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军造反,出生入死打下大明半壁江山,最后终于如愿攻进了北京城。可令他没料到的是,凡事盛极则衰,大顺军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兵败如山倒,他自己也以弃尸荒野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是什么原因令李自成把一手好牌给打个稀烂,从而令他奋战了15年的功绩迅速清零的呢?最主要的问题出在五个方面。
虽然李自成的智囊幕僚多次进谏,劝其不要贸然攻打吴三桂,可他还是执意为之。彼时李自成手下兵多将广,大约有五六十万之众,不过由于牵制明将左良玉及其他势力的需要,有四十万的兵马是驻守在陕西、河南、襄阳等处。
此次东征攻打北京本来准备了二十万人马,而且都是他的嫡系主力,却被他分成了两路。李自成自己率领的这一路对外号称十万,但除去后勤家眷以及留守沿途占领区的兵力,能打仗的大概也就剩下不到七万人。
过于轻敌的李自成在东进前还在北京城留了一万人马,这便令其所率部众与吴三桂的人马数量相当。千虑一失,唯独没考虑到对面会有清兵加入。尽管他已获知对方两军联手的消息,却仍未将其放在心上。直到被清军与关宁军夹击重创,他这才慌了神。
一片石战场上,六万大顺军面对吴三桂与满清联军成了待割的庄稼,倒了一片又一片。李自成引残兵逃回北京,清点之后只剩下不到三万,这个战损比令李自成心惊胆寒。
这一仗是历史的转折点,也为大顺军的官兵打下了惧怕清军的心理基础,进而导致后来的一触即溃。
行军打仗不仅仅是战场上正面的厮杀,还需要有源源不绝的银两为后盾。粮草,武器,军饷,招兵买马,哪样不得用到钱。虽然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政权,又打造“永昌通宝”,奈何伪钞的制造与流通均受限制,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起到辅助作用。
既要满足军备又要赈灾,李自成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只得采用一贯的做法,就是打土豪吃大户,又称“割富济贫”。
被攻破的府库官银全部充公,地主老财商贾巨富的家产也都统统没收。明朝各藩王家财富可敌国,李自成连杀12位大明王爷,获取财产无数。但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坐吃山空并不能做长久计。
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只有占领区而无根据地。农民军的一大特点就是流动作战,虽然在控制区域留兵驻守,却没有适时加以巩固。即便是极为拥护李自成的家乡老区,也缺乏长期经营积累。
由于大顺政权刚刚建立,均田免赋的利好政策尚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收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等措施也未来得及全面展开与实施。供给赶不上消耗的速度,财政捉襟见肘难以筹措粮草,自然也就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李自成的手下成员多以饥民为主,当初加入义军只是因为走投无路不得以为之。在未得势时,这些人都是身无分文的光棍穷汉,无房无产无家眷,光䐚的不怕穿鞋的,为了挣口吃的活下去就敢于拼命。
但后来就不同了,随着战争中的劫掠与积累,也都多多少少攒了钱财家当。吃过了,用过了,见过了,这心态也就变了。人一旦有了私心和牵挂,就会贪生怕死,自然畏战惧战。
底下的军士如此,高层领导也是这种心态。在攻陷北京城前,李自成特意派出投降义军的太监杜勋去和崇祯皇帝谈判。据史料载,李自成欲止兵罢战,但条件是要朝廷出资犒赏,并割据西北封王。“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虽然最后谈判失败,但也由此可以看出李自成略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此时他斗志渐失,已经在想着如何休闲养老了。
随着势力扩大,战果日增,农民军各山头之擦枪走火不断。李自成不止一次干掉队友搞兼并,这其中就包括了曾与之并肩作战的罗汝才。
在大顺军内部也是派系众多,且互相倾轧。尤其是从北京城退败出来后,李自成因战事失利迁怒下属,对手下将领起疑产生杀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诱杀制将军李岩。
在定州失利后,李自成听传言说河南的义军全都投向了明朝,情急之下与大家商议对策。这时李岩提出愿亲率两万人马赶赴中州威慑,有叛则平,无叛则定。
李自成当时就有所疑心,并未答应。李岩的政治对手牛金星借机打小报告,说神神叨叨的宋献策觉得闯王没有天子之命,“十八子主神器”的预言应是另有其人。李自成认为李岩另有图谋,便令牛金星传召李岩进营饮酒,遂将其杀害。
李岩的死在军中震动极大,自此集团内部猜忌不断人人自危,无形中加速了大顺政权的瓦解与灭亡。
李自成集团为了笼络天下饥民,以“均田免粮”作为宣传口号,拥护者趋之若鹜。初入北京城时为了安抚也出台了一些保护性军令,引来阵阵赞许。
不过很快风向就变了,士卒多有奸淫掳掠,军纪败坏得一塌糊涂。李岩与宋献策虽发布禁令,却无法对部队形成有效约束。包括李自成自己在内,早已忘记初心,只求放纵贪婪与享受。
军队中的高层则以刘宗敏为首,为了最大限度搜刮钱财,对京中的前朝官绅大兴刑罚,是为“拷官”。是时民怨沸腾,本已投降效力的大明官吏复生反抗之心,暗结力量只待时机。
后来大顺军一溃千里粮饷断绝,便于沿途烧杀劫掠,各乡为求自保组建民团以拒之。而原来望风而降的各地明朝官兵也再度反水,扰袭败退下来的农民军,捕杀大顺政权任命的地方官员。
李自成在多方面受到重创,再无翻盘可能。虽然后来大顺军余部与明朝残存势力联合共同抗击清军,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当初在河南一呼百应,是因为李自成尚能心系灾民给予实惠。后来复归流寇行径,暴行种种倒行逆施,天下怎能容得这种匪性难改之人来执掌权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自成之流也许从来就没考虑过这个事关生存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