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说起明朝最著名的皇帝,当属朱元璋,同时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是一位优秀的皇帝,朱棣死后,他的长子朱高炽即位,年号洪熙。
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不到一年,但是这一年的政治作为,却足以令他名留青史。
最开始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朱高炽的身体并不是很好,相关史料记载,朱高炽是一个胖子,体重有二百多斤,人一胖就容易生病,所以他一直都病恹恹的。
朱棣喜欢的是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煦有诸多战功,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朝廷许多官员都非常拥护他,在朱棣心中,朱高煦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
但明朝是个非常注重长幼的国家,朱元璋在大儿子死后,还是立长孙为皇帝,也就是说,在长子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朱棣不能平白无故立二儿子为太子,否则会让整个明朝的继承制度埋下混乱的伏笔,这是挑战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朱棣不敢将江山置于无休止地内部倾轧之中。
另外,朱棣也打不起仗了,从靖难开始,朱棣就一直征战,打仗很需要国库支撑,当时明朝在短时间内不能再打仗,能征善战的朱高煦显然不适合做皇帝,他需要的是一位仁慈宽厚的君主。
从史料来看,朱棣明显是不喜欢朱高炽的,朱棣是个雷厉风行的君主,包括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杀伐果断的,但是朱高炽宽厚仁慈,换句话来说,就是有些软弱,这对一个皇帝来说,是一个缺点,在朱棣看来,国家强盛,并不需要仁慈的君主。
从各方面看,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都是无奈的选择,但从历史来看,朱棣的选择并没有错。
朱棣当上皇帝后对朝廷不管不顾,当时是太子朱高炽见过,朱高炽监国时间长达二十年,有了如此长时间的治国经验,他已经能完美处理好任何事,朱棣也不得不让他成为储君。
洪熙元年,朱高炽登基,同年朱高炽病重,不久就去世了,传位长子朱瞻基,朱高炽在位时间还不足一年,但后世史学家却对他非常敬重,将他跟朱瞻基的治理时期并称为“仁宣之治。”
朱高炽登基不足一年,为何却能名留青史?其实他为明朝解决了四个大难题。
靖难之役是朱棣作为藩王起事的一场战役,明朝因此有了不小的损失,并且让明朝政治层有了不小的动荡。朱棣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屠杀朱允炆时期的忠臣,其中以方孝孺为首。
朱棣大兴杀伐,给明朝新生政权的治理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朱高炽登基后,为方孝孺正名,肯定了他的忠臣身份,又赦免因为靖难之役犯错的臣子,朱高炽的行为堵住悠悠众口,也完美地解决了朱棣藩王作乱的影响。
朱棣上位后几乎就是在征战中,他打败北方游牧民族,加固了明朝的边防,但这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农民负担加重,北方游牧民族不停骚扰大明边境,这也是五次征战漠北的原因。但朱棣五战漠北耗资巨大,并没有什么成效,让大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朱高炽上位后,就停止了大明一切的军事活动,他减轻赋税,鼓励老百姓多开发土地。
在朱高炽的治理下,很多荒地都变成了良田,加上大行节俭之风,大明国库逐渐充实,国力发展较快。
内阁制度权力不足的问题,是对大明影响最深的一件事,这关系到明朝的灭亡,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让内阁运行机制受到影响,给皇帝治理国家带来了很大压力。
朱高炽上位后就采取了内阁成员兼职制度,同时让他们兼任更加高的职位,朱高炽将皇权进行了一定的下放,减轻了皇帝治国的压力。
朱元璋无疑是一位好皇帝,但他的残暴也是毋庸置疑的,为了保命,官员一般不敢对国家大事发表看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高炽上位后施行仁政,废除酷刑,大力整顿官场,从此官员也敢发表看法了,对于国家的治理有很大帮助。
当然,朱高炽的一些仁政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无法否认的是,朱高炽上位后,让大明朝得到了有利发展。
可惜朱高炽在位不过一年,很多治国方针都没来得及实施,如果朱高炽能多活几年,也许明朝会更加昌盛。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