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有汉七国之乱和晋八王之乱在前,为何朱元璋还要恢复分封制?

有汉七国之乱和晋八王之乱在前,为何朱元璋还要恢复分封制?

分封制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个王朝夏,《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夏之后的商周两朝依旧分封诸侯,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分封制逐渐崩溃。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彻底废除了分封制,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结果秦二世而亡。刘邦建立汉朝后,吸取了周朝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和动乱的教训以及秦朝郡县制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但仅仅过了三代,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到了西晋时期,由于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又引起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场动乱直接导致西晋亡国,并开启了近三百年的大动荡。

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都是分封制的反面教材,之后的隋唐宋等封建王朝虽然也封王,但这些王爷仅仅是地位尊贵,并无实权。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却逆历史潮流,不仅大封诸王,还给了藩王较大的军政权力,能够节制布政司。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每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所千户二人、百户十人”。

朱元璋分封诸王的出发点是好的,一是想巩固政权,让明王朝的江山由朱姓一族统治;二是让藩王们镇守边疆;三是想用藩王的力量制衡当地贵族豪绅。那么问题来了,有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这样的前车之鉴,英明神武的朱元璋为何还要恢复分封制?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朱元璋并不认为七国之乱是因分封制而引起的。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就询问过太子朱标对西汉七国之乱的看法,朱标不假思索的说七国之乱错在七国,谁料朱元璋却并不赞同,他认为七国之乱错在朝廷。首先景帝在还是太子时就失手用棋盘砸死了吴王世子刘贤,有错在先,登基后更是轻信了晁盖等人的说法,轻率地削藩,这才激起藩王一同谋反。言下之意就是只要朝廷对藩王好点,他们就不会造反了。

洪武三年(16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诸王,并说道“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表明了自己分封诸王就是为了让他们守卫边疆,拱卫京师,以保大明江山永固。

事实证明朱元璋错了,在权力面前亲情毫无重量。朱允炆继位后,大多数藩王都是他的叔叔辈,且在封地掌握兵权,对他这个乳臭未干的皇帝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已经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削藩迫在眉睫。结果导致历史重演,当年的七国之乱变成了如今的靖难之役,不同的是七国之乱失败了,靖难之役成功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率军攻入南京,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六月十七日,朱棣拜谒孝陵,然后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并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讽刺的是朱棣登基后也开始削藩,并且削得很彻底,将大明藩王直接削成了只会生孩子的国家蛀虫。这也间接说明朱元璋恢复分封制是错误的,所以之后不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都要削藩。

说到底朱元璋还是太仁慈,贫苦出身的他太注重亲情,以至于天真地认为后代也会如此。若真的能做到藩王之间兄友弟恭,皇帝优待宗室,藩王上尊天子、下辅百姓,那古往今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伴随着腥风血雨的权力之争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诸王,郡县制,朱元璋,权力,刘贤,历史,八王之乱,皇帝,朱允炆,朱棣,观点评论,藩王,分封制,朱元璋,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诸王,郡县制,朱元璋,权力,刘贤,历史,八王之乱,皇帝,朱允炆,朱棣,观点评论,藩王,分封制,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诸王,郡县制,朱元璋,权力,刘贤,历史,八王之乱,皇帝,朱允炆,朱棣,观点评论,藩王,分封制,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