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弃他8年,蹉跎半生,却给中华留下瑰宝

解缙:朱元璋晾他8年,朱棣弃他8年,蹉跎半生,却给中华留下瑰宝

提起明朝才子,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以唐伯虎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但是如果给明朝才子一个排名,那么排在第一位的,却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而且另一个人,他就是解缙。

无疑他才是明朝第一才子,他六岁就会做诗,弱冠之年便年少有为,陪王伴驾,三十五岁官至内阁首辅,他主持编纂出的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闻名于世。

他素有治国安邦之才,却在官场屡遭排挤和贬斥,他受到三代皇帝任用,最终又为何被皇帝所不容?

何谓才子?才子是文人当中的一类特定人群,也是三有文人,即有文才、有成就、有个性,如此方可称之为才子?古代被称为才子的文人大多命运多舛,比如唐伯虎,比如元稹,比如解缙,而解缙又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才子。

从解缙身上,我们不仅能了解到中国古代才子的悲剧内情,还能对中国古代千年用人制度及其潜规则一探究竟,看看他是如何在几十年间大起大落的。

年少有为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二十年,他为了稳固政权,大量屠杀了与他一起打天下的战友和功臣,可谓狡兔死,良狗烹。

通过胡党案和蓝党案两案就基本上把开国功臣都杀得差不多了,剩余的几个股肱之臣又通过杯酒释兵权逼其告老还乡,以至于在洪武二十年时期,朝中所能任用的人才极度匮乏,青黄不接。

这极大地动摇了政权的根基,所以他开始在朝堂补充官员,全社会招纳贤才,而招贤纳士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科举考试。由此朱元璋的工作重心就由“刑场”转移到了考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

这年年仅十九岁的江西籍学子解缙也刚好参加科举考试,并且在此次考试中拔得头筹。解缙在殿试之前就凭借两个闪光点成功吸引了朱元璋的注意,那就是优异的成绩和优渥的家境。

首先是成绩,他在第一轮考试乡试中高中解元,相当于考了全省第一,之后又在会试中考了全国第七,不仅如此,他家在同一年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都高中进士,可谓一门三进士。

然后是家境,他的爷爷解子元和父亲解开都曾在元朝任职,后来朱元璋还专门邀请过解开出山做官,但却被他婉拒了从此朱元璋对解开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最后的殿试上,朱元璋让解缙以柳和春风为题写诗,他才思敏捷,倚马可待,当即脱口而出:

柳御柳青青近绿池,迎来欋秀不违时。皇恩天地同生育,雨露无私亦共知。

春风慢慢春风入舜韶,绿柳舒叶乱莺调。君王不肯误声色,何用辛勤学舞腰。

第一首借柳夸皇恩浩荡,后一首借春风夸皇帝勤政爱民。

两诗一出,朱元璋大喜,本欲钦点解缙为金科状元,却因为解缙的名字不太吉利,影响国运,被众多大臣阻挠,最后定了三甲进士。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被任命为翰林庶吉士,从此正式开始官场生涯,不久后又升任翰林学士,官至五品。

从此陪伴朱元璋左右,深得宠幸,朱元璋对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如父子,当知无不言。”也正因为这句话,使解缙从此踏上了一条吉凶未卜的道路:参政议政。

逐生嫌隙

由于受到了朱元璋的特许,解缙在朝堂之上表现得非常激进,升官不久后的解缙就写了万言书:《大庖西封事》进谏朱元璋,其内容敏感,笔锋犀利,批评朱元璋严刑酷法,滥杀功臣的弊政。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除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也,复及乡友,终始如一者也。”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一个国家政策朝令夕改,就会失去公信力,刑罚太多就会使民众视同儿戏,建国至今,几乎每天都在杀人。

在陛下眼中,没有一个人没有过错,我听说您杀起人来斩草除根,毫不留情,但我还没有听说您始终如一得表扬过哪个人,把你的宽容,皇恩浩荡普照在大地上,你这样做是仁君的做法吗?

群臣看过万言书之后,个个吓得魂飞魄散、心惊肉跳。大家都清楚,朱元璋向来是非常控制政治言论的,在洪武年间,多少仁人志士就惨遭文字狱之苦。

明初四大诗人高启、张羽、杨基和徐贲被称为吴中四杰,但这四人无一例外都因为写了一些触怒朱元璋的诗文而入文字狱。

而解缙的万言书比起这四人写过的文章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可想而知,解缙虽然是初入官场,这次却是可能要小命不保了。

而朱元璋看过万言书后,居然有点偏袒意味地对别人说他:有才,年少而语夸。即说他有才华,不过是有点年少轻狂罢了。朱元璋虽然明面上赞扬了解缙的观点,并没有对他采取实质性的惩罚,那绝不是因为他宽容,而是由于政治需要。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急需人才,他这是做给天下人看的,他他要让世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广纳谏言的明君,是宽厚仁慈的,这就有利于他在全社会广纳人才为己所用。

被晾八年

由于政治原因,解缙并没有受到惩罚,却因此在朝堂声名鹊起,成为了朝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但是,朱元璋对他的嫌隙,也如同一颗春天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越长越大。

解缙的恃才傲物,打破了很多“官场规矩”,不仅逐渐加深了朱元璋对他的不满,还在朝堂上得罪了不少同僚。朱元璋由此将其降级调用,以示警告,但解缙依旧不改本色。最终还是被朱元璋给坐实了罪名,他以解缙在为胡党案的李善长鸣冤而被朱元璋贬离京都。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为了彰显自己对天下长寿者的关心和尊重,特意举办了一个千叟宴,并邀请了解缙的父亲解开参加了宴会。

饭后,朱元璋对解开说:“大器晚成,若以儿子归,益令进学,后十来年,大用未晚也。”这句话就是说,常言道大器晚成,如果你把儿子带回去,进修个十来年再回朝堂,必将受到重用。

这就相当于直接解除了解缙的官职。而此时的朱元璋也快古稀之年了,明摆着是有生之年都不再任用解缙了。

回到家的解缙也没有闲着,而且遵从朱元璋的安排,奉旨修史,当起了史志编辑。这一干就是八年,八年时间,却也彻彻底底地锻炼了他的编辑之功,为后来他主编《永乐大典》奠定了基础。

再入朝堂物是人非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解缙的母亲也在这年离开,他也正在守丧时期。面对朱元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以及母亲离世不得不守丧的现实,他内心极度矛盾,心中也非常想回京为朱元璋奔丧。

经过艰难抉择,他最终选择回京,因为他不甘心这一辈子就这么被埋没,一定要重回朝堂,大展宏图。然而,天不遂人愿,此时的朝堂已非八年前的朝堂了。朱元璋去世后,他的长孙朱允炆继位称帝。

曾经被解缙弹劾过的大臣袁泰此时已经正三品大官副都御史,谢缙一回来就遭到此人弹劾,认为他违抗圣旨,朱元璋让他十年后再回来,现在八年就回来了,这是不忠他在为母亲守孝期间离开家乡,并未尽到守孝之责,是为不孝。

所以解缙是个不忠不孝之人。朱允炆又是一个仁德之君,自然对谢缙不会有什么好感,虽然没有以不忠不孝之罪将其打入大牢,却被流放到甘肃的河州卫担任一个小官,断了他就在京都继续发展的后路。

解缙由此郁郁寡欢,想着人生多舛,时运不济,难道会碌碌无为终此一生吗?

他的一生,前半生就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半生也注定不会平凡。

辅佐新帝,再创辉煌

同年,建文元年,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打着清君侧的旗帜,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建文帝则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朱棣入城后,解缙终于又看到了曙光。

他连夜出城,不仅亲自迎接朱棣入京,还为他拟写了登基诏书。鉴于解缙的忠心,朱棣封解缙为翰林侍读,不久后又升任内阁首辅,解缙终于实现理想,重新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此后几年,谢缙与朱棣君臣关系一路到达顶峰。

朱棣登基后一直惴惴不安,毕竟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手中抢过来的,名不正言不顺。而且有传言说他的生母是蒙古人元妃,所以朱棣具有蒙古人血统。如果这一传言为真,那么就证明自己是庶出而不是嫡出,他就不是正统,就没有资格做皇帝。

解缙得势后,自然是要帮朱棣做事的,特别是一些只有心腹重臣才放心做的大事。解缙帮朱棣解决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帮朱棣编纂《太祖实录》,对不利于自己称帝的史料进行修改,重编。

在这本史册里,他将朱棣的生母记载为孝慈高太后,也就是马皇后,这样就为朱棣解决了血统问题,让他在当时社会上避免了过多了流言蜚语,为稳固皇位起到了极大作用。

接下来解缙又帮朱棣完成了第二件大事,那就是证明朱棣皇位的正义性。当时的大明人都知道,他的皇位是赤裸裸地与侄子经过四年的血雨腥风抢过来的。

对于抢过来的皇位是否合乎天理、顺应民心,这是他急需向世人解释的,所以解缙便在《太祖实录》中增加了朱棣的帝王之气,使其得到的皇位正义化、合理化。

他一方面删除了朱棣在做燕王时期的对中央政权的种种不法行为,另一方面极度抹黑朱允炆的建文帝朝政,使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变成了有道伐无道的正义之举。

解缙为朱棣披上了纯正血统和正义两件华丽的外衣,使朱棣的皇位彻底巩固,因此他评价解缙的做法“深体朕意”。朱棣从小尚武,对读书没有太大的兴趣,这也导致了他在执政后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南面之术。

现在做了皇帝,要处理天下大事,自然是需要做出改变,于是解缙又开始发挥作用了。论资历,他现在已经算是三朝元老了,懂得门道自然不少,无论是基本知识还是朝堂之事,教朱棣那是绰绰有余的。

除了处理朝政之时,朱棣与解缙几乎是形影不离,他们经常一起通宵达旦地商议朝中大事以及学习为君之道。白天解缙站着讲,朱棣坐着听,晚上朱棣躺着听,特许解缙坐着讲,两人乐此不疲,兴味勃然。

对于此时的二人关系,朱棣也是毫不避讳地对文武百官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可以说,现在的解缙的仕途也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性格使然,再弃八年

常言道物极必反,太盛则衰,解缙一生注定坎坷。作为从北京带兵打到南京登基的朱棣,最初跟随他的部将中武将居多,文臣没有几个,所以称帝后他启用了大批建文帝时期的文臣。

不过朱棣生性多疑,并不信任他们,于是就准备考评一下他们,看看哪些有真才实学能够委以重任。这个担子又落到了解缙身上。这些大臣就是权臣就是宠臣,一般人对于这种差事都会避之不及,稍有不慎就会得罪人。

而解缙一贯的耿直性格却没有改变,他直言不讳,将这些人的优缺点都写了出来,就连和自己要好的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也猛烈批评,使他们从好友直接成为了敌人,解缙这种毫不奉情、大公无私的做派,也为后面谢缙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永乐二年,大明宫廷发生了夺嫡之战,朱棣对于立长子朱高炽还是次子朱高煦一直拿不定主意。他就先是召集群臣问计,而众多大臣观点各异,对于两人的支持率旗鼓相当。

于是朱棣又想到了内阁,想到了解缙。解缙也直接表明自己观点:“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元璋听后不置可否,还在犹豫难以做出最后的决断。紧接着解缙又说:“好圣孙!”说朱高炽有个好儿子!

凭借着朱棣对皇长孙的喜爱,朱高炽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太子。然而落选的朱高煦并不甘心,解缙也因此得罪了朱高煦,他对使他直接落选的解缙怀恨在心,意图找机会置之于死地。

不久后,民间开始流传皇帝朱棣瞧不上长子朱高炽,而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言论。朱高煦似乎找到了可以对付谢缙的办法,他直接拿解缙顶罪,认为他泄禁中语,即泄漏了朝堂内的言论。

这可是重罪死罪,朱棣鉴于解缙身居要职,地位极高,并没有对他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不过逐渐开始疏远他了。

朱高煦看没有扳倒解缙,又生一计,他查到永乐二年解缙在担任科举考试主考官时,看到考生刘子钦的文章十分出彩,而且此人与自己是同乡,就对他说有意助他夺得魁首。

不料此人也是名狂士,对解缙的帮助不屑一顾,解缙大怒,直接将考题泄漏给了同是江西籍的考生曾棨。不出所料,当年曾棨高中状元,此外此次科举前七名考生全部是江西人,这种情况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这又给了朱高煦把柄,他对朱棣告发解缙,说他以权谋私,优先任用江西人在朝中组建“江西帮”结党营私。

朱棣听后大怒,对解缙已经难以忍受,接下来的一件事让朱棣下定决心要贬斥解缙,那就是他看到朱高煦在朝中地位甚至比太子朱高炽还高,就劝谏朱棣不要过度宠爱朱高煦。朱棣认为他这是蓄意离间骨肉,妄议皇帝家事,将其贬到了交趾。

这一贬就是三年,三年后的一天,他奉旨回京述职,心中想着,这次见到皇上,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我一直都是忠于陛下的。

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此时的解缙也少掉了不少狂妄之气,也看清了现实,只有就在京都才能发展,才能辅佐皇帝,才能施展抱负。只要见到陛下,陈述自己的想法,相信陛下还会再任用我的。

可是这次运气并没有站在他这边。永乐八年,当他到达京城时,朱棣刚好外出北征鞑靼,即蒙古。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元朝覆灭后部分残余继续在北方兴风作浪,与明朝作对,特别是势力较大的鞑靼和瓦剌,不时侵扰北方边境,于是朱棣便先后五次出兵镇压,解缙遇上的是朱棣第一次。而此次出征朱棣足足去了半年有余。

打仗打了两个多月,朱棣又是行伍出身,酷爱狩猎,于是又沿途打猎,行军缓慢,他在这半年里就让太子朱高炽监国。

而解缙在京城也等了半年之久,解缙心想,既然等不到皇帝,向监国朱高炽汇报不是也行吗,于是他就去觐见朱高炽,向其汇报工作。可是这一去,却直接将他推向了深渊。

朱高炽虽然有监国之位,却没有监国之实。朱棣外出征战,也处处提防着朱高炽,以防他把扩大势力把自己架空,坐实了皇帝之位。

于是他收回了三大权力,即文武除拜、四裔朝贡和边境调发,相当于削减了太子的人事权、外交权和军事权,使朱高炽这个监国有实名无实权。这样朝中打算还是牢牢掌握在朱棣手中,朝中有什么大事,朱高炽也是必须要以书信的方式请朱棣奏决。

而解缙这次见朱高炽,不请自来,自然就有了私会太子图谋不轨的嫌疑,这件事就被朱高煦抓住了把柄。

朱棣一回京,朱高煦就向朱棣告状,史书记载曰: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翻译过来就是说,汉王朱高煦向朱棣告状说,解缙在你出征时突然回京并且私自会见了太子朱高炽,之后他就径直回交趾去了,没有向皇帝您禀报,他这是犯了无人臣礼的大罪。

这就相当于说解缙现在是没有分清谁才是真正的皇帝,认为朱高炽是皇帝了。朱棣听后大为恼怒,认为解缙恃才傲物,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顿时就想杀了解缙,而此时远在交趾的解缙却浑然不知自己的处境。

次年他又入京,向皇帝献计,那就是《请凿赣江通南北》水利工程提案。此时的朱棣对解缙已经不再信任,所以他的提案自然也没有被朱棣重视,反而给了朱棣一个治罪解缙的突破口。

朱棣对解缙说:“人臣受事,辄引而避去,乃更欲劳民如此。”说解缙身为人臣,却不安守本分,在我打仗的时候私会太子,现在又让我去做这劳民伤财的大工程,简直是大逆不道。

这相当于是对解缙新帐旧帐一起算,多重罪名一起扣,直接将解缙下了诏狱。进了诏狱的解缙,申诉无望,又加上狱卒的刑讯逼供,很快他就承认了所有的罪名,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牢狱之灾。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指挥使纪刚奉命汇报诏狱情况,向朱棣介绍了囚犯名单,其中就有解缙的名字。

朱棣才记起已经在狱中度过了五个春秋的解缙,并对纪刚说:“缙尤在耶?”话外之意就是说解缙还活着,他不该早就死去了吗?纪刚明白圣意后,在一个冰雪交加的夜晚将解缙从牢房拉了出来,扔到了广场,被活活冻死在了瑟瑟寒风中。

三年流放,五年牢狱之灾,足足八年之久,期间他并没有挽回朱棣对他的惜才之心,终于以自己的耿直轻狂与朱高煦的诬告谄害结束了自己这大起大落的一生。

冤案得平反,瑰宝存世间

朱高炽登基后,认为解缙案是冤案,着手为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解缙平反,但是朱高炽却是个短命皇帝,仅仅做了九个月的皇帝后就驾崩去世了,所以解缙平反一案就此搁置。

直到解缙死后的第五十年,明宪宗朱见深,即朱高炽的曾孙做了皇帝,他继续曾祖未完成的解缙平反案,恢复了解缙的一切名誉,并且追认他为朝议大夫。至此持续半个世纪的解缙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他的成就也被世人所铭记。

提到解缙的成就,不仅仅是他陪王伴驾,治理朝政,也不仅仅是他文采斐然,才华横溢,更是他精于编纂,率领千人大军,主持编纂出了恢宏巨作《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刚上位不久的朱棣认为大明应该要有一部集大成者的典籍,这样才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查阅,也更有利于彰显新皇对于文化传统的重视。

于是在这一背景下,解缙在朱棣的授意下便着手对明朝各种书籍和资料的整理归类,组建了三千人的编纂大军,开始了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编写。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初稿就顺利完成了。

朱棣审阅后非常满意,并且对该书赐名《文献大成》,后续四年多的时间,解缙又不断对其反复校订,认真修改和补充,最终于永乐六年顺利完成,并定名《永乐大典》。全书一共有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被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字数达到了惊人的三点七亿字。

《永乐大典》篇幅之大、涵盖之广,在当时的明朝乃至世界上都绝无仅有,堪称世界珍品。它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十四世纪以前的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等,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此书编纂完成后的四百年,《大英百科全书》问世,这部书被称作现存世界最权威的百科全书,而《永乐大典》这部当时中国最大最全面的百科全书却足足比它早上四百年,而且其内容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九倍。

可见解缙编写的这部奇作所具有的非凡意义。谢缙也因此和他的伟大作品一起名垂青史。

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恢宏大作并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不仅内容散佚严重,留存于世的很多文本也流落海外,成为了众多博物馆的稀世珍品。

这与《永乐大典》本身篇幅宏大,完整保存极为困难之外,也由于后来的中国朝代更替以及清朝列强对中国的强取豪夺有着极大的关系。

即使如此,它耀眼的光芒依旧没有被掩盖,它所承载着的中国古代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在世界的东方永不间断地闪耀着,那些关于它的故人和故事依旧在当今的中国不断地传唱和颂扬。

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明史》《大明才子解缙》,程万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明朝,朱元璋,春风,解缙,中华,中国,人才,朱棣,才子,消息资讯,朱高炽,朱元璋,皇帝,朱高煦,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明朝,朱元璋,春风,解缙,中华,中国,人才,朱棣,才子,消息资讯,朱高炽,朱元璋,皇帝,朱高煦,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明朝,朱元璋,春风,解缙,中华,中国,人才,朱棣,才子,消息资讯,朱高炽,朱元璋,皇帝,朱高煦,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