动能行业随着技术更新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加快增长。
作为防疫举措优化以及春节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今年“五一”中国旅游消费市场迎来了全面复苏,居民出行意愿强烈,消费热情高涨,消费市场大幅升温。在今年的经济复苏中,消费特别是服务类消费将是最亮眼的一笔。消费景气度提高可以带动中低收入群体稳定就业,提高收入,改善预期,提高风险偏好,增加消费,进一步带动更多需求。这也是政治局会议所强调的“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的深层含义。
总结一下,PMI数据反映出经济复苏依旧存在结构分化,即建筑业(基建)强、服务业强,而制造业弱。经济反弹回落并不意味着停止复苏,仅是指经济增长步入了正常轨道,后续仍需要着力于恢复和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持续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