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少年得意,19岁高中进士,在那个流传着“五十少进士”的时代里,他是当之无愧的少年英杰。
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评价这位后生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要知道,当时的欧阳修换成现在就如同国家顶尖的文学大师,而苏轼再优秀也只是刚刚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一枚,以欧阳修的身份说出的这句话,更是让苏轼名动京城。
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苏轼不仅在文章上成就斐然,治理民生上也是一把好手,从八品官员陕西风翔府判官做起,到地方知州,他革除弊政,恢复民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苏轼的官职也稳步上升,按照这个趋势,成为国家权力的领导阶层指日可待,但一起变故却在这时候发生了。
苏轼像往日一样,写上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呈递皇帝报告平时的工作状况,只是苏轼有在里面记录一些个人想法的习惯,如“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等言。平日里倒也没事,只是这时候正是王安石变法新政和旧政争锋的时候,王安石又素来和苏轼不和。
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便针对苏轼这篇上表,指责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更是花了四个月,从《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里苏东坡以前的著作里找证据,非要打倒苏东坡。
这谁遭得住啊,鸡蛋里面挑骨头,还要牵强附会,于是苏轼很快便成为了“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这样的人。
御史中丞李定也出来指责多年前苏轼考试时自己编造典故的事情:“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
苏轼得知这一情况,十分愕然,他对前来宣召自己的钦差说:“苏轼自来疏于口舌笔墨,着恼朝廷甚多,今日必是赐死。死固不敢辞,乞归与家人诀别。”
给苏轼定得罪很重,重到没有一个大臣可以承担,封建社会“怨恨皇帝”“蔑视科举”“暗怀异心”,都是足以论死的罪行。但宋朝有一个特殊情况,赵匡胤曾传下命令:除谋反叛国罪外,不得杀死名士。
这一次,连新政的主持人王安石,也站了出来给自己的对手苏轼求情:圣朝不宜诛名士。
苏轼因为这场变故,虽然脱离了死罪,多年努力也化为乌有,被贬谪到了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这个官职非常闲,比他当初的八品官更是不如。
苏轼的状态很不好,在监狱里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兄弟、朋友、妻子都留下了遗言,结果却来了这样一场反转。大起大落间,最是打击人,对于苏轼而言,也是同样沉重的问题。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是怎样的。
二、赤壁
苏轼被贬谪期间,也是心路变化的历程,如同人们常说的大彻大悟在大劫难后,苏轼便是如此。
在他的诗《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种,反映了早期的精神状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从一场大梦,秋风、落叶,愁思染白的双鬓,便能体会到苏轼心中的失意。毕竟,这样的大劫难换做谁也会经历这样一场心路之旅。此时的东坡先生极为消沉,与我们熟知的那位在大雨中“竹杖芒鞋”,缓步前行,并直言“谁怕”以示回应的豪迈的东坡先生判若两人,他又是如何摆脱这种心境困境的呢?
答案便藏在东坡先生脍炙人口的另一首佳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在这首词中,东坡先生以周瑜为例,陈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指再杰出的风流人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虽然显得有点消沉,但这种淡化在东坡先生这里却不是一种坏事情。
东坡先生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说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此处东坡先生提及人生如同飞鸿,偶尔在雪上留下一点脚印,转眼间又飞走了,哪里记得这偶然留下的脚印?
联想起自己的经历,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眼下的遭遇虽然悲惨,但就如同这雪上的脚步,自己又怎能于心中的阴影呢?想通了这个道理,东坡先生不禁叹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和世事一场大梦中一样,苏轼先生还是把人生看作一场梦,心态却有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前者消沉伤感,后者豪迈“且洒一杯酒,以此敬前生”。
在东坡先生的《赤壁赋》中,也说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两相辉映,一位全新的东坡先生油然而生,他从“乌台诗案”带来的阴影中走出,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豁达豪迈的苏东坡。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红楼梦背后的故事一:曹家为何会衰败?和康熙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红楼梦背后的故事二:曹家为何会衰败?曹寅经营不善,康熙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