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略谈宋代的仓廪制度

略谈宋代的仓廪制度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的仓廪制度也备受关注。仓廪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管理粮食储备而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在宋代,由于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发展,国家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管理粮食储备。

一、宋代州县仓

1. 宋代州县仓的设置

宋代州县仓是为了保障地方粮食储备而设置的。州县仓的设置一般由地方政府负责,其数量和规模会根据地方的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而有所差异。

在宋代,州县仓主要分为大仓和小仓两种形式,大仓一般设在州城内,小仓则分布在各个乡镇。而在大仓内部,还会划分出不同的库房,以便储存不同的粮食。

2. 宋代州县仓的收入与支出

州县仓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收购、征收和折价。其中,折价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调节市场价格而对粮食进行的收购,收购价格一般比市场价格低。

州县仓的支出则主要用于储存、运输和管理粮食。此外,还包括地方政府为贫困户和灾民提供的粮食救济。

3. 宋代州县仓的管理

宋代州县仓的管理机构主要由仓长、押粮官、库吏等人员组成。其中,仓长是地方政府派遣的专门负责管理州县仓的高级官员。而押粮官则负责具体的运输和储存工作,库吏则主要负责管理仓库的日常事务。

州县仓的监督机构主要由道、监察御史等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监督仓廪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并进行必要的惩处。此外,还有一些与州县仓有关的规定,如仓粮品种、仓房修缮等。

仓廪账簿管理也是州县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每个仓库都会设立账房,专门负责仓廪账目的管理。这些账房一般都有两个人负责,以防止单人操作的失误或腐败问题。

4. 宋代州县仓管理中的弊端及危害

尽管宋代州县仓的设置和管理非常严格,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和危害。首先,州县仓的收购和储存政策可能会对市场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粮食市场波动较大时。

其次,由于州县仓一般由地方政府负责,存在一定的权力寻租风险,如仓长、押粮官等人员可能会滥用职权,从中牟利。

此外,在灾荒年份,州县仓往往会成为政府调配粮食的重要工具,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调配不当或不公的情况,导致一些贫困户无法获得应有的粮食救济。

二、宋代京师诸仓、转般仓、大军仓、桩管米

宋代的仓廪制度在管理粮食储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京师诸仓、转般仓、大军仓和桩管米等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北宋时期,京师(即今天的北京)设有多个诸仓,主要是为了储存和管理国家的粮食。这些诸仓按照规模和职能的不同,分为多个类别,如东、西、南、北四府仓、神武门仓、定州仓等。

这些诸仓的设置是为了应对北方战乱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京师诸仓也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来源,管理和利用这些粮食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为了保证诸仓的运转和管理,北宋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公私分账、设立库房、定期检查诸仓等。其中,王安石的仓法对于规范仓储制度、加强财务管理、防范官员贪污有重要作用。

转般仓是宋代中央财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管理地方粮食储备和调拨。在北宋时期,转般仓的设置和管理比较简单,主要是由地方官员负责运作。而在南宋时期,转般仓的职能和地位有了较大的变化,其设置更加严格规范,并且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机构。

南宋的转般仓主要负责调度地方储备粮食以满足国家需要。为了规范转般仓的管理,南宋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置转运司、定期核对账目、罚款处罚不当行为等。

南宋的大军仓是为了满足军队的储备粮食需求而设立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军队的粮食储备、调配和供应。为了规范大军仓的管理,南宋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大军库、制定军用粮食标准、规定军需官的职责等。

桩管米是南宋时期一种重要的仓储制度,其主要功能是为政府储备粮食以备灾荒之用。桩管米制度是将政府指定的农民田地,通过竹制的“桩管”标记出来,要求农民必须将收成的一部分粮食存放在桩管中,并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和监督。

桩管米制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南宋时期粮食储备的不足问题。由于南宋时期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供应和储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桩管米制度通过将农民和地方官员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使得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粮食储备。

总的来说,宋代的仓廪制度在管理粮食储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京师诸仓、转般仓、大军仓和桩管米等制度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各自的职能和管理方式,保证了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也为宋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宋代备荒仓廪

宋代备荒仓廪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其包括常平仓、义仓、社仓等多种形式,并在地方上发展出平籴仓、平粜仓、举子仓等备荒仓廪。下面将分别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宋代常平仓制度 宋代常平仓是为解决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等问题而设立的。其制度经历了从开国初年的私家仓,到后期的国家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演变。

其职能主要是储备、收购和分发粮食,并且要对所储存的粮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但其也存在弊端,如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储存过多粮食导致浪费等问题。

2. 宋代义仓制度 宋代义仓是由富户自愿建立并由政府监督的公益性仓库。其主要职能是接收社会捐赠的粮食,用于救济贫困人群。

其来源主要是通过捐赠和政府补贴。但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粮食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3. 南宋社仓制度 南宋社仓是为解决常平仓体制下的缺陷而设立的。其设置在乡村中心,由村社共同负责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储存、收购和分发粮食,但其在实际运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粮食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监管不到位等。

4. 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 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是在宋代备荒仓廪中的三个重要分支。广惠仓主要是为了救济灾民,惠民仓则是为了救济穷困百姓,而丰储仓则是为了储备大量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5. 宋代地方性备荒仓廪 宋代地方性备荒仓廪主要包括平籴仓、平粜仓和举子仓等形式。平籴仓是由地方政府设立的储存粮食的仓库,平粜仓则是由地方财团投资而建设的仓库,而举子仓则是由科举考试制度产生的。

四、结语

除了军储制度,宋代还实行了地方性备荒仓廪制度。这一制度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方面。在宋代,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仓廪系统,以备荒防灾。

这些仓廪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不仅储备了足够的粮食,还为灾民提供了救济。这一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保证了灾民的生存,另一方面也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军储和地方性备荒仓廪制度,宋代的仓廪制度还与市场的联系加强。在宋代,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仓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的贸易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

国家通过建立市场监管机构,调控市场价格,保证了粮食的流通和贸易的顺畅。这一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为国家的粮食储备提供了更多的来源。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宋代仓廪制度中还体现了"损有余、补不足"的思想。这一思想主要是指国家对粮食储备的管理,要以损有余来补不足,避免粮食浪费和缺乏。

宋代政府通过建立粮仓、库房、储备等制度,控制粮食的供应和需求,以实现粮食的平衡。这一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效避免了粮食浪费,另一方面也确保了粮食的充足供应,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宋代的仓储救荒思想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在宋代,由于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粮食生产和供应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饥荒和灾害,宋代政府不断改进和完善仓储救荒制度。

其中,董煟的《救荒活民书》提出的仓储救荒思想对宋代仓廪制度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他提出的"三仓制",即中央仓、州仓和县仓,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储备粮食,应对饥荒和灾害。

此外,董煟还提出了"活民惠农"的思想,主张通过政策扶持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以保证粮食的供应和国家的稳定。这些思想的提出,为宋代仓廪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府,国家,地方,储备,时期,制度,州县,管理,管米,仓廪,知识科普,宋代,州县仓,宋代州县,制度,粮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府,国家,地方,储备,时期,制度,州县,管理,管米,仓廪,知识科普,宋代,州县仓,宋代州县,制度,粮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府,国家,地方,储备,时期,制度,州县,管理,管米,仓廪,知识科普,宋代,州县仓,宋代州县,制度,粮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