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哪吒原是佛教护法神,宋元明朝为何形象多变?被演绎成天王的儿子

哪吒原是佛教护法神,宋元明朝为何形象多变?被演绎成天王的儿子

导语:哪吒原是佛教护法神,为何被演绎成托塔李天王李靖的儿子,其形象在宋元、明朝时期多变的原因

哪吒原是佛教护法神袛,被演化成托塔李天王的儿子,从一个勇猛、武艺高强、叛逆的孩童神形象,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一个佛教经典中护法神形象走下神坛,最终成为俗文作品中一个可爱、经典的文学形象,并受世人喜欢、敬仰和崇拜。哪吒在《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作品中,形象也有不小差异,那么哪吒的形象为何有这么多变化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影响,经济发展与传播场景的变化。

佛家思想、道教思想互相渗透的结果,哪吒的形象受背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影响很大,而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却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印度佛教传入中原后,与中原固有的本土文化理念发生巨大冲突,也就是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是一个不断中原化的过程,佛教的道教化过程。

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后,最初只流传于上层贵族之间,脱离普通百姓,少数寺庙也是为了满足西域僧侣们居住和日常生活的需要,那时候很少汉人出家。到了魏晋三国时期,由于动荡的社会,老百姓举步维艰迫切需要精神上的避难所;而佛教宣扬“轮回”理念,迅速被广大百姓所接受,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发展成与儒教、道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佛教的壮大与中国本土道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引起佛道教之间长期的争论,佛教从一开始依附黄老道教而行,发展壮大后,不甘于屈居道教之下,并且开始独立发展;而本土道教也开始自我革新,不断向统治者思想靠拢,朝着神仙道教的方向演变和发展,与佛教争夺宗教地位。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控制思想文化,对儒、佛、道三家采取了以儒为主,佛家和道家为辅的态度,并且推行三教并行。在这种背景之下,佛教开始开宗立派,创立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唐玄宗时期,由于皇帝的推崇,盛唐时期佛教密宗逐渐盛行,此时的密宗早已脱离了早期用以促进传播佛法的初衷,逐渐演变为高度仪轨化的咒术系统的解脱宗教。

不空作为密宗的领袖,凭着自己努力获得了皇室贵族等上层社会的支持,而密宗中的毗沙门天王就在这个时候随着不空翻译的佛教和战争的需要流传下来,而哪吒则依附于毗沙门天王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动荡和分裂的五代十国,为了逃避战乱和苛捐杂税,许多百姓都纷纷避难于佛教寺院,虽然北方政权对佛教加以限制,但在南方地区佛教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此时,道家的道士们却过起了避世独居的隐士生活。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继续实行唐代三教兼容政策,此时,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也日趋紧密。

历经南宋、金朝、元朝后,明朝时期,道教为正统宗教,统治者热衷于道教,并崇信服用丹药,此时佛教仍然继续“三教合一”的趋势,道教开始走向民间化和世俗化,道教中的教义、神仙信仰、伦理思想开始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道教中的各种神仙开始在民间得到广泛祀奉,不仅对社会各阶层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并且对小说、戏曲等文学领域也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神魔小说”作品,这个时候哪吒形象更多地出现在作品中;在这样的宗教环境下,哪吒形象就从一个印度佛教中护法神逐渐转变为佛道融合的形象,最终发展为一个完全道教化的孩童神。

社会经济以及传播场景的影响,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族,兴起于漠北大草原,没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封建法治理念淡薄,因此在文化上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多元性;当建立大一统蒙古帝国后,元朝的开放政策,使得与欧洲、亚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建立良好的贸易和文化往来,使得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和外域思想又产生碰撞、交汇和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元杂剧开始繁盛起来。

随着元朝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元朝统治者的喜爱,主要文化娱乐场所的转变,俗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开始多样化,更加注重舞台的表演性和故事的离奇性,于是很多穿越的情景出现在作品中。例如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的行头是铃杵冠(法力武器)、蟒衣曳撒(武将穿着)、比甲(背心)、绣球(兵器)等等配饰;对剧情着墨最多的是哪吒与妖魔鬼怪武斗的场面。

到了明朝时期,由于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印刷术的进步,以口头传述和表演形式的杂剧被章回体小说所替代,章回体小说的作者充分发挥天才想象力,特别是在故事剧情和冲突上,天马行空大胆想象,在哪吒人物的塑造上更多以情节取胜。

例如,在《封神演义》中增加了哪吒闹海打死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这个情节,同时在哪吒拆骨还肉的情节上进行了润色和修改,使得哪吒的形象从元杂剧中简单凶恶威猛的形象,逐渐变为性格更加复杂,更加有血肉感的孩童神。

笔者认为,科举制度中止,激发想象力是哪吒形象改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哪吒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变化很大,除了与民间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发展,传播场景变化有关外,创作哪吒人物形象的主题和喜爱哪吒人物形象的受众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在唐朝,哪吒的形象是依附于毗沙门天王,多收录在佛教经典中,人物形象的翻译者和创作者是不空等佛教典籍翻译者、传播者,他们创作的目的是介绍和传播佛经和典籍,受众者主要是佛教僧侣和寻找精神寄托的贫困百姓,因此哪吒在唐朝的形象是佛教中的佛教护法神。

当蒙古灭金、灭宋建立元朝后,曾短暂取消科举制度,蒙古人重文轻武,不重用儒生,还将各民族分成四等,按照职业将人划分为十级。在蒙元建立前后的七十多年时间里,科举制度被停止,广大儒生入仕之路被堵死。

然而,科举制度的废止,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广大儒生思想上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摆脱了传统规范的束缚,儒家思想包袱被卸掉,在杂剧创作中,开始受到异质文的影响,在思想中变得更加豪迈,更加自由,使得剧本的创作更加具有活力,此时,哪吒的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有很大改变。

科举制度废止后,仕途通道被堵,广大文人不得不为生活寻找出路,于是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主动或者被动地接近平民生活,注重实际,在杂剧的内涵上不仅保持了人民性,更使得作家的整体创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些作家在民间充分吸收营养后在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富有更加充实、明快、鲜活,并且能够反映千万民众心声的特征,深受广大市民喜欢,例如哪吒威猛神力对妖魔鬼怪的降服,这也算是对社会现实的隐性反映。

到了明朝中后期,在三教合流的背景下,这些学者士大夫开始涉足佛教和道教的知识体系,特别是佛教在民间的盛行,在工商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文人为了生存而逐利谋生,而创作一些畅销的怪异小说,而此时的哪吒形象更加多样化。

总之,笔者认为,哪吒形象虽然是从西域引进而来,最初的形象是佛教神系统中的神袛,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受佛教、儒家、道教三教合一的影响,哪吒形象的演变逐渐向历史领域转移,当李靖和毗沙门天王形象融合后,哪吒演变为李靖之子,历经元朝、明朝文人思想的演化,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哪吒呈现出更为丰满、多样化的形象。

参考文献:《封神演义》、《西游记》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哪吒,社会,形象,文化,佛教,时期,宋元明,道教,成天王,的发展,消息资讯,沙门,形象,佛教,李靖,道教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哪吒,社会,形象,文化,佛教,时期,宋元明,道教,成天王,的发展,消息资讯,沙门,形象,佛教,李靖,道教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哪吒,社会,形象,文化,佛教,时期,宋元明,道教,成天王,的发展,消息资讯,沙门,形象,佛教,李靖,道教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