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和秦桧之间的恩恩怨怨,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了如指掌,如果不是秦桧的谗言诬陷,岳飞不会被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宋朝的历史走向可能就会因此改写。
在当时的宋朝朝堂,大臣们主要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岳飞自然是主战派的阵营,秦桧等人则是主和派,彼此之间斗争十分激烈。
除了岳飞外,主战派还有一员大将,此人便是韩世忠,秦桧对他同样是恨之入骨,多次想除之而后快。
但韩世忠并没有被秦桧陷害致死,为何秦桧敢陷害岳飞,却不能将韩世忠拉下马?
事实上,秦桧并不是没有陷害过韩世忠,但是宋高宗和韩世忠的关系十分特殊,让赵构下不去毒手,韩世忠也得以保全性命。
这是因为韩世忠早年曾经为赵构立下过三件大功,这三件大功概括而言分别是:劝进之功、解围之功、救驾之功,这三件功劳中的每一件都可以让赵构对韩世忠礼遇有加,更别提将其治罪处死了。
首先是劝进之功,我们都知道赵构登上皇位,是在金人入侵俘虏徽钦二帝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二帝被金人俘虏后,宋朝群龙无主,险些就此亡国。
在这种情形下,韩世忠等大将为了延续国祚,领兵来到济州,向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进言,劝他登基为帝。
原本赵构是没有称帝的打算的,但是在宋朝宗室几乎完全被金人掳走,国家面临危难之时,他必须扛起这份责任,韩世忠的到来,给了赵构足够的底气,从而建立起南宋政权。
第二件功劳是解围之功,此事同样发生在济州,当时韩世忠领兵来到济州后不久,金人就派兵将这里包围的水泄不通,并且每日发起攻城,意图俘获赵构。
面临金人的包围,也是韩世忠挺身而出,带领宋军将士顽强作战,先后多次击退金人的攻城。
到了后来又面对支援而来的数万金军,韩世忠仍毫不畏惧,甚至提刀上马,单骑深入挥刀斩下金兵首级数十具,杀得金兵溃不成军。
在韩世忠率军抵抗下,金人最终被迫退去,赵构也得以免遭被俘之苦。此战影响甚大,如果赵构在这里被金人俘获,那么南宋很可能就不会存在,后面的历史也会随之改变。
济州之战过后,赵构在韩世忠的帮助下彻底站稳了脚跟,得以在建康成立南宋朝廷,使得宋朝没有就此亡国。
第三件功劳是救驾之功,此事发生在赵构登基称帝后。当时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意图逼迫赵构退位,转而拥立年仅三岁的太子登基,苗刘二人此举,无疑是想拥立幼帝,将权利把控在自己手中。
韩世忠得知后,立刻引兵前来救驾,并与苗、刘叛军交战,最终成功击败二人,使得赵构没有失去皇位。
在古代,救驾绝对是大功一件,甚至还有着“功高莫过于救驾”之说,这是因为一旦反贼成功,那么皇帝很有可能会被杀死,所以说救驾可以称得上是救命。
这三件功劳使得赵构对韩世忠感激在心,对他委以重任,韩世忠也因此在高宗一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只要韩世忠此后不行谋反之举,基本可以确定他在高宗一朝稳如泰山。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秦桧就算想要陷害韩世忠,是怎么也过不了赵构这一关的,更何况韩世忠是懂得自保之策的。
韩世忠能够保全其身,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懂得自保。当朝堂之上的主和派占据绝对的上风时,韩世忠意识到大势已定,任凭他们如何据理力争也无济于事时,便主动向赵构请辞,及时退出了宋朝的政治舞台。
此外,韩世忠还精通“自污”之法,不惜将自己的名声破坏,只为能够保全身家性命,这些都帮助他全身而退。
当秦桧诬陷他的时候,韩世忠第一时间面见高宗,声泪俱下地动之以理,还露出身上的伤痕,赵构念及旧情和他的功劳,最终没有下得去手,而是准许其全身而退,从此远离朝堂。
退出政治舞台后,韩世忠自号“清凉居士”,此后闭门谢客口不谈兵,终日以出游为乐,带一两仆人,畅游西湖美景。
韩世忠晚年时虽然远离朝堂,但是赵构并没有忘记他,多次召集韩世忠及其家眷入宫赐宴,并以宝马名剑相赠。
就这几方面看来,秦桧没有将韩世忠拉下马,主要是因为对于赵构而言,韩世忠的存在太过特殊,他多次立下不世之功,使得赵构不能将其“治罪”。
南宋建立之初,国家尚不稳定,韩世忠作为一名在军中和朝堂上均颇有威望之人,如果赵构轻易动了他,必定会引起震动,不利于国家稳定。
而秦桧之所以能够成功陷害岳飞,使得赵构将其召回,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岳飞是要在击败金兵后,迎回徽钦二帝的,这让赵构作何感想?如果二帝回归,那赵构这个皇帝还能不能继续当?
就好比明朝时期,“大明战神”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获后,朱祁钰登基为帝,一年后朱祁镇回归,八年之后爆发夺门之变,朱祁钰被赶下台,英宗得以复辟。
而朱祁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被以亲王礼下葬,甚至就连陵墓都不在十三陵内。
可以想一想如果徽钦二帝回归,赵构很有可能会下台,丢失来之不易的皇帝宝座。这或许才是赵构真正想召回岳飞的原因,毕竟谁能够抵挡得住皇权的诱惑?
而韩世忠并非如此,如果他也打着迎回二帝的旗号的话,那他就很有可能没有机会游西湖了。
韩世忠晚年退出政治舞台,不再参与政事,这是他在看透了朝堂和天下大势后,所做出的无奈之举。
有时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是韩世忠,在那个佞臣当道的乱世里,能否做到保全性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