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苏轼做主考官的时候,是如何帮助考生作弊的?

苏轼做主考官的时候,是如何帮助考生作弊的?

宋代大文豪苏轼是大家心目中的暖男,赢得了历代人们的好评和尊崇。大家是不是好奇,如果苏轼当了主考官,他会不会利用手中的职权谋私呢?

古代科考的主考官被称为知贡举,权力很大,其实就兼具招生办主任的职责,他们就决定了一个个学子“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命运。苏轼深知自己得到过大家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携。因此,苏轼决心也要赏识人才提携后进,为国家选出优秀人才。

苏轼上任知贡举这一职务,是在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正月,恰巧好友黄庭坚一同做了参详官。这一年“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也参加考试。李方叔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苏轼对他知根知底,极为赞赏,认为他的文章“笔墨翻澜,有飞沙走石之势”。他曾拍着李方叔的背说:“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故而据说“其年到省诸路举子,人人欲识其面,考试官莫不欲得方叔”。由于李方叔才华出众,人品高尚,又适逢苏轼知贡举,许多考生都认为李方叔中进士是十拿九稳的。

正因为李方叔曾在门下受教,所以苏轼对他的人品才华十分了解,尽管如此,苏轼为了使李方叔这个人才及早得到使用。一向耿直的苏轼也使了一招,趁着考生们入场寻找座位的机会,苏轼派人把一个小竹筒送到了李方叔的座位上。偏偏李方叔闹肚子上厕所了。挨着李方叔的是宰相章惇的两个儿子章持、章援,这两兄弟入场时看到这个小竹筒,就顺手牵羊偷偷打开看,是一篇《扬雄刘向优劣论》的文章,文笔纵横,立意超迈。等到考题公布出来,竟然和竹筒里的文题一模一样,章家兄弟十分得意,一边仿照着这篇文章写卷子,一边不时地朝着李方叔做鬼脸。李方叔猜出二章捣了鬼,顿时心神大乱,再加上他身体不好,考试结束时几乎交了白卷。

经过考官们审阅,一致推荐了各个名次的试卷。打开第一名考卷时,苏轼一看和自已所做的非常相似、心里想一定是李方叔,可拆号一看,却是章持。苏轼又接着向下翻,翻到第十名的,虽比第一名稍逊一筹,思路却像自己那篇,拆开号一看,竟是章援,也不是李方叔。又看到第二十名,文章思路虽与自己那篇不同,却也有独立之见。苏轼心想,这肯定是李方叔了,他不肯仿照我的作品,独自立意,更好。同考官黄庭坚拆了号一看,马上笑嘻嘻地对苏轼说:“祝贺内翰,你取了个好进士,我脸上也有光彩,这人在我任太和知县的时候,跟我学习过,叫葛敏修。”

就这样,事与愿违,李方叔非但未能高中,而且压根儿榜上无名,苏轼伥然走出贡院。可想而知,苏轼满怀希望,又专门予以关照,可是李方叔仍然名落孙山,此时的苏轼心情真是五味杂陈。南宋文学家朱弁曾在其《风月堂诗话》中说:“既拆号,十名前不见方叔,众已失色,逮写尽榜,无不惊骇叹。”当时士人也都十分惊诧感慨,宰相吕大防甚至叹息说:“有司试艺,乃失此奇才耶!”

苏轼深感愧对李方叔,特意写诗送其还乡:

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终迷目五色。

我惭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责。青袍白纻五千人,知子无怨亦无德。

买羊酤酒谢玉川,为我醉倒春风前。归家但草凌云赋,我相夫子非曜仙。

显然,李方叔在应试前就已经显示出很高的才气,却经不起考试,苏轼挖空心思帮助他,终付之东流。苏轼在诗歌中仍然希望李方叔回家后潜心向学,以期东山再起。

无独有偶,南宋也有一个人有苏轼这样的经历。淳熙年间,大诗人汪应辰被地方官任命为主考官。他在回杭州的路上,想起了一个老朋友,当年曾和他一起参加会试,结果自己一举夺魁,他却落第而归,其实朋友的才华与自己不相上下。这次不妨趁机帮他一把,也算是为国选才吧。

于是,汪应辰就派人约请这位友人,在前路的一座寺庙相见。当夜,二人相见,汪应辰告诉朋友说:“以你之才,困顿至今,必是选人者不公。我这次一定要成全你。你可以在《易经》的一道题目中,在开头一段中用三个古字,以便我识别。”朋友千恩万谢而去。

阅卷之日,汪应辰在众多考卷中,果然发现一份试卷头一段有三个古字,心想一定是友人,卷子也很好,就置于前。然而到拆号发榜时,却发现姓名不对。原来那位旧友考前突生重病,未能应试,当然他也不曾泄露给别人。

不久,那个用了三个古字的人前来向汪应辰谢恩,并讲述了一段怪事:他赴京应试,宿于一寺庙,因上房已被一位大官所占,被寺僧安排在一间厝有棺柩的房子里,夜里有个女子托梦说,我是官员之女,厝此已十年,此次考试,你在《易经》题卷的首段用三个古字,必能高中,但请你考中后葬我为报。此人还说,今已高中,要去埋葬此女。汪应辰听罢,慨叹一番,直叹息友人禄命不好。也算那个人聪明,说有女鬼相告,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掩饰吗?隔墙有耳,说穿了,大家都不光彩吧。

其实,苏轼和汪应辰的做法,都可以说是作弊。但是又得翻过来说,他们所要扶持的对象,都是实际才华不低于一般进士的人,即使让他们中了进士也不会亏待进士这个称号。在古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影响下,他们自己肯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才敢于公之于世。尤其是苏轼,曾经多次以“知贡举而失李方叔”叹息过。显然又不能说苏轼他们是作弊,因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为国选才。这和那些胆大妄为、徇私舞弊的宵小是有截然不同的区别的。

所以,人们就把这事当作先辈关怀提携后进的佳话看待,以至于流传到今天,大家读来难道不觉得暖心吗?

作者:刘永加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考生,汪应辰,友人,文章,参加考试,李方叔,应试,老朋友,苏轼,时候,消息资讯,进士,汪应辰,古字,李方叔,苏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考生,汪应辰,友人,文章,参加考试,李方叔,应试,老朋友,苏轼,时候,消息资讯,进士,汪应辰,古字,李方叔,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考生,汪应辰,友人,文章,参加考试,李方叔,应试,老朋友,苏轼,时候,消息资讯,进士,汪应辰,古字,李方叔,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