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多达四百位左右的皇帝。虽然这些皇帝性格不一,政策不一,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都各不相同,但如果细细探究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却能够发现他们不少人之间所存在的不少相似之处,而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便因为自己曾经的造反行为,彼此之间建立起了诸多联系。
即便从时代上来看,这两人之间相隔了七百年的时间,但在维护自己的统治方面,后者却几乎对前者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模仿。
一、两者的行为都具有强烈的篡位性质
1、玄武门之变成为了唐太宗人生的最大污点
作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斗争事件,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不仅深刻改变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命运,更对后面唐朝数百年的发展轨迹造成了巨大影响。随着隋炀帝杨广的继位,本来在隋文帝统治末期就已经逐渐难以压制的社会矛盾,在杨广好大喜功的各种措施下,变得更加剧烈且难以抑制。
最后,在《无向辽东浪死歌》的号召下,山东地区率先爆发反对隋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活动。虽然这场起义最终被隋朝政府镇压,但就如同连锁反应般,在隋朝统治范围内的全国各地也纷纷开始发起反对隋朝的斗争,而以李渊、李世民为代表的唐朝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势力之一。
在李渊这一势力当中,虽然他是绝对的领导人,但从他们起义开始,到最后唐朝打败其他割据势力、完成统一,李世民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参与者。尤其是在军事层面,他更是在唐朝的军队之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极高威信,成为了唐朝政坛极为强大的一股力量。
但是,正所谓功高震主,虽然李世民是李渊的亲生儿子,但在权力面前,李渊还是选择了联合包括太子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等人来对李世民施以打压乃至试图杀死他。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之下,李世民最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唐朝的最高权力、自己即位为帝,而这场动乱也就此成为李世民一生当中无法抹去的污点。
2、靖难之役同样发生于无奈之下
在经过数十年的军事斗争后,朱元璋最终不仅消灭了陈友谅等割据势力,还将元朝逐出中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统治,汉人也因此再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大一统王朝。然而,虽然元朝已经被逐出中原,只能盘踞于漠北一带,但这并不代表元朝就此没有了反抗的力量。
相反,当时被逐出中原的元朝实力仍然相当强大,“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它也因此对明朝的北部边防造成了极为巨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明朝的安全,朱元璋选择将自己的儿子分别分封到不同地区,其中就有被分封到现今山西一带的晋王朱㭎和被分封到现今北京一代的燕王朱棣。
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却改变了明王朝之后数年的政治走向,那便是太子朱标的去世。对朱元璋来说,朱标的去世不仅是一件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心之事,也代表着之前的政治格局在此时也将发生变化。
最后,朱元璋选择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立为太子,并在做出诸多保护性措施后轰然长逝。虽然朱允炆即位初期也改善过明朝的政治环境,但在削藩一事上,他却表现出太多的不成熟,朱棣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自保而不得不选择起兵反抗,这便是靖难之役的发生。
最后的结果大家已经心知肚明,那便是朱棣起兵成功、即位为皇帝,明朝的历史就此得到堪称颠覆性的改写。
二、两者都曾做出过一系列措施为自己正名
1、有关于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曾被刻意修改过
在中国历史上,造反的事情可谓数不胜数,仅仅是成功地便在史书上已经排得满满当当。但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有着如此巨大的名声,主要还是在于这件事的性质实在太过特殊。
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无论是在内政、外交抑或是军事层面,都能够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名列前茅。正所谓人的命树的影,如此伟光正的一个人,竟然干出谋反的事情,自然让人震惊并想要多加探究。
另一方面,李世民造反的对象并非是单纯的皇帝,更是自己的父亲和亲生兄弟。在极度提倡人伦孝道的中国,为本就大逆不道的造反行为,更添上了一层丧尽天良的色彩。因此,虽然李世民的成就如此之高,却依旧洗不白玄武门之变这一污点。
但是,虽然玄武门之变一事的性质极为恶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李世民依然需要做出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挽救与弥补,而修改相关的历史记载就成了最好的方式。为了展现出自己造反的正义性,李世民将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进行了堪称颠覆性的人物描写。
诚然,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这绝不代表李建成等人就是完全的无用之人。相反,他们也曾参加过不少战役,如在西河之役、攻克霍邑中,李建成与李世民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然而,对于这些功劳,唐朝史书中却可谓是只字未提,甚至还将他们在品德方面大加诋毁:“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嗜猎,常与博徒游,故时人称任侠。”
而为了增加即位的法理性和正统性,李世民同样编撰了诸多故事。作为嫡长子,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而李世民即便在之后建立再多功劳,只要李建成本人不犯下大错,那么李渊就不可能做出更换太子的决定。
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下,太子的选定绝不仅仅只是皇帝一人的意愿选择,更是事关整个朝廷政治格局变动的大事。
但是,在相关的唐朝史书中,我们却能够发现诸多有关于李渊早在起兵之处就试图将太子之位传给李世民,而李世民却推辞不受的记载,甚至次数还多达三次。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故事,李世民使自己的人设变得更加单纯无奈起来——这可是李渊要他当皇帝的,他也没办法。
2、朱棣对李世民的行为进行了大量模仿
和李世民一样,朱棣之所以会发动靖难之役,起初只是出于自保的目的。但当靖难之役成功、自己成为皇帝以后,如何对靖难之役进行修饰以增强自身即位的合理性,就变得至关重要。
甚至于虽然朱棣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当中也算是明治之君,但相比于李世民来说,他却仍然要逊色一筹,这就更使其需要为自己的靖难之役正名。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曾经为了修饰玄武门之变而做出的一系列举措,就为朱棣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照。也因此,纵观《奉天靖难记》整书,我们能够发现其中记载的许多事情都与唐朝玄武门之变事件的记载有着相似之处。
对于玄武门之变,朱元璋早在开国初期就将其定性为大逆不道的反叛事件,对于李世民本人也多加批评和嘲讽。然而,当朱棣即位之后,却直接宣扬玄武门之变是在惩恶扬善,在他看来是一种拨乱反正的举动。
同时,朱棣也曾对晋王朱㭎多加诋毁,将其塑造成为一个与太子朱标勾结、试图陷害朱棣的小人,从而达到丑化整个太子集团的目的。
但是,在明朝初期,朱标的即位不仅从法理性上来说已经是板上钉钉,其本人也在朝堂上掌握着一股足够强大的势力。因此,对于朱标来说,联合晋王朱㭎来打击朱棣,实在是一件毫无必要且多余的事情,《奉天靖难记》中的记载自然也就显得漏洞颇多。
另外,和李世民一样,为了增强自身即位的法理性,朱棣也曾在《奉天靖难记》中编撰过朱元璋试图改立自己为太子的故事:“初,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诸子无如燕王最仁孝,且有文武才,能抚国家,吾所属意……”但事实上,在朱元璋的子嗣中,朱棣从排名来看是老四,从出身来看更是庶出。
就算朱元璋对朱标失望至极、想要改立太子,那么朱棣也绝不会是他考虑的第一人选。因此,在《奉天靖难记》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不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记载,朱棣在其中可以说是煞费了苦心。
三、总结
总的来说,虽然从所处的时代来看,李世民和朱棣之间相差了七百年之久,但从作为统治者的身份来看,他们的行为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为了使自己的造反行为变得更加合理,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李世民和朱棣都曾在系统地、全面地对史书进行了修改,在诋毁和污蔑了自身政敌的同时,也将自己塑造为伟光正的形象。但即便如此,在真实的历史面前,他们的所有篡改行为最终还是暴露出来,难以被彻底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