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皇后长孙氏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女人,他们之间的感情可以用“生死相随”来形容。同时她还是唐太宗的贤内助,在玄武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她随身携带毒药,但她仍然获得了“千古第一贤后”的美称。
文德皇后长孙氏在八岁时失去了父亲,同时被同父异母的哥哥赶她和哥哥、母亲出家门。然而,她很幸运地被她的舅舅高士廉接纳,高士廉对待她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长孙氏的父亲去世之前,他为她和唐国公的儿子,即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结下了姻亲关系。
公元613年,在高士廉的安排下,当时年仅13岁的长孙氏嫁给了16岁的李世民。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这种婚姻是符合常规的,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是未成年婚姻。
文德皇后长孙氏嫁给李世民后不久,隋炀帝第二次出征辽东,她的公公李渊担任督粮官,不得不随军出征,而她的婆婆窦氏也一并随军出征,但在涿郡时不幸病逝。而长孙氏的舅舅也在此时被贬到塞外,双重打击下,这对年轻的夫妻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悲痛的时光。
公元616年,长孙氏夫妇跟随李渊定居太原。没有婆婆的指导,长孙氏只能独自负责处理家中大小事务。随着隋朝末期政府腐败、官吏残暴,导致民怨不断,各地纷纷组成反隋势力。此时李家高举义旗,拥立杨侑为隋帝。杨侑登基不到一年就禅让帝位给李渊,李渊即位后改国号为唐。
然而由于唐朝刚刚建立,天下并不太平。因此,李世民需要四方征战,他的战功赫赫,英勇善战,一时间名声大噪。这也让太子非常妒忌。正如历史上无数的皇权斗争一样,兄弟因皇权而反目成仇。太子利用李世民出征时的机会,经常进宫联合后宫嫔妃,向唐高祖李渊弹劾他的弟弟。这导致李渊对李世民存在猜疑。
然而,长孙氏得知此事后,经常出入宫中孝顺高祖李渊,并主动与后宫嫔妃交往,从而弥补丈夫与皇帝之间的嫌隙。在萧瑀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渊最终不忍对李世民痛下杀手,但这也使得兄弟二人彻底决裂。
在公元619年,突厥再次侵犯边境。太子为首的群臣建议迁都,但李世民认为不能盲目迁都,应该勇敢带兵对抗。高祖李渊对刘文静事件中的李世民采取禁止其一切行动的措施。最终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同意李世民带兵出征。
太子趁李世民再次带兵出征的时候,一边不断地向高祖弹劾李世民,一边联合齐王设下计谋夺取李世民的性命。尽管长孙氏没有停止为丈夫搞好宫中关系,但与太子一派的关系矛盾越来越深。长孙氏意识到摆脱困境的紧迫性,她毅然联合哥哥长孙无忌,坚定地站在丈夫的统一战线上。
据说在此期间,金星再次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当高祖将傅奕密奏"秦王当拥有天下"告知李世民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的李世民下定了决心。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带领八百将士设伏玄武门,而长孙氏勇敢地站在丈夫身旁,给众将士打气。众将士非常感激长孙氏的鼓励,让他们更加热血沸腾。玄武之变以李世民的完胜告终。不久之后,李世民顺利登上皇位,将长孙氏册封为皇后。
长孙氏自幼喜欢读书,即便成为了皇后,仍习惯手不离书。此外,她也是一位非常节俭的人,在用和吃方面,只要够用,就绝对不会铺张浪费。有一次,太子府上的人想要申请多一点月粮,都被长孙氏否决,并教育太子,贵为储君理应以身作则。
长孙氏非常懂得和李世民夫妻间的相处,她在不干涉朝廷国家大事的前提,仔细地聆听李世民述说的苦恼并利用举一反三的手段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一次,李世民最喜欢的一匹马病死了。李世民非常生气,将养马的人处罚了。长孙氏得知此事后,并没有直接指出李世民的错误,而是利用“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的民间故事让他领悟故事中的含义。李世民听完故事后恍然大悟,立即赦免了养马人的罪行。
另一次,魏征在朝堂中勇敢地指出李世民的错误,引起李世民的不满,甚至想要砍杀魏征。长孙氏得知后,换了朝服,向李世民祝贺他有魏征这样正直敢言的臣子。因为有李世民这样开明的君主,所以朝中大臣才敢如此正直敢言。唐太宗听完后,从生气的情绪转变为喜悦。
李世民对长孙氏的宠爱是爱屋及乌的那种,不仅非常宠爱长孙氏,连长孙无忌都受到李世民的高度重视,被册封为至高荣耀的官位。但是,长孙氏并没有因此感到开心,反而让李世民收回长孙无忌的官位。李世民不同意,于是长孙氏请求长孙无忌主动降职,远离朝堂。长孙氏深知,如果外戚干预国家政务,很容易引起争权夺利的战争。
经过以上的种种事情,李世民经常主动找长孙氏商讨朝中大事,并询问她的意见。然而,长孙氏总是闭口不谈。最让李世民记忆深刻的一次,是他登基不久后生了一场大病。长孙氏不但不眠不休地照顾他,还随身携带毒药。这种毒药不是下给李世民用的,而是如果李世民因病去世的话,长孙氏就会立刻服下毒药,跟随丈夫的脚步。
长孙氏是一位非常传统的女子。她嫁给李世民后,一心一意地打理好家中的事务,做好贤内助。正是因为长孙氏的行为影响着李世民,他在位期间以文治国,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虚心请教,厉行节约。整个国家国泰民安,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点赞 ❤️ 关注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