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朝,因遵循“不杀言事大臣”的祖训。尽管很多文官大臣都因言获罪被贬谪,但朝政局面改变后,都能官复原职,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都几起几落,为何秦观被一贬到底?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观的科举及官运之路。秦观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但临场发挥总是不好。他30岁才入京考试,他去考场之时,意气风发,信心十足,大有一举夺魁之势。可惜,秦观看到成绩单大榜之后,垂头丧气,信心受挫。回家后,断绝和亲朋好友交往,独自看书疗伤,足足三年才走出考试失利的阴影。
秦观经过充足的准备之后,进行了第二次科举。这次他满腹经纶,就是发挥不出来,依旧名落孙山。后来,在黄庭坚的岳父引荐下,拜苏轼为师,成为苏东坡最喜欢的弟子。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等人成为著名的“苏门四学士”。在苏轼提携和鼓励下,秦观第三次才考中进士及第。秦观科举之路,不可谓不艰难。
无独有偶,欧阳修也是天赋异禀,日后成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也是两次名落孙山,但是欧阳修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晏殊。欧阳修出身寒门,根本就没有资本拜名师攀门第。当朝宰相晏殊惜其才,正好科举的时候,晏殊担任知贡举。晏殊把文采出众的欧阳修评了第一名。不仅如此,晏殊还提拔欧阳修为朝廷谏官,欧阳修官运一路畅通。
如果说秦观的科举之路困难重重,那么秦观的为官之路更加崎岖坎坷。北宋实行的“重文轻武”国策,赵匡胤框定了“不杀士大夫和谏官”的祖训。宋朝终其一朝,也没有滥杀一个文人和谏官。相对于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多次被贬谪,多次被提拔的三起三落。秦观的被贬谪之路,只有落魄,没有起色。
我们先看看王安石被贬情况。王安石第一次被贬,是因为进谏太后还权给宋仁宗,得罪了太后和朝中重臣。太后去世后,皇帝亲政后,立马把王安石请了回来,委以重任。此后范仲淹又直言进谏皇帝,不让他废后,惹怒皇帝,被贬谪。王安石不仅是文学家,改革家还是个军事家。西夏骚扰边疆,进犯中原时,满朝文武。束手无策,皇帝只得把范仲淹委以重任,把他调回京城。范仲淹大力推行“庆历新政”时,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皇帝压不住了,没办法把他贬谪。范仲淹被贬谪原因,都是因公而非个人利益,再加上范仲淹文武全才,皇帝重用是理所当然的。
晏殊被贬谪的原因,绝大部分是受到苏轼的牵连。苏轼智商高,情商也可以,官场智商就是一个幼稚儿童。苏轼先是反对王安石变革,得罪了改革派,并引起了皇帝强烈不满。后有“乌台诗案”的爆发,宋神宗把他贬谪到黄州。一朝天子一朝臣,神宗去世后,哲宗即位。司马光上台后,把挚友苏轼又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当司马光把王安石新法一刀切都取消后。苏轼又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此时苏轼站到了改革派这一边。
苏轼不是骑墙派,却得罪了两边人,结果两边都不保他,随后苏轼再次被贬。苏轼一生被贬次数很多,被贬地方也很远,但苏轼人缘好。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司马光是他的莫逆之交,王安石也对苏轼很好。
苏轼是秦观的老师。在政界上,秦观也紧随恩师的步伐,他俩的命运被紧紧捆在了一起。苏轼在被贬后,秦观也是一路走下坡路。秦观先是被苏轼推荐为太学士,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授。秦观也有过短暂的春风如意之时,不久又遭诬陷。太后崩世后,哲宗还朝。改革派相继还朝,作为旧党的苏轼、秦观自然都遭厄运。秦观由于官小言微,资历背景都无法与老师苏轼相比,况且苏轼都自顾不暇,秦观的处境可想而知。期间,秦观连遭政敌参奏,先是艳词“不检之举”,后有“佛书诬告”使秦观连连遭受打击。
从此,秦观遭到了七年的连连贬谪生涯。先后到了杭州,处州,郴州,横周,最后到了雷州与苏轼隔海相望。直到哲宗去世,徽宗即位,政局又一次变动,被贬大臣多数都被召回,秦观也被复命放还横州。可惜,他已经无命享受了,一代词人,秦观死在了去藤州的路上。
秦观连连被贬,原因很多。新旧党之争,殃及池鱼。秦观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政敌为了彻底整垮苏轼,让他检举苏轼,遭到秦观断然拒绝。在秦观的心里,即使再重来一百次,他也要拜苏轼为师。秦观的一生,真是成也苏轼,败也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