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明朝时期最有成就的皇帝那肯定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不仅开创了明朝,更为明朝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而在他之后,也是没有哪一个明朝皇帝的功绩能超过他,在后世,他也被很多帝王尊崇,就比如清朝时期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就曾祭拜过他,足以见得朱元璋身为皇帝的形象是有多么的高大。
但就是这样一位传奇帝王曾经却造下沉重的杀孽,为了稳固政权他不仅残杀了很多开国功臣,就连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也没放过,在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刘伯温,不过民间有传言说刘伯温并没有真的死去,而是用一首诗保住了性命,如今这首诗很多人都会背,那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刘伯温出生于浙江青田,父辈也曾是元朝时期的官员,所以家境也是要比寻常人家好一些,这让他自幼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立志要光宗耀祖,成为一名像父辈那样清廉正直,为国为民的好官员,而刘伯温也算是天纵奇才,从小就聪明过人,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可以说就连一些大人也难以比得上他的智慧。
因为刘伯温在12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而一些成年人有的甚至到了三四十岁都没能实现这一愿望,毕竟这秀才也不是想考就能考上的,所以这绝对能够证明,刘伯温年幼时的聪明才智绝对远超常人。
等到长大后,刘伯温自然是要参加科举考试,不出所料,他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高中进士,按照常理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才朝廷自然要给他安排重要的官职,可是此时的元朝已经处于一种冗官的状态,没有空闲的官职可以给刘伯温,于是当时的朝廷竟让他回家待命,足足等了三年之久元朝才选择给他一个芝麻大点的县官当当。
对于这种悲惨的遭遇刘伯温也没有太过压抑,因为他也知道此时的元朝政治比较腐败。统治者也没有强硬的手段来管理朝中百官,以至于社会秩序也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欣然接受的刘伯温成为一方父母官后,为官清正廉洁,一心一意为当地百姓办实事,这也让他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和爱戴,可他这个清官也没有当多久便又发生了变故。
虽然刘伯温有着过人的才学和能力,但是在处理官场的人际关系方面还欠缺很多,更重要的是他骨子里有着很强的正义感,换句话说就是有着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他不想依附于元朝那些无能的权臣,再加上他为人也比较耿直,因而触怒了一些权贵,迫于压力,他选择辞官回乡,草草的结束了他为官的生涯。
在刘伯温辞官归隐后,本想自此之后不闻世事,过上清闲的田园生活,可是奈何自己的名气太大,这在当时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他知道刘伯温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奇才,并且骨子里还有着不畏权贵的硬气,这一点和自己很像,于是在后来朱元璋多次来请刘伯温出山,希望能够帮助他争讨元朝,平定其他的反叛势力。
而刘伯温也看出了朱元璋的诚心,再加上他的确有着帝王之相,为感谢其知遇之恩,刘伯温最终还是选择再次参与到这乱世之中来,并且先后帮助朱元璋击败张士诚和陈友谅这两支强大的叛军势力,后来又帮助朱元璋制定覆灭元朝的计划,就这样在他的一步一步规划下,朱元璋取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元朝最终也是失道寡助,丧失了百姓的支持,政权彻底崩塌。
在1368年,朱元璋作为这起义军的首领,在众人的拥护下,当上了皇帝也建立了大明王朝,可以说朱元璋能有这般成就,刘伯温肯定是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的,既然作为开国功臣,朱元璋自然不会亏待他,除了给他许多的财物外,还封他为诚意伯,这对于一个臣子来说已经算是无上的荣光了。
虽说在这之后他仍然受重用,很多事情朱元璋也都选择去询问他的意见,可是慢慢地朝中的政治势力发生了一些变故。刘伯温与李善长交恶,在文官之中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局面。
而另一方面,朱元璋也开始大肆的杀戮,因为他害怕手下的这些将领争夺自己的皇位,要知道他手下的这些人,无论是功绩还是头脑没有几个比朱元璋差,这无论换做是谁都心有猜忌,随着一桩桩绪案的发生,刘伯温也意识到这种灾难很快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于是他便选择再次辞官回乡。
虽然刘伯温提前预料到悲剧的发生,选择辞官回乡,但是朱元璋哪肯放他走,所以一直以各种理由拒绝他的请辞,最后实在受不了他软磨硬泡,才勉强答应他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养老,可回到家乡还没有待几天,朱元璋又想方设法将他召回了宫中,因为他对于朱元璋来说还有这很大的利用价值。
可不管怎么说此时的刘伯温都已经是迟暮之年,再加上疾病缠身,眼看大去之期不久矣,所以没过几年刘伯温便因病重去世了。
但是对于刘伯温的死因,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当时的胡惟庸用毒酒将其害死,但说是这么说,实际上谁也不知道刘伯温到底因何而死,也没有谁看见他入土埋葬,所以就有传言刘伯温并没有死,而是想借此蒙混过关,过上隐居的生活。
对于这个传言朱元璋也是半信半疑,最终他还是耐不住性子,自己亲自前往刘伯温的家乡一探究竟,想看看他是否是真的去世了,等到他到了刘伯温所生活的村庄去查看后,的确没有发现刘伯温,不过他却被村口的破庙所吸引住了,出于好奇朱元璋走了进去,而当他走进去之后,发现在墙上写着一首诗: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这首诗大概意思就是世界如此宽广,您贵为高高在上的皇帝,又为何与我这年老体弱的老头子过不去?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最终都是输在了人心上。
据说这首诗正是刘伯温走之前留下的,他预料到朱元璋一定会来找自己,所以写下这首诗,一来是为了请求他放过自己,二来也是给朱元璋一个劝告,希望他能够善待身边的人,减少杀戮,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虽然这个传说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但是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到,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并没有善待曾经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以及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他早已经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对于自己的皇位极为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在位期间前前后后残杀的无辜之人多达数万人,而如此多的血案也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
但总地来说,他在治理国家以及对待百姓方面做的还是尽职尽责的,所以在后世的评价中,人们还是将它定义为一代明君,那对于朱元璋这个人,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