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的灭亡无疑是一件引人唏嘘感慨的事情。对于明朝的灭亡,其中有着相当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所能责怪和追究的也绝非仅仅是个人。
但是,“明朝始亡于嘉靖”这一观点却在清朝时被提出,并且在之后广泛流传。虽然从直接的灭亡来看,崇祯才是真正的亡国之君,但如果从明朝衰微的整个过程和源头来看,嘉靖皇帝似乎又需要背负上一定责任,这句话也因此就显得颇具道理了。
一、嘉靖皇帝加剧了明朝社会的崩溃
1、明朝面临着极大的军事压力
当时间来到嘉靖即位之时,其实整个明朝已经进入一种中年落幕的阶段,是否能够再焕发出一种新的活力,实在是一件难以预测的事情。而在嘉靖在位之时,这种社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在军事上,由于卫所制度本身设计得不合理,这导致卫所制度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呈现出逐渐崩溃的局面,不仅卫所内的士兵普遍出现消极厌战、战斗力低下、军心涣散的情况,整个社会更是对士兵怀有一种歧视鄙夷的情绪,这自然导致兵源的数量难以补上。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贪污横行的黑暗政治下,士兵们本就寥寥无几的财产也一并被剥夺而去,再度加重了明朝在军事层面的崩溃。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外部所面临的军事压力却变得越来越重。当时,蒙古鞑靼部在俺答汗的领导下日益强盛,不断对明朝的北部边疆地区发起进攻,并且采取武力强迫的方式要求嘉靖皇帝开放边境贸易。虽然嘉靖皇帝起初对于这一要求严词拒绝,但在鞑靼部的进攻下,他最终还是被迫同意了这一要求,而这也反映出明朝在军事层面的崩坏。
另外,早在鞑靼部发起对明朝的进攻之前,明朝的北部边境地区便多次爆发兵变的事件,如嘉靖三年爆发的大同兵变,嘉靖十四年爆发的辽东兵变以及之后不久便爆发的广宁兵乱,也都反映出明朝在军事上堕落与腐化,这也是其面对鞑靼军队显得不堪一击的重要原因。
而在南方,明朝军队的表现也同样是不堪入目。从明朝建立初期开始,整个明朝便实行了相当严厉的海禁政策,用以防卫沿海倭寇的进攻。但是,这一政策最后不仅没有起到保卫沿海居民安全的作用,反倒因为剥夺了这些居民的日常生计,而导致他们被迫走上海盗的道路,最后使沿海倭寇问题越来越重。
在卫所制度同样废弛的情况下,来自日本的一支仅仅几十人的劫掠团,竟然能够在浙江、安徽、江苏三个地方内肆意流窜,这充分说明了南方地区在军事上的孱弱不堪。也因此,纵观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南倭北虏成为了两大军事外患,极大威胁着明朝的边境安全。
2、明朝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得到激化
对于嘉靖皇帝,人们往往有另外一个称呼,那便是道长,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他对于道教的过分狂热。由于觉察到嘉靖皇帝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这些道士们便投其所好,对其大加推崇,同时实施各种诈骗手段来获取来自嘉靖皇帝的赏赐,无论是各种直接的金银珠宝,还是诸多庙宇楼阁的修建,抑或是高官厚禄的封赏,都使明朝政府浪费了大量财政。
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道士的欺上媚下,导致当时的明朝朝政也陷入一种腐败不堪的局面,只会谗言的道士们往往身居高位,真正有学识且一心为民的官员则遭到打压乃至贬斥,“古今献诗颂圣者……惟世宗朝最为繁夥”。
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员的升迁不再是取决于政绩的好坏,而是对于道教的虔诚与否和对于嘉靖皇帝拍马屁的精彩程度。而那些道士由于自身并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在政治上面也可谓是一窍不通,最后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除了能够让整个政局显得更加黑暗之外,一点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好处都没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嘉靖皇帝对于道教的过分狂热,导致他对于宫女实施了堪称残酷的手段,最后引发了几乎将他杀死的壬寅宫变。但这件事过后,他不仅没有反思自己之前所作行为的过错,反倒是变本加厉地崇尚道教,真可谓只能说一句死性不改,“皆羽衣黄冠,诵法符咒,无间昼夜寒暑。”
另外,为了更好地掌控朝政,实现大臣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所谓的平衡以及稳固自己的统治,嘉靖皇帝在政治上也实施了一系列操纵人心的手段。对于严嵩这一贪官,嘉靖皇帝其实深知他的所作所为,也知道他并非一个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
但是,严嵩也正是知道自己的地位与权势尽数来自于嘉靖皇帝,因此对其可谓是充满了绝对的忠心。因此,严嵩便成为了一个帮助嘉靖皇帝肆意敛财以帮助其享乐,而又可以制衡百官、保障其稳固统治的最好工具。
虽然最后嘉靖皇帝将严嵩杀害,但其对于朝政的损害已经造成,对于整个明朝的政治风气也发挥了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这些也都可以说是嘉靖皇帝的过错。
二、嘉靖皇帝绝非明朝灭亡的所有因素
1、明朝的灭亡具有相当程度的局限性
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农业在中国社会当中一直占据着堪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因此,纵观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保障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执政任务,而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则基本都会被认定为昏君。
然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颇为低下的古代,农民在社会当中却始终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一方面,在古代的政治体制下,农民天生就是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对立的。也就是说,皇帝以及一种官僚阶级的奢侈生活是建立在剥削与压迫农民的基础之上,这就注定农民难以在那种政治体制下过上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由于科学及水平的落后,古代农民尤其是数量最为巨大的自耕农,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往往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即便是在政治清明的年代,碰到自然灾害,也依然只能是颗粒无收,一整年的辛苦都走向白费。无可奈何之下,他们要么啸聚山林,成为为祸一方的盗贼,要么将土地贩卖给地主豪强,自己也成为为其一辈子打工的佃农。
因此,就算是再英明神武的皇帝,也无法完全抑制土地兼并,只能是将其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程度之内,明朝作为封建王朝当中的一员,自然也不会例外,而嘉靖既是这一过程中的受害者,也是加剧这一过程的推动者,并不能将所有的错误都推到他身上。
2、嘉靖在其统治的前中期也曾有所行动
从继位的法理性上来看,其实嘉靖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足的。作为明朝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性的皇帝,明武宗在去世后并未留下子嗣,这才使嘉靖作为他的堂弟,被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拥立为帝。
但是,也正是由于继位时候的法理性不足,使得嘉靖帝在初期大有被杨廷和等人掌控的趋势。如果杨廷和等人成功,那么明朝朝政也必然会陷入一种更为剧烈的动荡之中。然而,在嘉靖帝的全力抗争之下,他终于还是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胜利,成功将自己的生父追谥为皇帝,也对杨廷和等人造成了打压,有效维护了明朝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为自己之后的政策实施奠定了基础。
而在掌握朝政、真正成为具有实权的皇帝之后,嘉靖帝则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措施。在嘉靖在位初期,他不仅在政治上实行改革,还对包括杨廷和等人在内的权臣势力进行了有力打击,对于那些贪官污吏也同样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有效整顿了明朝朝纲。
而对于宦官这一扰乱朝政的导火索,他也深以为鉴,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剥夺了宦官的原有权力。在经济上,他则实行仁政,有效维持了明朝时期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活动,也极大缓解了之前社会当中已经相当严重的各类矛盾。可以说,正是在嘉靖帝的统治之下,明朝虽然不能说是盛世,但也已经算是相当和平稳定,这当然是他的巨大功绩。
三、总结
总的来说,“明朝始亡于嘉靖”这一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绝对不能说是完全正确。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嘉靖帝可以说是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他的本职任务,那就是维护自身的统治。
对他来说,无论是励精图治还是任用贪官,其实都不过是他维护自身统治的手段而已。当社会承平日久,社会矛盾与国家的危机被短暂掩饰下去,嘉靖帝便开始从使用前一种方法转移到使用后一种方法,这反倒能够让他生活得更加自在与畅快,这边是他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乃至于恶评如潮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